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摘要】目的:对颈内动脉出现狭窄采用非增强MRA联合CT实施血管成像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方法:对采用TOF-MRA以及CT和DSA对颈内动脉进行诊断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对管腔直径观察、斑块性质观察以及斑块表面观察的分析,对TOF-MRA诊断、CT诊断、DSA诊断以及TOF-MRA联合CT诊断在颈内动脉狭窄中的治疗进行比较。结果:将DSA的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TOF-MRA联合CT对颈内动脉狭窄实施诊断具有的敏感率、特异率以及准确率分别为:95.2%,97.1%,98.1%。在对斑块性质诊断以及斑块表面观察方面,CT诊断具有更大的优势。结论:TOF-MRA联合CT对颈内动脉发生狭窄进行诊断,在狭窄的程度诊断、斑块的性质诊断以及斑块表面的形态诊断方面,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關键词】颈内动脉狭窄;非增强MRA;CT;联合诊断
中老年患者由于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引起颈内动脉血管狭窄,极易引发缺血性脑卒中。临床中如果要实施血管支架置入手术或者进行内膜切除,需要对颈内动脉的狭窄情况进行掌握。颈内动脉实施诊断的方法包括: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进行诊断,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进行诊断,采用CT血管成像进行诊断,采用磁共振(MRA)血管成像进行诊断等。对于CDFI诊断,虽然对斑块的诊断比较准确,但是图像不清晰;DSA在血管狭窄的诊断中属于金标准,不足之处是具有创伤性;非增强磁共振成像(TOF-MRA)以及CT成像,图像显示清晰,没有创伤性。本文对TOF-MRA联合CT对颈内动脉发生狭窄的临床诊断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颈内动脉实施TOF-MRA诊断、CT诊断以及DSA诊断的54例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其中有36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年龄段为45~72岁;临床症状表现是:27例患者出现头晕,13例患者除头晕外四肢出现麻木,14例患者还伴有口角歪斜症状以及脸部发生麻木。全部患者在一星期内实施TOF-MRA诊断,CT诊断以及DSA诊断。
1.2 诊断方法 TOF-MRA使用Symphony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实施诊断,成像方法为时间飞跃法,患者颈内动脉的岩段到颈部总动脉开始的部位作为扫描的范围,一次性将数据采集完成。CT诊断使用Philips Brilliance iCT256,在患者肘部静脉注入60ml的对比剂,患者主动脉弓部位置到颈内动脉的虹吸位置作为扫描范围。DSA诊断使用Philips FD20血管机,对股动脉进行穿刺,在主动脉弓部一次注入20ml的对比剂,实施正位成像、侧位成像以及斜位成像。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使用SPSS17.0进行分析,使用卡方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采用Ridit对数据资料的程度进行分析,P<0.05说明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将54例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对比,根据颈内动脉血管狭窄的不同程度,分为正常级别、强度级别、中度级别、重度级别和闭塞级别。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显示,颈内动脉血管狭窄的程度采用不同诊断方法以后,诊断结果经过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 根据诊断结果,斑块的表面形状具有三种程度:光滑程度、不规则程度以及溃疡程度。通过对3种诊断影像资料进行比较,颈内动脉斑块形态的诊断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如表2所示。
2.3 以DSA作为影像资料的金标准,在颈内动脉起始部分对血管狭窄进行的诊断结果中,TOF-MRA联合CT诊断在敏感率、特异率以及准确率方面分别为:95.2%,97.1%,98.1%,说明颈内动脉发生近段狭窄采用TOF-MRA联合CT进行诊断,能够提高影像的准确率。
3 讨论
对颈动脉血管狭窄的程度以及斑块的形态进行判断,能够更好的对治疗提供依据。CDFI诊断、MRA诊断以及CTA和DSA诊断均有优势和不足,其中由于MRA和CT属于无创操作,更多的被应用在临床诊断中。
TOF-MRA进行诊断的特点是:诊断快速、没有创伤以及准确率高,经过实施TOF-MRA检查,不用再进行CT诊断或者DSA诊断。CT诊断既能够对血管狭窄的程度进行判断,又能够对斑块的形态、斑块的大小等进行观察,准确率比较高。TOF-MRA联合CT进行检查,提高了诊断的敏感性以及准确率,对斑块形态作出准确的判断。检查过程中,可以首先进行TOF-MRA诊断,然后进行CT诊断,从而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
TOF-MRA联合CT对颈内动脉发生狭窄进行诊断,提高了检查准确率,从而使患者能够更好的实施治疗。
参考文献:
[1]张宗军,张龙江.CTA 和MRA 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J].实用老年医学,2010,24(6):451-455.
[2]方传刚,武红斌,许成岗等.64层螺旋CTA与DSA在颈内动脉狭窄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5):108-109.
[3]张勤奕.美国心脏协会指南与欧洲指南中关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应用建议及在一级预防中的差异[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11(9):648-650.
[4]Kajimoto K, Moriwaki H, Yamada N, et a1.Cerebral hemodynamic evaluation using perfusion -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omparison with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values in chronic occlusive carotid disease[J].Stroke, 2010,34(7):
1662-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