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甸:一座沉浮千百年的古银都

2014-04-29 00:44:03马慧娟
农家书屋 2014年10期
关键词:铜匠鲁甸县鲁甸

马慧娟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一场6.5级的地震,让很多人记住了一个地方——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云南省14年来最大的一次地震,让这个昔日宁静的小城满目疮痍,遍地是废墟和碎片,到处是眼泪和悲伤,人们幸福安宁的生活被生离死别的痛哭代替。但是,在当地人们心里,鲁甸其实不是这样的,与“地震灾区”4个字相比,他们更愿意让大家记住的是:一座沉浮千百年的古银都。本期,让我们走进历史长河中的鲁甸,感受一个千年古镇的魅力和其发展中的活力。从2008年当地政府进行牧区禁牧还草以来,至今已近6年。牧区移民被安置在百灵镇河东区生态移民小区,为了延续草原牧区生活与文化,在小区前面的绿色廊道广场上建有民族祭祀台。

“我有双饮盏,其银出朱提。”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赠崔官立之》的诗句,其中的朱提银就来自昭通鲁甸县朱提山(今龙头山八宝一带)。

“朱提”是昭通的古地名。按《汉志》颜注引苏林载:“朱音铢,提音时。”《爨龙颜碑阴》亦说:“朱提”一般按古代地名的特殊读音,应读为“殊实”。还有一种说法:“朱提”一名是分别由两个上古时期汉语的通假单字构成,其义为美好之语。范文钟先生释为:“朱提山为美丽飞驰的群山,先有山名,古产银,故又称银为‘朱提。”

金钱和财富的代名词

据编著《鲁甸彝语地名考》的本地人陈安胤考证,“朱提”读音“shushi”,乃是“银、金”的彝语读音演化而来。秦开“五尺道”以前,这里的彝族先民们一直过着悠然自得的部落生活,狩猎、捕鱼、制陶,始习农耕。《蜀王本纪》记载:“后有一男子,名杜宇,从天坠,止朱提。”在“最高领导人”杜宇的带领下,开创了当时较为先进的农耕文明。后杜宇率一部入蜀,教蜀人农,树立了相当高的威望,被推举为王,称望帝,创造了灿烂的三星堆文化。 在今鲁甸野石、马厂发掘出的新石器晚期遗址,所出土陶器、铜器的一些造型、图案,与三星堆出土文物有着惊人的一致,隐隐见证当时三星堆文化在鲁甸已悄然萌芽。

朱提山所产白银质优天下,所以朱提曾为白银的代称。鲁甸县龙头山境内历史上有朱提乡、朱提小学之称。发源于猫山(古朱提山)山麓黄泥寨的鲁甸龙树河,下游至昭通称洒渔河,至大关、盐津称关河,至水富称横江注入金沙江,因发源于朱提山,史称“朱提江”。因朱提山出善银,称“朱提银”。因产“朱提银”,汉时,在今昭通、鲁甸一带设“朱提县”“朱提郡”。

拥有朱提银制作的器具,在古代上流社会中是一件值得炫耀、很有面子的事,就像韩愈在诗中写下的一样,“朱提”甚至成了金钱和财富的代名词,散落在很多文人墨客的笔下。于是,各种势力在这里角力、争夺,蒙古人的大军开始进来军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回族将领蓝玉、沐英率军进驻,清雍正初年,由四川改隶云南后,改土归流战争爆发,大量彝族先民不是被屠杀,就是逃亡到四川凉山等地。时任云贵总督兼云南巡抚鄂尔泰给雍正上奏称“乌称黑,蒙言昧,不昭不通之甚者”“前之乌暗者,易而昭明,前之蒙蔽者,易而宣通”“昭明无间于天上,斯天所往而不通”。取“昭明宣通”之意,1727年改乌蒙为昭通,731年改小乌蒙为鲁甸。

据《鲁甸彝语地名考》的推论,“鲁甸”一名仍为彝语演化,大意是“彝族居住的坝子”。据传,当时清军本驻扎于距现在的县城所在地文屏镇30多公里外的龙树乡古寨,置巡检司治理鲁甸,不久改设鲁甸厅。在确定县衙驻地时,颇为犹豫了一番,最后从古寨和文屏各取相同体积的泥土一份称其重量,重者选为县衙之地,看后来的结果,应该是文屏的泥巴比古寨的重。

“小昆明”的繁荣

主人被赶跑了,朱提银大面积地开采就开始了。官商合伙,组织了全国13省10万多民工,浩浩荡荡开进朱提山中,迎来了朱提银开采清乾隆七年(1742)至嘉庆七年(1802)的60年“乾嘉大旺”,年产银150至200万两。其矿区面积达30多平方公里,有人概括为“九山两岩两块地”,即大佛山、老君山、金钟山、五台山、营盘山、黄矿山、照壁山、观音山、青龙山;仙人岩、红石岩;西瓜地、萝卜地。还形成了一则囊括这些地名的顺口溜:“大佛巍巍体至尊,仙人洞里方修成。五台营盘青龙现,一堵照壁朝老君。萝卜西瓜观音种,红岩黄矿地内存。一片金钟打其响,龙头摆尾奔天生。”

10万多人带着南腔北调集聚于此,不分昼夜开挖矿洞,同时建会馆、修庙宇、筑高台、起楼阁,在巍巍大山里形成了一派楼阁林立、石阶蜿蜒、钟鼓四起的繁华景象。1995年版《鲁甸县志》记载:“整个乐马厂矿区,大小矿洞满山,冶炼大土炉48个,炉火通明,道路四通八达,纵横数十里。从矿区至县城相距40公里,一路檐灯高挂,昼夜车水马龙。”道路不但通到县城,更重要的是通往县城27公里外,“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昭通城。大开发带来了大繁荣,史上昭通素有“小昆明”之誉,很大程度上是拜朱提银所赐。

现在昭阳、鲁甸的一首民歌这样唱道:“乐马厂的银子多,骆驼扯成线,骆马排成河,我在这头拉着线,那头连着皇城的脚;乐马厂的银子多,骆驼扯成线,骆马排成河,我在这河上放眼望,那白银养活了大清国。”居住在这里的人因为白银的出产,非常的自豪。

鲁甸厅因为产银,成为了清朝外放官员油水最足的地方,在鲁甸做“三年清知府”,能捞到“十万雪花银”,鲁甸成为当年参加殿试的进士们向往能够派放的地方。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北京紫禁城外竖有一块碑石,记载着全国各省府、州、县、厅的地名,碑石上刻有的“鲁甸厅”三字已经模糊不清,因为当年的考生们路过此地时,纷纷走到碑刻前,找到“鲁甸厅”,用手指比划、触摸,年久日长,鲁甸厅三字因此渐渐模糊并最终凹陷残损。

全国各地的那么多人汇聚一处,他们操着各自的方言,穿着迥异的服饰,怀揣暴富的美梦,带来了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饮食习惯,不同的节庆礼仪,不同的婚嫁丧葬……因地质结构的复杂、冶炼技术的落后,乐马银矿随着频繁发生、日益惨烈的矿难走向了没落。加之偏僻闭塞、山高谷深,没有人愿意一直待下去。一些人在矿难和贫病中死了,一些人腰缠万贯荣归故里去了,中间的一些人,有的怀着幸存者的欣喜留下来,有的怀着落魄者的无奈留下来,繁衍生息。

繁华过后的乐马厂

乐马厂银矿遗址在今鲁甸县龙头山镇八宝村,村委会所在地,就是当年管理矿务的“官房”之所在。现依稀可见石阶及石阶两侧的石狮、石猴、石狗、石鼓雕像,空对莹莹碧水映蓝天,悠悠白云绕青山;彼时植下的三株桂花树,如今依然枝繁叶茂,年年香飘万里,却再也飘不进乾隆的江山里。古桂下有两块石碑,一块为鲁甸县人民政府所立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碑;一块为大旺时西王庙碑记,“万古千秋炉火正旺”8个大字依稀可见。

散落在古朱提大山中的村落,在这些村落中繁衍生息的人们,一多半都是乐马银矿矿工的后裔。他们的先祖来自中原各省,在此落籍生根的同时,也带来了中原的文化。他们的后裔,虽然早已融入和接受了这里的山、这里的水,怀乡的梦早已飘散,但那60年的繁华,仍不时投射到他们的心灵上,流淌在他们的血液里,挥之不去。随便走进一户人家,遇到一个老人,关于乐马银矿的种种传说典故、奇闻异事,他都能娓娓道来,眉飞色舞,说上大半夜。

山中的那些古墓古碑,一开始的文字莫不是“乾隆、嘉庆年前,乐马银矿大旺,先祖某某从某某地来此……”更有甚者,八宝村一个只读过小学四年级的农民万国超,历时14年,在古朱提山中游走,遍访各大村寨,搜集整理有关乐马银矿的各种资料、典故、逸闻,在此基础上写成了百万字的长篇演义小说并公开出版。而对于这方土地的现实,同样出生于古朱提山的青年作家唐健,用10万字的系列散文《照壁山纪事》,满怀赤诚、充满深情地作了无限接近真实的描述。当地党委、政府亦着力打造“朱提古镇”,力图恢复福建、贵州、湖南、江西、江苏、陕西、四川、云南等省籍矿商们当年修建的“八大会馆”,再现历史上的繁盛景象。

乐马银矿大旺之后,逐渐形成了鲁甸多元民族民间文化并存的局面。这里有风格迥异、星罗棋布的清真寺,有香火袅袅的道观、佛堂,有供奉孔圣的崇文阁。除汉俗节日外,还有回族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彝族火把节、十月年,苗族花山节、尝新节,四时节庆不断。人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穿过历史的错综复杂、兴衰荣辱,现实鲁甸的水土接纳了各方的人,民间文化多姿多彩,风俗习惯异彩纷呈,多元文化在这里冲撞、交融,渐趋和谐、稳定。

叮叮当当的铜匠生活

从昭待高等级公路下大水塘出口,前行10公里即到鲁甸县城。县城所在地文屏镇,连同它周边的桃源、茨院两个回族乡,处在昭鲁坝子上。现实中的坝子依然丰饶,不但为村庄里的人们贡献出优质的大米,还贡献了可供煮熟食物、驱除严寒的燃料。晴朗的冬日,把田里的水放干,挖去一两米厚的田泥,便可以取到海垡,也就是炭化程度不高的泥煤或褐煤。取海垡要用一种特制的铡刀,切成方方正正的块状,放到田里晒干,再运回家码放在山墙下,足够烧一年。垡子塘从高处取土回填,来年开春又恢复了原样。海垡燃点低、燃烧旺,虽有烟却有淡淡的清香味道,那是一股来自大地深处的人间烟火的味道,弥漫过坝子上一代代人的生活。

在过去漫长的开采银铜的年代,因为当地含有金银锡的合金铜矿石,金属含量复杂,当时的技术难以冶炼,矿工们常常将这些合金矿石弃置在山上。斑铜工艺品产生后,老百姓可以去山上把它们捡来卖给铜匠。有时候,老百姓捡到的这些矿石比金子银子还珍贵,这些天然合金铜矿石是制作斑铜工艺器物的唯一原料,一方面是受到滇南玉器行业“赌石”风气的影响,一方面这些矿石最终的价值如何,要看铜匠将它们加工成斑铜工艺品后,出来的花纹和光芒的情况。成品出来的花纹和光芒好的矿石价格就高,而出售这些矿石的时候,它加工出来的成品的样子是个未知数,因此这些含有金银锡的铜矿石,是以“赌铜”的形式出卖的。

还有人以赌的形式,去收购老百姓从山上捡来的含有金银铅锡的天然铜矿石,这些天然铜矿石因为含有金银铅锡的比例不同,贵的万余元或数万元,少则数千元,有的还可能一钱不值。常常是收购矿石的价格和最终加工出来的斑铜工艺品的价格有很大差异,这其中有很大的风险。眼水好的铜匠,低价买来的铜矿石,结果打造出了变化微妙离奇闪烁的斑花成品,就会很快发财致富。有的铜匠交了好运气,就做起了老板,而眼水差的也就会输得很惨。

前些年,在千里大峡谷永善、巧家、鲁甸的各个乡镇上,在昭阳区的挑水巷,依然能听到铜匠叮叮当当的锤响,能看到铜匠们的炉火烧红,在精细地制作手工铜制品。祖辈们家里的锅依然都是铜吊锅铜水壶铜饭锅,而街上铜铺里的铜匠,通常也是铁匠,他们将收来的生铜用“白炭”煅烧,进行高温冶炼,再将熔化分质后的铜汁,倒入松油熏染过的钢盘里,放入水中冷却,脱落后形成一个一个铜饼,然后将铜饼放入火中二次煅烧,使之软化,再由三四个人依次不停地锻打成大小不一的盆状胚子。这基本的前期步骤完成后,后期制作就是精细活了,将呈现不同的艺术造型、不同的花纹、不同的光斑,最后成品的艺术品位,全要看铜匠的技术。这其中的“绝招”,铜匠师徒间一方面口口相传,一方面更依赖于铜匠是不是精灵,有没有“心领神会,无法言表”的艺术天分。

因时代变迁,天然铜块越来越少,因为原料难寻,也因为制作铜器的收入较少,年轻人不愿学习打铜技术,让手工打制铜器这门古老的技术快速走到了穷途末路。现在仅仅在巧家的马树、蒙姑,永善的金沙还有手工制作铜工艺品的艺人,而我们熟悉的铜锅,在昭阳区的铜锅饭店还能看到,铜锅饭已经变成昭通的一种特色饮食了。

这就是鲁甸,曾经的古银都,南方丝绸之路的古驿站,坝子上的桃源古街,峡谷中的江底小镇,见证了历史的烟雨尘埃,铭刻了朱提文化的绚烂多彩。

被重新命名的地名

无论是汶川、玉树、雅安,还是鲁甸,所有这些被一场灾难重新命名的地名,无不需要用一场面向未来的重建来获得补偿与进步。截至日前,云南鲁甸地震造成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昭阳区、永善县和曲靖市会泽县108.84万人受灾,617人死亡,114人失踪,3143人受伤。

鲁甸地震发生一个月来,一个个抗震救灾、守望相助的故事缝补着地震的创伤,地震伤员正陆续康复出院,一张恢复重建的蓝图正在绘就,灾难中还迸发出自强不息的人性光辉,让历经磨难的人们不再哭泣,直面灾难,走出大山。

来自云南省民政厅的消息说,截至9月2日18时,灾区共设立集中安置点195个,集中安置4.98万人,分散安置26.8万人,发放了大量帐篷、棉被、折叠床及衣物、食物等救灾物资,救助资金也正在发放,灾区群众过冬补助方案也提上了日程。

9月3日,在龙头山镇的灰街子安置点,还驻扎着卫生防疫人员和救灾部队。临近中午时分,“卖苹果、梨子”的叫卖声响了起来,一些人家开始做饭。

安置点B区72号是谢维礼的帐篷,只住了他一个人。地震后,这位63岁的老人成为很多媒体关注的焦点。在地震中,他失去了6位亲人,包括女儿、外孙。在他的帐篷里,堆放着许多方便面、饼干、矿泉水。“这些都是政府发放的。我们几家都是互帮互助收花椒,今天是一个朋友家收,我年纪大了,爬不动了,就给他们送水。”谢维礼说。

这个已过花甲之年的老人胡子花白,但精神矍铄。说起什么事理,老人家心里敞亮,口齿清楚,“在这种自然灾害中,不能说我受灾了,就完全坐着等着靠政府。花椒能捡到一点算一点收入,我们还是要自己努力点,生活还是要过下去。”

从云南省民政厅获悉,截至9月1日17时,云南省共接收鲁甸“8·3”地震捐款89110.14万元,接收捐物价值29911.89万元。

猜你喜欢
铜匠鲁甸县鲁甸
电影《驴得水》:底层人物的觉醒
古城手艺人
金山(2016年3期)2016-11-26 21:10:17
请邻居
鲁甸县总工会:组织开展禁毒防艾宣传活动
时代风采(2015年1期)2015-03-12 20:27:35
让我轻轻地把鲁甸拥抱(节选)
目击
从鲁甸地震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进步
大坝与安全(2014年4期)2014-02-28 02:37:04
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烈度分布与房屋震害特征
地震研究(2014年4期)2014-02-27 09:31:09
两个男人一台戏
故事会(2008年21期)2008-05-14 15:2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