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执政理念,使之成为实现党的科学领导的立场方法论原则;要坚持“一切从群众中来”的决策模式,使之成为实现党的科学领导的重要途径;要做好“到群众中去”的宣传教育,使之成为实现党的科学领导的思想认识前提;要建立健全坚持群众路线的制度机制,使之成为实现党的科学领导的根本保障。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群众路线 科学领导
【作者简介】 杨利民,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领导学学会会长,中央纪委驻交通运输部纪检组原组长。
【中图分类号】 C9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1-0004-03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的90多年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凡是党组织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好的时期,党组织就能发展壮大,就能实现党对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科学领导。
一、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执政理念,是实现党的科学领导的立场方法论原则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也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党的科学领导的立场原则。
坚持“一切为了群众”,是我们党的执政宗旨和政治责任。然而,正如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指出的,在新的历史时期,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以及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当前,党内的确存在着一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弄虚作假,不务实效,不负责任,贪图名利,奢靡享乐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群众观上出了问题。应对“四大危险”,实现党的科学领导,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切实围绕群众最为关心和反应最为强烈的突出问题,脚踏实地为群众办事、为群众服务。改革开放35年了,我们积累了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和条件,更应该正视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利益和诉求,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闭幕后通过中外媒体向全国人民庄严承诺的那样:“我们的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坚持“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基本领导方法。坚持“一切依靠群众”,就是说我们的各级党组织在领导和实践中,要善于组织群众、发动群众,使人民群众成为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力量。党的十八大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团结就是大局,团结就是力量。全党同志要用坚强的党性保证团结,用共同的事业促进团结,自觉维护全党的团结统一,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促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大团结。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坚持在思想上尊重群众、相信群众,在工作上组织群众、依靠群众,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从而促使其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积极性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当中去。
二、坚持“一切从群众中来”的决策模式,是实现党的科学领导的重要途径
“一切从群众中来”,是实现党的科学领导的一个重要内容。坚持“一切从群众中来”的决策模式,就是要善于将民意上升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借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坚持“一切从群众中来”的决策模式,实现党的科学领导,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力戒自以为是、不切实际、唯我独尊,要学会“拜人民为师”,要认真倾听民意。习近平强调指出,领导不是百事通,不是万能的。要做群众的先生,先做群众的学生。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多同群众交朋友,多向群众请教。坚持“一切从群众中来”的决策模式,具体说来,在决策前,不进行片面的统一思想和口径,不进行领导意图的灌输和诱导,防止主要领导的意见主导了整个决策意见,更不能把领导的个人意愿武断地认为是群众的需要,或是为了名利和官位而盲目上项目、搞建设,这些都是违背科学发展的,也是违背群众意愿的;在决策中,要求各级党组织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吸收群众参与决策,调动群众参与决策讨论或评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决策后,适时公开,增加透明度,做好接受群众质询和批评的准备,并根据群众意见做出进一步的修改完善,全面实现决策与群众利益相关联,体现群众的意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实现党的科学领导,必须站在全党的立场上,站在全体人民的立场上,实行“一切从群众中来”的决策模式。
当然,坚持“一切从群众中来”的决策模式,实现党的科学领导,也不能一味地盲目听从群众意见。如涉及到干部考察或选拔时,听取群众评议是一个好办法,但是要避免群众对测评对象或拟提拔干部不认识、不了解,产生出片面或错误的意见。因而,在倾听群众意见时,还应该区别对待,科学对待。十八届二中全会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坚决纠正唯票取人、唯分取人等现象。因此,实现党的科学领导,各级党组织必须反对尾巴主义,努力成为先锋队。这里,有一个正确对待群众意见的问题。各级党组织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工作方法,对群众意见要经过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要学会提炼民意,并善于对民意进行加工和提炼,使之上升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更高层面上满足群众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实践证明,实现党的科学领导,必须坚持决策模式的群众性、实践性和预见性的有机统一。
三、做好“到群众中去”的宣传教育,是实现党的科学领导的思想认识前提
“到群众中去”,是一种领导智慧和领导艺术。做好“到群众中去”的宣传教育工作,就是要求各级党组织必须以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展开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和接受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进而把党的正确主张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
要实现对群众的科学宣传和引导,一方面,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后,要通过各种有效渠道在群众中进行广泛的、积极的宣讲,让群众对我们的科学决策有所了解,提高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认同度;另一方面,执政党必须要对整个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思想动态进行科学把握,积极宣传正能量,将一些积极的思想向人民群众传送。要引导广大群众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多看主流,不受支流支配;多看光明面,不受阴暗面影响;多看本质,不受表面现象迷惑。新形势下适应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要求,各级党组织还必须学会利用网络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善于有理有利有节地开展舆论斗争,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
“到群众中去”,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尊重群众的意见,不搞强迫命令,要靠春风化雨,更要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这是提高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力的必然要求。关于这一点,毛泽东在《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中早就强调,要联系群众,就要按照群众的需要和自愿。一切为群众的工作都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任何良好的个人愿望出发。有许多时候,群众在客观上虽然有了某种改革的需要,但在主观上还没有这种觉悟,群众还没有决心,还不愿实行改革,我们就要耐心地等待;直到经过我们的工作,群众的多数有了觉悟,有了决心,自愿实行改革,才去实行这种改革,否则就会脱离群众。凡属需要群众参加的工作,如果没有群众的自觉和自愿,就会流于徒有形式而失败。这里有两条原则:一条是群众实际的需要,而不是我们脑子里头幻想出来的需要;一条是群众的自愿。由群众自己下决心,而不是由我们代替群众下决心。
“到群众中去”,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与群众交流和沟通,需要真诚和智慧,二者缺一不可。所谓真诚,就是要耐心倾听群众观点,及时把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和问题难题,成为群众的“知心人”;所谓智慧,就是说在做群众工作中,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善于分析总结,要有一整套方法和思路,一项一项推进,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学会说群众话,学会融入群众生活,最终要学会融入到群众内心,使群众从内心接受党的正确领导。
四、建立健全坚持群众路线的制度机制,是实现党的科学领导的根本保障
群众工作是一项常态化、长期性的工作,只有以科学的制度为保障,才能避免形式主义,才能为实现党的科学领导提供根本保障。
一是建立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制度。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和政策,进行民主评议,进行可行性论证,广泛听取社会各阶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努力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委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建立健全党务政务公开制度,切实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建立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制度,必须进一步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要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拓宽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的协商渠道。深入开展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
二是建立健全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各级党组织要推进基层各项公开工作,通过设置意见箱、举报电话、信息网络等手段,帮助群众了解情况,便于发表意见和监督。要完善领导干部基层调研和下访制度,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解决群众实际问题。要加强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服务群众工作的督促检查,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标准,作为评议和考核党员干部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健全领导干部带头改进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机制,完善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为群众做实事、做好事。
三是建立健全维护群众权益制度。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对有利于群众权益的各种行为切实维护。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经常通过实地调查、信息公开、召开听证会等具体制度,确保人民群众的意愿及时为党员干部所掌握;要重视群众利益诉求表达,将问题发现在萌芽之中,使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保证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进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要建立健全群众利益引导、约束、调节机制,通过刚性制度,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四是建立健全群众监督机制。当前,党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严重。这些问题,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是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解决党内存在的“四风”问题作为突破口,坚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对“四风”问题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从而为进一步解决党内存在的其他问题创造条件。各级领导干部作为作风建设的组织者和推进者,必须严于律己,要着眼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保持作风建设的高度自觉。同时,党风建设不能搞闭门修炼、体内循环,也不能搞自说自话、自弹自唱,要开门搞活动,虚心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主动请群众来评判,虚心接受群众的意见和批评,对照群众的意见找差距。“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干部作风怎么样,存在哪些问题,群众看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因此,要建立健全群众监督机制,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重视和发挥群众在作风建设中的监督作用,形成作风建设的强大合力,使得作风问题解决得快一些、好一些,取得让人民满意的成效。
责任编辑:周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