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个体活动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幸福的达成,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也是为了满足人的幸福追求。幸福感是民众生活状态的“晴雨表”,是社会和谐进步的“风向标”。本研究通过对武汉市城镇居民的幸福感状况进行测量,分析武汉市居民幸福感与武汉城市圈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幸福武汉”的“两型社会”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两型社会” 居民 幸福感
【基金项目】 本文系湖北省发展战略规划办资助课题“武汉城市圈建设中居民幸福感研究”(项目编号2012000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郭秀兰,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 D6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1-0057-02
一、问题的提出
武汉城市圈建设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态势初见成效,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然而,在全面进行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的和谐社会建设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各种利益冲突消解民众对政府惠民政策的期盼,越来越大的精神压力和消极情绪使人们的生活愉悦度下降。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湖北省提出了“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实现富民强省”的五年战略目标,其落脚点是“以人为本,努力建设幸福湖北”,即“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高,幸福感显著增强”。因此,亟待了解居民的幸福感状况,研究武汉城市圈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现行政策的调整和未来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依据,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二、武汉市居民幸福感状况
本研究立足体验论幸福感的观点与思路,采用《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和自编问卷,对618名武汉市民的测量数据进行多重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 武汉市居民幸福感总体状况较好,但在各指标上的表现不同。武汉市居民幸福感的均分值为63.40,总体状况较好。在一级指标测量中,发展体验最高,健康体验其次,满足体验最低。在二级指标测量中,与自我环境(自己有较大控制力方面)密切相关方面的主观幸福感较高,与社会环境(他人控制力较大的方面)相关方面的主观幸福感略低,在自我与社会环境需要协调方面的主观幸福感体验最低。这说明居民如今更注重高层次的社会性发展需要的满足,体现出居民的幸福感与其生存环境和社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表明居民的幸福追求与生活状态还有较大的差距。
2. 不同类别居民的幸福感有差异,重点人群值得关注。性别上,男性居民略高于女性;年龄上,幸福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由高到低的现象;婚姻上,已婚居民的幸福体验最低;职业上,离退休人员幸福体验高,个体户及管理人员幸福感低;受教育程度上,居民幸福感与学历水平呈倒U型变化;收入上,个人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幸福感逐渐提升,家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幸福体验最低。可见,女性居民、年龄在36-50岁的中年人、有婚姻生活的人、个体劳动者、学历层次低的人、个人或家庭月收入低的人幸福感体验最低,是值得关注的重点人群。
3. 武汉居民幸福感高于全国常模,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历届“最具幸福感城市推选活动”的调查中,武汉都与幸福感城市之最无缘,但作为中部特大城市,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从武汉市居民幸福感与全国常模以及主要城市居民幸福感的测量结果比较来看,武汉市民总体幸福感高于全国常模,也高于北京、沈阳和昆明等有代表性的城市,特别是在心理健康体验、知足充裕体验、心态平衡体验、成长进步体验等因子上是最高的。这与武汉市的区位优势有关,也与武汉市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
三、武汉城市圈建设中居民满意度与幸福感的比较分析
2007年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掀起了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新高潮。调查发现,在武汉城市圈建设中居民对城市建设的满意度与其幸福感密切相关。
1. 武汉市民对城市建设的满意度不尽如人意。在调查的六大方面中,均分值皆在中值(M=3)左右。市民感到比较满意(M≥4)的人数比项依次为:概貌评价(57.3%)、保障评价(55.0%)、文明评价(49.5%)、宜居评价(47.2%)、公平评价(41.1%)、富足评价(40.5%);而感到满意(M≥5)的人数比皆不足3%,感到不满意(M≤2)的人数比在12.6%-28.2%之间。满意度比较高的是保障评价和概貌评价,比较低的是公平评价与富足评价。主要反映在居民对文化生活、医疗条件、经济发展、新闻报道、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市政建设、园林绿化等满意度较高,而对收入差距、反腐倡廉、环境卫生、道路交通、社会风气、物价调控、政务公开、行政执法等满意度较低。
2. 武汉市民的幸福感体验普遍高于对城市建设的评价。调查结果显示,武汉居民对生活领域的满意度远大于对城市建设中的相关方面的评价。在居民主观幸福感中,市民最看重的是居住条件、工作环境和经济收入,其次是身体健康、休闲娱乐和家庭生活;而城市建设中,文明程度对居民的幸福感影响很大,其次是城市的宜居状况和富足条件。反映了城市居民比较重视自身的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体现了市民在城市建设中得到了实惠,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彰显了城市建设的绩效。
四、构建“幸福武汉”的武汉城市圈建设思考
当前,武汉市正处在发展关键期,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矛盾和问题,要在“十二五”期间建成“富足之城、保障之城、宜居之城、公平之城、文明之城”,还任重道远。
1. “幸福武汉”城市建设具有良好的基础,但面临的压力很大。建设人民幸福城市是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复兴大武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十一五”时期,武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展,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与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文教卫体事业协调发展,为全面实现“幸福武汉”城市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同时,由于建设时期不长,经济基础不牢固,要统筹好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环境保护、改善民生等问题,还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如CPI居高不下,居民实际收入过低;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发展不够;城市文明建设与城市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等。
2. 坚持科学发展观下经济的快速与良性发展。科学发展观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幸福观。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增加城市社会物质财富,改善市民生活质量;通过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为此,要处理好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当前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与缩小差距的关系、政府主导与民众参与的关系。
3. 建立与完善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利益协调机制。在当前城市建设中,不同职业、教育程度、年龄、性别的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调整已成为影响城市和谐发展的突出问题,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幸福感状况是各自利益实现程度的重要体现,也是城市以人为本发展目标实现程度的重要体现。为此,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切实增强对城市贫困群体的保护;大力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素养;着力解决不同年龄群体的心理矛盾;充分发挥城市女性的积极作用。
4. 加强对民众的人文关怀与健全人格的培养。民众的幸福体验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但与个人的人格特质密切相关。在幸福城市建设中,除了经济上的发展、制度上的保障外,还应培养市民的现代意识和健全人格,提高他们追求和享受幸福的能力。一是进一步加强民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二是注重人文关怀的社会互助网络建设,形成广泛而良好的社会支持;三是培养与塑造民众健全的人格品质,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民众的幸福教育。
责任编辑:周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