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的九龙坡样本

2014-04-29 20:35:46韦达韬
当代党员 2014年1期
关键词:臭水沟九龙坡区城乡

韦达韬

2013年10月18日,九龙坡区铜罐驿镇。

农村公交车站前,九龙坡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潘平正和一群乡亲聊得火热。

“行政村都通公交车了吗?”

“80%的村都通了。”

“好久发一班?”

“最短五分钟发一班车。”

“可以使用IC卡吗?”

“可以,还能免费换乘。”

…………

作为全市首个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先行试验区,经过六年探索,九龙坡区交出一份漂亮答卷。

以统筹规划为前提

“你们做规划时,要把森林覆盖率考虑进去哟。”2008年6月5日,九龙坡区发改委副主任李锡智给区规划局打电话。

“以前调整森林覆盖率,我给区环保局打电话就可以了。”李锡智说,“但现在得通知国土、规划、市政、建委等多个部门。”

一年前的5月14日,市政府第100次常务会议宣布:批准九龙坡为全市首个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先行示范区。“九龙坡肩负起了为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探路的重任。”李锡智说。

要统筹发展,就得打破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要打破,首先就得从规划上进行统筹。

想到了,却不能去做。“规划末端停留在镇一级,没有下放到村。”李锡智说。

就在此时,国家出台了《城乡规划法》,首次提出“村庄规划”概念。

“‘村庄规划的提出,让我们找到了破题之道。”李锡智说。

九龙坡启动了“四规叠合”战略——将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融合在一起。

以前四个规划,分属四个部门,现在终于融合成一个整体规划。

“‘四规叠合实现了城乡规划的‘无缝对接,为一体化推进城乡建设提供了指引。”李锡智说。

以土地利用为突破

2013年7月11日,九龙坡区西彭镇千秋村。

吃了晚饭,李运文下楼,在小区里转悠。

夕阳西下,将八栋六层小楼镀上金边。

徜徉在超市、幼儿园、医务室、广场之间,李运文心旷神怡。

三年前,李运文做梦都想不到,自己能住上这样的“花园洋房”。

按“四规叠合”推进城乡统筹,遇到的第一个麻烦就是土地。

大批农民外出打工,致使大片耕地闲置。

“耕地对农民来说,有保障作用,所以他们都不愿放弃。”九龙坡区统筹办常务副主任蒙长伦说。

土地闲置而无法集中,造成产业规划难以推进。

一番调研探索后,九龙坡推出两大创新探索:一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根据自愿原则,农户将原来的宅基地复耕,政府就补贴一笔钱,在集中安置点按成本价购买新房;二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根据自愿原则,农户按每亩一定价格,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或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加入专业合作社项目,享受分红。

“很多村民跟我一样,将宅基地复耕,住进了农民新村,把土地流转出去,收起了租金,分起了红。”李运文说。

九龙坡的土地利用探索经验,随后被推广到全市。

以产业推进为依托

2013年5月16日,第16届渝洽会开幕。

这晚,九龙坡区参会负责人内心忐忑:“明天就要搞项目签约了,担心签不到几个啊!”

没想到第二天,竟然签了38个项目。

项目数量和投资总额,九龙坡均居区县第一位。

两个第一背后的“强磁场”,正是城乡一体化产业规划。

“这个规划,让我们觉得在九龙坡很有搞头。”一位企业老总说。

借助这个规划,九龙坡强力推进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然后把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农民,吸纳进园区或城镇打工。”蒙长伦说。

“我现在拿着两份收入,一份是土地租金,一份是工厂工资,爽啊!”含谷镇宝洪村村民李光会说。

一些农户不愿进城进厂打工,怎么办?

“把流转出来的土地集中起来,让农户参与成立专业合作社,打造以花果、農产品加工、生态休闲为主导的现代都市农业。”蒙长伦说。

“鱼塘里种空心菜?”两年前,袁祖林说什么也不相信。

但现在,他不仅信了,更深受其惠。

2011年,西彭镇玉凤村成立专业合作社,开展“鱼菜共生”养殖项目。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袁祖林入了社——当年,他家就增收五万元。

“没想到还能这样‘合作致富。”袁祖林呵呵直乐。

以服务保障为后盾

2013年7月13日,金凤镇莲花新村。

刚吃罢早饭,魏必洪的农家乐就来了客人。

“我住三天,这里的湿地公园太舒服了。”客人说。

“你好好享受一下。”魏必洪心里乐开了花。

三年前,来了客人,魏必洪会脸红。

“那时,湿地公园是个臭水沟。”魏必洪说。

村民集中住进农民新村后,一大堆问题冒出来。

“垃圾乱扔、污水乱倒,很快,臭水沟出现了。”魏必洪说,“我家挨着臭水沟,客人都不愿来。”

麻烦还不仅仅只是“臭”。

“看个小病也得去镇上。”

“走很远的路才能坐车。”

…………

“城乡统筹,重要特征就是公共服务均衡化。”蒙长伦说,“通过财政倾斜,我们开始将医疗卫生、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义务教育、社区体育、公共文化和市政设施全部标准化。”

医疗卫生服务,建立795项标准;公共文化服务,建立279项标准……在一项项“标准”建立中,农民的生活开始有了变化。

“家门口的臭水沟变成了湿地公园。”魏必洪举起拇指。

“村里有了卫生室,不用到镇里看小病了。”村民杨维勋扬着眉毛。

“镇里建起了步道,我爱上了登山。”村民张宁拍着大腿。

猜你喜欢
臭水沟九龙坡区城乡
昔日“臭水沟”打造成城市“绿肺”
环境(2019年8期)2019-08-22 04:50:31
前进中的重庆市九龙坡区中医院
“臭水沟”变“清水河”
方圆(2019年24期)2019-02-16 14:51:26
“臭水沟”变成“打卡”景点
方圆(2019年20期)2019-02-16 14:51:00
重庆市九龙坡区西彭镇 产业融合促进发展 乡村振兴绘就蓝图
九龙坡区“讴歌十九大,畅想九龙坡”诵读会在铁路中学举办
今日教育(2017年12期)2018-06-05 10:11:24
城乡涌动创业潮
红土地(2018年12期)2018-04-29 09:16:34
“防艾先锋”王志勇——访重庆市九龙坡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王志勇医生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中国卫生(2015年5期)2015-11-08 12: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