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关键在于美育

2014-04-29 11:01叶小钢
中国艺魂 2014年1期
关键词:民俗弘扬美育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话中都提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是一个具有迫切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时代命题和重大实践课题。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基和血脉。如何完善?我认为要做到五个字:讲、弃、存、扬、活。

讲:讲清楚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文物典籍、传统技艺、节日民俗等都是传统文化,但不全都是优秀的。什么是优秀?那就要超越时代、普遍适用、利于当下。核心在于精神,这是文化的魂。

弃:不好、不利于当下的文化行为及思想要剔除。比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观念;“唯女子与小人难养”的性别歧视;春节放烟花鞭炮污染空气环境的不良民俗等等。

存:宝贵文化遗产要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要保存。存的方式有三种,物态、活态、虚拟。保存的目的是留据存根,要求真求全,因为有些现在来看是无用的,不代表对将来的子孙是无用的。

扬:具有普遍适用价值的东西要弘扬,要创新。比如传统民俗,春节意义在于家人团圆,体验人伦和睦与温情;清明节的意义在于铭记先人之德;端午节在于弘扬爱国精神与民族大义;教师节在于發扬师道;母亲节在于弘扬孝道等等。这些虽是抽象观念,但却是行为的灵魂,文化的精髓。在达成共识的前提下,完全可以聚集民智,创造大家普遍接受、乐于参与的新文化、新民俗。

活: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是强调体验和整体,强调真心诚意、知行合一的乐感文化,教育方式必须生动鲜活,教育效果必须让心灵快活。孔子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梁启超讲“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我认为,美育是一种发展人的感性素养为主体的生命教育和人生观教育,以美育人,美育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

美育的基础是什么呢?我认为,要弘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止于至善”的崇高追求等传统文化观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立德树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宗旨,要在国民美育或艺术教育中将这一宗旨作为线索贯穿其中;要寓教于“乐”,要优先选择具有普遍适用性、成效显著、大家喜闻乐见普遍接受的美育方式进行教育,比如吟诵、吟唱、戏剧、动漫等。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科技手段与传播渠道,让可观可听可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校园与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角落;全面梳理散落各地的教育资源,充分吸纳整合各类教学经验与研究成果,使之数字化、系统化,通过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建设全民关注、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文化教育资源库;要纳入国民美育系统,从教学指导纲要的制定、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成绩评估等各方面进行升级完善,让学校艺术教育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阵地;要坚持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坚持课堂教育、课外教育和远程教育相结合。在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的同时,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合力作用;要习古而不复古,古为今用,学以致用,要将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精髓融入时代语境,使之成为普遍认同、喜闻乐见、广为流传的时代先进文化。

如何实行美育呢?教育部应成立机构领导组织全国美育教育工作,制定实施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教育指导纲要、教师培训、教材与课程体系建设;相关部委及重点高校和研究部门应尽快协同共建一个智库机构——“国家美育中心”,聚合优势资源、吸纳杰出人才,形成学术高地,执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一国家重大攻关课题项目,为改进美育、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学术支持、实践引领、决策参考;在国务院支持下,可由国家美育中心具体建设一个门类齐全、内容详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远程教育课堂与公益性开放式数字教育资源库,让禁宫里的文物、大地上的遗产、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让优秀文化的精神、专家学者的智慧、民间艺人的绝活传播开。

(叶小钢,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

猜你喜欢
民俗弘扬美育
冬季民俗节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The Main Modes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nd Their Impact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