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蓉
摘 要:《北京遇上西雅图》和《蜗居》是两部优秀的影视剧,成功塑造了文佳佳和郭海藻两个典型的“小三”形象,演绎了她们的人生悲喜。本文对文佳佳和郭海藻的形象进行了对比分析,剖析了决定各自命运的性格因素,解读了两个人物形象共同的审美价值,即无论悲喜,作品都借之深刻批判了“小三”这一社会乱象,鞭挞了“职业小三”扭曲的价值观,深切呼唤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爱情婚姻主流价值观的回归。
关键词:文佳佳 郭海藻 形象对比
当代中国,“小三”泛滥已成严峻的社会问题,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小说、影视等文艺作品中越来越多地聚焦“小三”形象。由薛晓路编剧并执导的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和根据女作家六六同名小说《蜗居》改编的电视剧堪称典范,前者的女主角文佳佳和后者的女主角郭海藻都是年轻靓丽、知性善良的“小三”,由于不同的性格使然,她们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最终书写了不同的悲喜命运。但无论结局如何,两部影视剧都从女性的审美视角观照“小三”的生存状态,也批判了这一社会乱象和“小三“价值观的扭曲,呼唤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爱情婚姻主流价值观的回归。
一、相似的人生际遇抒写不同的悲喜结局
《北京遇上西雅图》是一部浪漫爱情轻喜剧。女主角文佳佳曾是美食杂志编辑,因为恋上已婚男人钟先生又未婚先孕,选择赴美生子,一心用重金为孩子砸出个“美利坚国民”的身份。在西雅图的一家月子中心待产期间,钟先生突遭变故,锒铛入狱,文佳佳的经济来源被骤然切断,原本挥金如土的她变得坚强朴实,失去了钱财支撑,却收获了精神支柱,与朝夕相处并对自己体贴入微的月子中心司机弗兰克渐生情愫。就在两颗心越贴越近之际,老钟突然出现了,不仅了结了官司,而且结束了婚姻。于是,文佳佳携子踏上归国路,但她的心却永远留在了西雅图。为了寻找“豆浆油条”的真爱,两年后,文佳佳毅然抛弃奢华舒适却空虚寂寥的生活,带着儿子重返西雅图,与弗兰克欣然相逢在帝国大厦。
《蜗居》则是一幕爱情悲剧。悲剧的主人公郭海藻出生于小城市的教师家庭,名牌大学毕业后留在姐姐海萍扎根的繁华大都市打拼。时尚靓丽的海藻喜欢名牌服饰,但并不丰厚的薪水和高昂的生活成本使她只能饱饱眼福,也只能租住破旧的老居民楼。她虽物质生活并不优越,却收获了甜蜜的爱情,男友小贝对她呵护备至。同样蜗居在十几平方米狭小空间的姐姐姐夫为了能与女儿生活在一起,借高利贷购买住房。为了帮姐姐还清高利贷,海藻向倾心于己的市长秘书宋思明借了六万元。怀揣着感激、钦佩之情并受金钱、物欲的诱惑,海藻最终投入了风度翩翩的宋思明的怀抱。由于宋的呼风唤雨,深受恩惠且叹服不已的海藻死心塌地当上了“职业小三”,与豪宅名车、华服盛宴为伴,也怀上了情人的骨肉。然而,这不过是南柯一梦。宋思明贪腐事件东窗事发,他在追捕中葬身车祸;宋妻的暴力使海藻流产并切除子宫,心如死灰的海藻远走异国他乡。
二、不同的人物性格导致截然相反的命运
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且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决定命运,这在同样生活于自由和平年代的文佳佳和郭海藻身上得到了极好的诠释。
文佳佳性格泼辣。在机场,面对接机迟到的弗兰克,她毫不留情地给予一顿劈头盖脸的训斥;在月子中心,她与“白发女”因矛盾引发摩擦后相互辱骂甚至拳脚相向,这两个典型场景中,其泼辣性格一览无余。这种性格让她遇事极有主见,敢爱敢恨,敢于担当。当钟先生锒铛入狱,经济靠山轰然坍塌后,她没有束手无策,自怨自艾,而是自谋生路,勤俭生活。郭海藻则温顺柔弱,恰似一头羔羊。一次,劳累了一天的海藻疲惫地回到家,老板陈四福却让她到卡拉OK厅陪客人娱乐,尽管一万个不情愿,她还是硬着头皮赴会,虽对老板和客人的粗野极为不满,却只能躲闪忍让,毫无反抗。这与她一直生活在溺爱中不无关系,从小到大享受着姐姐如母亲般无微不至的关爱,同居男友小贝也对她百依百顺,她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洗礼,缺少姐姐身上的坚强与坚定,也就少了奋斗与拼搏的执着。
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万万不能。文佳佳和郭海藻都处如花的年龄,都貌美,也都爱美,她们需要钱,也喜欢优越的生活,这是人之本性,无可厚非。但当爱情与物欲鲜明对立时,文佳佳和郭海藻的选择截然相反。
真愛是文佳佳的生命,她爱上了已婚男人钟先生,为了爱情的结晶获得合法身份,不惜冒着被遣返的风险独自远渡重洋异国生子;听说情人圣诞节要来看望
自己,她立即欢欣雀跃,佳节当日从清早痴盼到深
夜,但等来的不过是钟先生馈赠的奢华礼物,街头清冷的风吹灭了她心中浪漫的幻想。即便如此,当钟先生出事后生死未卜,她坚定地要将孩子生下来,想着老钟要是没法活着出来,自己好歹为他留了个后,他要是坐上十几年牢,儿子也是他的一个念想。有评论者称,文佳佳是一个拜金主义者,因为她酷爱名牌,挥金如土。其实这正是她渴望与所爱之人相伴相守却遥不可及时内心孤寂痛苦的表现,她渴望与相爱之人走进婚姻的殿堂,但钟先生从没说过要娶她,她不过试图用这些衣物填补内心的寂寞,与物质的享受相比,她更需要精神上的相知与相爱。这也合理阐释了文佳佳为什么最终能够舍弃奢华无忧的阔太生活,义无反顾地回到清贫的弗兰克身边。正如她在面对纽约警察盘问时坦言:“他是世界上最好的男人,他也许不会带我去坐游艇、吃法餐,但是他可以每天早晨都为我跑几条街,去买我最爱吃的豆浆、油条。”
郭海藻却贪图享受、贪慕虚荣。她原本拥有真挚的爱情,男友小贝将她视为手心里的宝,虽薪资微薄,却舍得花费一周的菜钱为她买哈根达斯解馋。而当小贝不能借给她海萍购房所需的六万元,宋思明却答应解囊相助时,海藻半推半就地献了身,背离了爱情,背叛了钟爱她的小贝,她所谓的“人情债,我肉偿了”不过是为自己可耻的行为寻找借口,求得心理平衡。六万元不少却也不多,她完全可以通过正当途径偿还这笔款项。床笫之欢后,宋给了她一张信用卡和上万元现金,海藻用之狂购奢侈品,格外享受商场工作人员惊羡的眼神。这是她性格中爱慕虚荣、好逸恶劳劣根性的淋漓表现。而当宋呼风唤雨,一次次为她和姐姐排忧解难后,她更是自甘堕落,彻底远离小贝,纵情享受着奢华的情人生活,豪华别墅、宝马座驾、可以随意刷的信用卡,让她的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所以,郭海藻才是真正的拜金主义者,她并非真爱宋思明,爱的只是他的权和钱,金钱和权力让他们之间的感情蒙上了一层光鲜魅惑的色彩。恰如六六所言:“我觉得宋思明和海藻之间是爱情掩饰下的物质交换。”①
三、两种命运深刻批判了汹涌的“小三”乱象
当代中国,“小三”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沉重话题,它对传统婚恋价值观造成了巨大冲击。爱情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无论贫穷富贵都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爱情的最高境界,超越了物质的精神爱恋才被认为是真正的爱情。新中國结束了延续数千年的一夫多妻制,以法律形式规定一夫一妻,夫妻双方彼此忠实不仅是婚姻法的明确规定,也是社会伦理道德所倡导的价值观,插足他人婚姻的行径为社会所不齿。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市场经济和商品化的浪潮席卷了中华大地,经济的日趋繁荣,物质的无比丰富,许多人的物欲也无限膨胀。不再安守平淡的婚姻生活,婚外猎艳的男人日益增多,这与追求物质与感官享受的“欲女们”一拍即合,他们打着爱情的幌子背叛家庭,满足私欲。虽没有人统计,也无法统计有多少女性沦为小三,但屡见不鲜的新闻报道、文艺作品越来越多地涉及,“小三论坛”问世后异常火爆,可知这已是十分常见的社会形象。“我是‘小三我怕谁?三儿姐妹们,团结起来!”“干一行、爱一行。不为情,不为钱,只为性,做个轻松快活的‘三儿。”“小三论坛”里这些雷人的话语,透视着部分女性价值观混乱后的行为失范。②虽不乏“小
三”成功上位,取代原配登堂入室,但更多的却是在泪光中黯然收场。心理咨询专家朱美云分析,其实“延迟性伤害”最大的是“小三“自己,她称之为“小三悲剧”③。
艺术源于生活。《当北京遇上西雅图》和《蜗居》都聚焦于现代都市,采取了对现实社会和当下生活的微观叙事手法,记录了两位城市白领沦为“小三”后的心路历程和命运轨迹。所不同的是,一个自我觉醒,跳离了“小三”的生活模式,作出了独立自主的人生选择,回归到婚恋价值观的主流,也收获了美满的爱情和可以预期的幸福婚姻;另一个则自我迷失,醉心于履任“小三”后的奢靡生活,主演了欲哭无泪的“小三悲剧”。无论是喜剧结局,还是悲剧命运,两部作品都借之深刻批评了“小三”这一社会乱象。正如六六所说“我批判所有婚姻的攫取者和觊觎者”④。
古希腊哲学家西塞罗说,晚年幸福生活的盔甲,是之前悉心奋斗的岁月。这一至理名言不仅适用于事业,而且适用于爱情婚姻。千千万万的女性唯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握准人生的方向盘,自尊自爱,独立自强,方能驶向幸福的彼岸。
①④ 黄莺:《编剧六六:能白头到老的都是结发夫妻》,《都市快报》2010年3月24日,第32版。
② 李星婷:《“小三论坛”横空出世挑战传统价值观》,《重庆日报》2010年6月4日,第3版。
③ 《揭开“小三”现象实质:婚外性违背婚姻忠诚承诺》,《新华网》2010年6月11日。
作 者:叶 蓉,教育硕士,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教育。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