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作祥
小学生的不良行为有:攻击行为,如打架、说脏话、说闲话、恶作剧等;欺骗行为,如说谎、抄袭别人作业、偷窃、作弊等;破坏行为,如乱扔垃圾、乱图乱画、故意损坏公物等;怠惰性行为,如迟到、早退、丢三拉四、不按时完成作业、劳动不认真等;不良嗜好,如赌博、玩电子游戏等。
小学生常见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教育的不利。在家庭,有些家长溺爱孩子,使得他们养成蛮横无理、任性的习惯;有的家长采取粗暴、专制的手段教育子女,致使孩子为了逃避处罚而说谎,或以反抗报复的形式对待成人;还有的家长用歧视、虐待、忽视、放任自流的态度对待孩子,使他们得不到温暖,因而四处浪荡。在学校,有些教师缺乏耐心,方法简单,对出现行为问题的学生不能因材施教;或工作时松时紧,失去教育信心,甚至歧视学生,使他们厌恶学习,甚至逃学。在社会上,由于学生模仿能力强,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因而容易受到一些丑恶现象和不良风气的影响,出现较多的行为问题。
其次是学生的心理原因。一是动机抉择时产生心理冲突。动机是个体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或内部动力。人们在生活中,经常会产生互相矛盾、对立或排斥的动机,导致动机冲突。在冲突情况中,不同类型的儿童表现动机斗争不同,行为上也是迥异的,有的会不惜采取说谎、欺骗、违反纪律等问题行为。二是意志薄弱、自制力差。当道德观念与个人欲望产生矛盾时,正确观念不能占上风,必然会产生一些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如出口伤人,动手打人等。从攻击性行和破坏性行为明显增多来究其原因,也与他们不能自我控制有关。四是挫折容忍力低。小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往往是与其不能正确对待挫折分不开的。个体对待挫折的消极反应就是以攻击别人来消除自己受挫折的紧张情绪,在心理学上把这种反应叫做“攻击型机制”,如有的学生受到批评处分,想不通,对教师、同学采取攻击、谩骂或者采取变相攻击的方法,如抱怨、牢骚、讽刺挖苦等。
去年我校转来了一个三年级学生,叫袁宗慧(化名),她对所在班级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她作业从不完成,每天都迟到,不喊报告直接进教室,不讲卫生,她的课桌周围、四周都是垃圾,学校的卫生评比都是因为她而失分。据了解,她是爷爷奶奶的心肝宝贝,在以前的学校,只要稍受点委屈,奶奶就找到学校大吵大闹。
针对该生的不良行为,我不禁产生了两个问题: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坏习惯?我该怎样做才能转变她这种不良的行为?
通过长期观察和家长了解,我觉得造成她形成不良行为的原因:一是家长的宠爱,二是她自己对学习缺乏兴趣和自信心,三是该生在家没有讲卫生的习惯。为了纠正她的不良行为习惯,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首先,多与家长沟通联系。教师与家长共架合作的桥梁,并通过联系交流意见。要求家长多放手,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孩子依靠自己,自己对自己的事情负责,如到点早起,让她提前出家门,树立时间观念,或者多给她讲珍惜时间的故事。
其次,针对独生子女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的现状,指导她多参加集体活动,为集体争光,不要因为自己而影响集体的荣誉,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劳动习惯、讲卫生的习惯等。具体如下:
第一,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教材的興趣点,避免枯燥乏味,改革教育方法,鼓励她质疑,探究,发现。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情感激励法、自我发现法、讨论辨析法、实际操作法、电化教学法等。
第二,我先让她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帮她制订完善的学习、生活计划,计划包括认真完成作业、自己事情自己做等,并且帮她设计了一个显示计划完成情况的表格,每天进行对照和督促,计划中还要求她每星期至少为班集体做一件好事。
第三,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培养她良好的行为习惯。利用班会课、思想品德课进行劳动、学习竞赛等展开教育,让她学会自立。
第四,适当利用奖励和惩罚。当她在学习和工作中有进步的时候,如上课积极举手、大胆发言、作业认真、讲究卫生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当她做得不好时,给予批评、纠正,帮助她改正缺点。这样,使她做到在家里是个好孩子,在学校是个好学生。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育辅导,袁宗慧同学有了很大的改变。原来不想读书,自由散漫,学习随便,上学迟到,作业不能及时完成的坏习惯已经全部改正了。现在的她自主、自理的能力有所提高,已经可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了。在学习方面,她能认真及时地完成各科的作业,上课专心听讲,很少分散精神,学习成绩提高很快。不管做什么事,跟上学期相比,她都取得了新的突破。如今的袁宗慧讨人喜欢,还经常受到爸爸妈妈、同学和教师的赞扬。作为一个进步生,她在国旗下的演讲题目是《感恩老师》,她在演讲稿中写到:感谢老师对我的帮助,使我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用父母操心。我对学习也越来越感兴趣,我一定努力学习,争取更好的成绩来感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