郭燕
摘 要:兔病毒性败血症是由病毒引起的兔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此病死亡率极高,没有有效的药物来治疗。一旦发病,就会给养殖场带来巨大的损失。笔者根据对疫病的调查,阐述一下兔病毒性败血症的发病特征、防制措施措施。
关键词:兔病毒性败血症;兔瘟;诊断;血凝试验
兔病毒性败血症,俗称兔瘟,是由病毒引起的兔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此病常突然发病、出血性败血症病变、猝死,病程极短,死亡率很高,而且目前没有有效的药物来治疗。一旦发病,就会给养殖场带来巨大的损失。笔者根据对疫病的调查,阐述了兔病毒性败血症的发病特征和防治措施。
1发病情况调查
随着养殖技术水平的提高、防疫意识的增强和兔瘟疫苗的广泛应用,此病基本上得到了控制,没有大面积的暴发流行,但是仍有发病。尤其近几年以来,养兔业发展迅速,去年我市养兔50多万只,因此病死亡的有6 000多只,今年春天又有两家中小型养兔场发生了此病,引起大批死亡,教训惨重。
2 病原
此病的病原为兔败血症病毒。病毒在兔肝脏内的含量最高,其次是脾、肺、肾、肠道淋巴结及血液。病原对外界的抵抗力比较弱,可以在紫外线照射下存活2 h,但是在1%的烧碱溶液3.5 h、1%~2%的甲醛溶液中2.5 h、0.5%~2%的农乐消毒剂中1 h就可以将病毒灭活。
3 流行特点
对于此病的易感动物只有兔,多发生在3~4月龄的青年兔,长毛兔、引进兔、杂交后代尤其容易感染,当地品种发病率稍低。传染源就是病兔、死兔和潜伏期、病愈后的带毒兔。传染方式可以是直接接触,也可以是间接传染。传染源的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场地、空气、兔的皮毛、甚至其他动物和人都可以成为传染媒介。此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也可以经过黏膜、损伤的皮肤以及配种感染。
此病流行快、流行广,发病率56%~80%。死亡率92%~100%,通常先有个别兔急性死亡,2~3 d后达到发病高峰,经过1~2周,大多数的易感兔死亡后疫情才可以平息。此病在全年都可以发生,北方地区尤以冬春季节发病多,可能是气候寒冷、青绿饲料少,免疫力低而引起的。
4 症状
潜伏期1~3 d,最长4 d,根据症状,可以分为分为三种类型。
最急性型:体温在41℃以上,突然发病,倒地抽搐,惊厥惨叫而死。死前没有明显症状,多发生在流行的前期。
急性型:最常见。刚发病的时候,体温升高,在40.5~42℃,精神沉郁,食欲降低,采食量小,甚至停止吃食,耳壳潮红温热。随后体温急剧下降,呼吸急促,可视黏膜及鼻黏膜发绀。有的病兔腹胀便秘,粪便干硬并带有淡黄色黏液血丝;有的病兔腹泻,少数有血尿;有的口鼻流出泡沫样血液。临死前体温常常降到36℃,出现挣扎、狂奔、抽搐、蹦跳、头部后仰等,惨叫数声而死。病程1~2 d,多发生在流行发展期和大流行期。
亚急性型:体温上升到41℃左右,严重消瘦、因衰竭而死。病程在3 d以上,少数可以耐过。多见于流行后期或者个别不到两月龄的兔子。
此外,还有所谓的温和型,表现为轻度发热并有神经症状,逐渐恢复。多发生在3个月以内的幼兔和易感性差的品种。
5 剖检特征
可见气管、喉头黏膜充血出血,弥漫性鲜红、暗红或者黑红色,“红气管”外观,气管内有泡沫样血液。肺水肿、气肿,潮红或者暗红色,夹杂有肺实质呈蓝色、芝麻至绿豆大的出血点,呈现花斑样外观,切面也有大量泡沫样的血液。肝充血、肿大、变形坏死,暗红色或者黑红色,切开流出黑红色血液。胆囊充盈,内含稀薄胆汁。肾肿大,暗红色,夹杂有变性淡红色区,表现为“花斑状”及“大红肾”外观。心肌变性,右心室扩张,体积增大。胃黏膜卡他,甚至脱落,胃底部黏膜充血,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
6诊断
根据本病发病急、病程快、死亡率高、死前惨叫、还有典型剖检特点“红气管”“大红肾”等可以做出诊断。确诊可以做血凝实验,用处理好的病兔的肝组织上清液和人的O型红细胞做血凝试验,表现为强凝集型就为兔瘟。
7 防治
对于此病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只有采取综合性的防疫措施,包括做好平时性的卫生防疫工作,定期接种兔瘟疫苗。兔瘟组织灭活苗,每只兔皮下或者肌肉注射1~2 mL,5 d左右可以产生免疫力,免疫期5~6个月。单独进行疫苗接种,可以减少发病,却不能阻止流行,必须做好平时的防疫工作。
此病一旦发生,要严格实行隔离、封锁,对病死兔要做无公害处理;淘汰病兔,对没有发病的兔子进行紧急接种,3~5 d可以控制疫情。对兔笼、用具、场地等进行严格消毒,粪便进行堆积发酵或者烧毁。(编辑:何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