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宝花
我国著名思想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求知的欲望在心中荡漾,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孔子精辟深刻地阐述了兴趣在学习中的地位。作为最具生活化的学科,语文应当返璞归真,回归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轻松、愉快地学习语文,充分地享用语文知识。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培养低年级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呢?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这一教学理念已经被广大教师接受和认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他们天真活泼,喜欢和朋友们在一起玩,好奇,爱交朋友。笔者抓住这一特点,教学时努力创设交朋友的情境,如将拼音、生字亲切地称为“拼音娃娃”“生字宝宝”。“谁愿意和他们交朋友?那就把他们的名字大声地、亲切地叫出来,好吗?”这种识字的过程自然而然地变成了交朋友的过程。学生兴趣浓,积极性高,注意力集中,学习的劲头十足。
二、开展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大家都知道,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时间长。要想让学生对整个教学活动保持学习的兴趣,绝不是以单一地创设情境,而是要不断变换形式,不断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不断适应他们的身心特点,让他们在疲惫的学习中“动”起来,使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玩中想,想中得到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展开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低年级小学生的好胜心强,做游戏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玩起来就有精神。例如:学习生字、记忆生字时,可开展编儿歌、开火车、猜字谜等游戏活动。
三、利用口语交际课,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明确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互动的过程。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课改后的语文,除专门的口语交际课外,还非常重视日常教学中的口语交际。这些内容贴近生活,让学生有话要说,有感要发。例如:口语交际话题“我该怎么办”,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最近,我们学了很多写关心父母、尊敬长辈的课文,许多小朋友都在家里帮助爸爸妈妈做了很多家务事。有没有爸爸妈妈不让做家务事的情况呢?”学生一听到这里,兴趣可来了,学生争抢着说,就连平时最不爱说话的学生也纷纷举手,要求发言。这样学生的口头说话能力得到训练,同时也激起了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四、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实践活动的教学。新编的课文几乎都安排了实践活动,这就决定了新课改后教师要努力挖掘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教师指导,学生为今后学习语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学生成为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成功学习者。
低年级学生,他们年龄较小,不善于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做”上教,促使学生在“做”中学。比如《美丽的小路》一课的实践活动是:动员学生找一找校园角落的垃圾,并想一想这些垃圾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应该怎样处理这些垃圾?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懂得:既然生活中不可避免出现垃圾,我们又不能在垃圾堆里生活、学习,垃圾一定要处理,有什么好办法来处理垃圾呢?现在我们来开展活动,处理垃圾,将我们的“金点子”全部贴出来,供大家讨论,并把我们的好点子寄给环卫工作人员做参考。这个活动使学生从小受到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教育,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五、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明确提出“培养学生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程所极力倡导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探究。所提问题不仅是教材所定,或是教师为学生所设计,由于学生年龄、知识及地域等原因的局限,教师设计的问题不一定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学生最喜欢的、最适合开展的还是他们自己动脑筋设计的活动。
例如教学《爷爷和小树》时,笔者這样鼓励学生提问题:“到了夏天,小树怎样?夏天,爷爷在小树下做什么?冬天来了,谁给小树穿衣裳?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马上兴奋起来,并提出:“如果冬天不给小树穿衣服,小树会冻死吗?会怎样呢?”“爷爷为什么用稻草而不用棉被来给小树做衣裳呢?”“小树能给人们造福,我们如果只知道利用小树,而不去爱护小树,我们的环境会怎样?地球会怎样呢?”……随着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学生的学习就变成了探究式的学习,学生学得高兴,对语文学习也产生了浓厚兴趣。
总之,语文教师应当还生性活泼好动的学生以自由,带学生跨出校门,接触社会,走进自然,多留出时间,多腾出空白,让学生充分地与教师、同学进行对话,在对话中体验,在对话中感悟。无论在日常生活中或是在点点滴滴的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就一定能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