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期湘绣题材及上稿方式的演变探究

2014-04-29 04:24:17唐利群
美术界 2014年11期

【摘 要】本文从不同时期湘绣题材及上稿方式的演变历史,探究传统绣画文化转型所面临的机遇和困厄。文章为传统刺绣和新湘绣的研究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 绣画题材;上稿方式;电脑喷印

湘绣是在湖南民间刺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它从发源之初的楚汉刺绣,经历了原生态的民间刺绣、农耕文明印记的传统绣画、传统湘绣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的现代湘绣、当代艺术接轨的学院派新湘绣,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针法工艺、题材、表现形式等方面演变,培养了质朴和优雅的独特民族风格,形成了“选样(设计绣稿)—上稿—配线—上绷—刺绣”的工艺流程,呈现出湘绣在不同时期变化纷呈的艺术魅力。对不同时期湘绣题材及上稿方式的演变探究,能为传统湘绣转型研究提供启示。

一、发源之初的楚汉刺绣

湖南刺绣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存在的时间较为久远,据史册当中记载,楚文化远在战国时期就辉煌万分,特别是在当时的湖南与湖北这两个省中,刺绣艺术炉火纯青,远近闻名。上至帝王下至臣民,都非常热衷刺绣艺术。马尚氢绣衣,达官贵人服饰自不必说,即使死后也按礼制规定有大量服饰绣品等陪葬。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过一大批丝绣品,仅一号汉墓就出土了40余件绣品,加上随后出土的二、三号汉墓,共出土各类华贵纺织品和服饰17大箱,约150余件。据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马王堆二、三号墓发掘的主要收获》中记载: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最早湘绣实物,是1958年长沙楚墓出土的一幅《龙凤图案》。这幅在极细密韵丝绢上用连环针刺绣而成的绣品,针脚整齐,绣工精细,图案生动有力,反映出战国时期湖南地方刺绣不仅有了较高的艺术水平和较成熟的技艺,而且已经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的西汉古墓中又发现了40余件刺绣衣物和一幅内棺外面装饰的铺绒绣锦。这些绣品采用的图案多达10余种。绣线为未加捻的彩色散丝,色泽丰富,有深蓝、深绿、墨绿、朱红、浅栋红、黄、绎、紫灰等18种色相。刺绣针法除大量运用了楚墓出土的绣品所用的“连环针”,还运用了“齐针”(或“平针”),而且有的绣品在局部还运用了类似“接针”和“打籽针”的针法。总的来看,这些绣品针脚整齐,线条洒脱,图案多样,显色丰富,绣工纯熟,已非革创。据专家们考证,这些绣品上所用的“珠子针”、“串针”等针法,与传统湘绣的“游针”、“珠子针”、“串针”的针法基本一致。这些无一不在说明湖南刺绣工艺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民间的刺绣高手不胜枚举。在我国,人们都知道举世闻名的湘绣历史悠久,但大多数人都对其问世的时间模棱两可,更多的人都认为湘绣艺术从清朝末年才开始兴起。可据历史考证,我国长沙马王堆汉墓中曾经出土了大量的湘绣文物,诸如“绢地乘云绣、長寿绣”这些精美的湘绣都足以证明其从汉代就已经闻名于世,湘绣独有的风格让其在众多刺绣工艺品中犹如明珠般发出绚烂多彩的光芒,成为中国刺绣历史长河中的华彩篇章。

1958年长沙烈士公园三号木廓楚墓出土的绣品,极细丝绢上尽显龙凤图案,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绣品题材可分为三类:楚汉天地人一体及对天的崇拜的题材,对龙凤图腾崇拜的题材,与吉祥如意题材相关的内容。从1982年江陵楚墓出土的绣品可以看到,楚绣服饰主要以龙凤作为刺绣题材,同时还有大量虎、鸟、花卉和各种几何纹样与龙凤纹样进行搭配,两地楚绣均以龙凤图腾、巫术、祈福等为题材,可见楚汉文化对湖南民间刺绣以及后来湘绣艺术题材的选取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出土服饰绣品奢华绚丽,每一件都是达官贵人们价值不菲的服饰珍品,彰显丝绣品拥有者生前的显赫地位。御用画工们在精致的面料上结合印染技术直接勾勒绘制待绣的纹饰图案。例如以藤本科植物题材变形纹样图案为绣稿底本,图案的枝蔓部分,可能采用镂空版或雕刻凸版印染技术完成。蓓蕾、花穗、叶片等花叶主体部分则用细线条勾画描绘而成。一般服饰丝绣品的纹样图案均是由二方或是四方连续纹样形式组成,这些精美的图纹样式对画工的要求非常高,他们必须有空间感,能够在脑海中率先将图画进行一番勾勒,然后在运用娴熟的技巧将脑海中的画面一笔一笔地复制到丝织面料当中。通常技艺高超的画工笔下的图案总是栩栩如生,“龙凤呈祥”“金鹰展翅”在他们的手中都是活灵活现的样子。

这一时期的刺绣主要为图案装饰,先由画工设计上稿,然后绣工施绣,一般采用勾描线方式,是否有类似绘画的渲染工序,目前可查的资料尚未记载。

二、原生态的民间刺绣

在湖南民间,妇女很早就普遍从事刺绣。据清嘉庆十年(1810年)《长沙县志》卷十四“风俗”条载:“省会之区,妇女工刺绣者多,事纺绩者少。”又光绪三年(1877年)《善化县志》卷十六“风俗”条载:“省会刺绣者多,乡村习纺绩者众。”还有清嘉庆戊寅(1818年)《湘潭县志》卷三十九“风俗”条载:“潭邑妇女居乡曲者,辛操井臼,绩麻索缕;住城市者,勤习针黹营生,至富贵家闺秀,多事刺绣,针神丝绝不减前人。”可见当时长沙和长沙相邻地区的刺绣已是普遍存在的手工艺。湖南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省份,全省拥有近40多个少数民族。在原生态的民间刺绣中,少数民族刺绣是其主体。少数民族长期处于落后经济和封闭文化环境中,有着原始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生产方式,无论从题材内容到表现形式,依然保留有楚文化特征。

从现存的湖南民间绣品来看,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除常见的山水、花卉、鸟兽、鱼虫等内容外,还有戏文故事、神话传说和寓意吉祥文字、图案、符号等,这些题材主要是对龙凤图腾崇拜、对吉祥的祈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湘西地区的苗族刺绣深深烙上了楚文化的印记,服装几乎都在黑色底料上绣花草等五色花纹,题材仍以楚汉刺绣中常见的龙凤为主,并且在神话基础上添加了浪漫色彩,纹样夸张变幻,并按氏族审美用色,既古朴又明艳,形成了民间刺绣体系中重要的风格形态。湘西南地区的瑶族多采用龙、凤、花蝶图案,服饰绣花则多以棉布等料为底,一般采用先用纸剪出花样贴在底布上,再用丝线将轮廓挑出的方式上稿,然后再飞针走线。汉族民间刺绣,湘北一带主要以绣帘、绣帐为主,基本是汉文化产物,题材除了人物、动物、花卉外,还有古典戏装人物、神话传说故事等;湘南一带多绣花蝶鱼虫题材,最具特色的是采用绸、布、呢、绒等原料,剪成一定造型,贴在绣料上,并在其边缘绣上一道直针的布贴方式上稿绣制。

这一时期, 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湖南远离政治、经济中心,民间刺绣一直处于自绣自用的生存状态,发展极为缓慢。

三、以中国画为蓝本的绣画艺术

直到 1910年前后,在民间刺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湘绣突飞猛进,其间绣庄相继出现,自产自销日用湘绣品,市场慢慢形成,湘绣进入新的发展历史阶段,从表现形式、题材内容、针法创新、技艺合一到大幅作品的产生,都具有开拓性的进步。湘绣在这一时期,上稿一般用纸把画的轮廓勾勒下来,再将勾勒的画稿拓印到绢缎上。

为了扩大生产,适应市场,需要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一大批文人书画家进入湘绣设计行列,宁乡的著名画师杨世焯挟一身画技,开馆授艺,办绣庄,把中国画的优良传统植入湘绣,题材涉及山水、花鸟、走兽、肖像与字屏,各具特色。之后,更多的文人书画家相继加入,带来了先进的中国画技法和技术理论,湘绣开始脱离早期自发的民间刺绣,逐步向以中国画为蓝本的画绣艺术转变,开创了湘绣以画绣为主的欣赏品市场。随着题材的演变,湘绣从仿苏绣单纯的临摹古代字画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到文人书画家在绣底上直接创作。

在悠久深厚的湖湘文化的孕育中,湘绣以中国画为稿本,用针线来表现所绘花鸟、人物、山石、建筑以及书法作品,是对中国传统书画作品的再创作。与笔墨艺术不同的是刺绣艺术以针代笔,可以细腻地描摹、表现出物象图案的肌理、毛发、纹路和意境。以线代墨,则是通过丝线独有的光泽来表现所绣物象的质感和立体效果,从而全面展现传统湘绣艺术将中国绘画艺术发挥到极致的独特魅力,后逐渐发展成为诗、书、画、印为一体的高雅艺术。不仅让人欣赏到了中国画的意境美,也让人欣赏到刺绣的工艺美,具备了极高的审美价值,湘绣从此脱颖而出,成为“四大名绣 ”之一。

改革开放后,湘绣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一些被禁止的题材逐渐再现,各种题材百花齐放,针法技艺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鬅毛针法的诞生,逐步确立了狮虎题材绣品的品牌地位,使湘绣狮、虎作品成为中国四大名绣中独有的形象标志特征。与此同时,湘绣艺人研制成熟的双面全异绣也精彩问世,在双面全异绣题材的选取和构图形式的设计上更是匠心独具,《杨贵妃》《望月》《花木兰》《上山虎下山虎》《饮虎》等佳作相继推出,抛开时空局限,将两个不同空间而没有必然时间联系的画面或是同一人物的不同意态组合,将湘绣推到了极高艺术境界。

这个时期湘绣上稿方式为笔墨色彩直接描绘在绣地上,上稿后底料上已大体是一幅完整的绘画作品。但是如果绣品的种类不同,湘绣所需要的上稿手法也会存在巨大的差异。绣稿通常被当做日用品来使用,制作绣稿的工艺比较简单,所采取的方法多数是先用白描的手法在纸上勾勒出简洁的线条,再将民间俗称的硫酸纸覆盖在画稿上继续描摹,经过这些步骤之后就需要用电动的小号花针刺出匀称的小孔在其上。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步骤就是将色液刷在绣地之上,这些色液都是用煤油混合碳粉調制而成,刷子也是采用了厚呢料布,制作的每一环节都必须精益求精,临拓出一张张的绣稿;后来出现了铅粉上稿、铅笔上稿、摹印、板印、漏印等方式。

四、传统技艺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的现代湘绣

20世纪80年代末,在计划经济对外贸易为主的经济杠杆作用下,传统手工艺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湘绣绣画艺术更是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兴盛局面。90年代,在经济体制向市场化转变过程中,一些个体、私营湘绣企业异军突起,到 90年代晚期,已达300家。特别是进入2000年以来,龙腾工艺服饰有限公司、金球湘绣公司、天利湘绣厂等个体、私营湘绣企业发展势头良好,逐渐抢占市场份额,有些年销售额甚至突破亿元大关,几家规模较大的国营湘绣厂在个体、私营企业的强烈冲击下,日渐下滑,最终改制重组。

这个时期上稿方式呈两种不同的方式。第一种依旧是采用传统的笔墨在缎料上绘稿。作为艺术欣赏品的绣稿,则是由画师在缎面绣地上直接描绘,或是绣画结合,半绣半绘,针线不及之处或是景致需要虚化部分则用笔墨接色铺底。

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利用先进的电脑技术来完成喷印。首先要做的就是把纸质稿绣中的设计图案进行扫描,通过这样的方式转变成为一组电子图片;其次,就要对这组图像进行一系列的技术处理。由于图像采集转化的过程中绣稿的色彩信息会有所改变或者丢失,因此需参照绣稿原作,在色相、饱和度、明暗对比等方面对电子图片进行调整,力争使待印的电子图片接近绣稿原作效果;最后将面料送入喷印设备入料口,执行喷印任务,将绣稿图案喷印在底料上。这种电脑喷印上稿的技术现在已被刺绣研究机构、刺绣企业单位广泛采用。电脑喷印上稿技术逐渐在绣画艺术上稿方式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其优势有:1.无论是用作日用品还是观赏品,这些绣品的加工工序都能够得以简化和提升速度,为绣品大批量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2.缩短了绣品绣制工时,以往一幅绣品按照传统工序流程所消耗的时间比较长,绣稿喷印上料,大大节省了绣品绣制的时间。劳动,是依靠母女家庭传承的一种手工技艺,都是由勤劳的绣女通过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她们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刺绣工艺的辉煌成就。但现实的状况是:这些绣女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于刺绣技艺的掌握普遍停留在祖传的基础上,缺乏专业化和系统化的训练,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绣工都希望自己的后代不继承刺绣技艺。人才是文化传承的基础,而师徒相授的经验型人才培养方式,无法适应湘绣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肩负传承、保护、发展湘绣重任,湘绣龙头企业的加盟,为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提供了大力的技术支持,于全国首开湘绣专业,融传统师徒传授于现代学历教育,培养能设计、精制作、懂营销、会管理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面对行业题材雷同、抄袭严重的现状,学院主动吸收大师、教授、艺术家、企业家参与革新,必须要将文化与刺绣工艺相结合,注重创新,注重对艺术的感悟,工艺总监和艺术总监同堂指导打造“新湘绣”,将油画、蛋彩画、水彩画加入湘绣的原创画稿,时代内容和当代生活进入湘绣题材。由于电脑喷印上稿技术的运用,既提高了企业产能,又保证了画师们集中精力对高端精品直描上稿,相对节省了大型精品生产成本。然而电脑喷印上稿技术也有其劣势:1.色彩处理技术在电子图品的应用上并不成熟,这也是致使电子绣稿无法与手绘绣稿的效果相一致的重要原因,经常会产生偏色的现象;2.电脑喷印的图像相对手绘的画面效果显得较为呆板,没有笔墨色彩的生动韵味;3.电脑喷印时对不同面料采用的数值参数都不相同,如刺绣高品位传统底料杭缎清晰度失真,有高清晰度保真底料广告布不抗衰老,以及电脑打印后不能湿裱(遇水化开)三个难点,使绣稿难如人意,使部分极高品位刺绣,仍追求和坚持人工上稿。使用电脑来对绣稿进行喷印仍旧存在诸多的劣势,正因为如此,高档绣品基本都是由画工手绘来完成的。

五、与当代艺术接轨的学院派新湘绣

文化的延续在于传承,文化的活力在于创新。刺绣本是家庭妇女的一项手工技艺的方式引入原创画稿,或画家直接在缎料上绘稿,传统刺绣与当代艺术的直接接轨,开发名家原创系列,研发了毛焰、方力钧等当代艺术名家原创系列、刘顺湘蛋彩画和油画原创系列绣品,展示了传统湘绣与当代绘画艺术直接对接多方面的实践与成果。

新手担纲,针线经典,在短时间内缩短新手与经典间的距离,是学院派培养模式的最大成果。以学生模仿毛焰的当代水彩人像《Andrew》为例,虽然主体是人物肖像,但采用了模糊化的处理方法,加以高灰色调的修饰,让其具有更深的意味,给刺绣增添了难度。学院的学生们运用传统湘绣肖像平、直掺和牵游针法,逼真再现了毛焰作品的水彩印痕水渍,并把这种印痕水渍所表现的人物神情和多重形象体现得深邃微妙。这些学生们的迅速成长,说明了新型人才培养方式的时代意义。其他新湘绣代表作如《六骏图》《狼头》等都有超水平发挥,表达了完美绘画艺术和成熟工艺绝技的高度融合。

对针线肌理美的自觉表现构成了学院派新湘绣作品的另一特色。对刺绣来说,最适合表现的肌理就是线本身的肌理,这点恰恰被传统刺绣忽视了。学院派将线肌理绘画作品放入绣稿,从麻绣古埃及壁画到版蚀,西方粗豪朴实的线,爬进了古朴素简的绣麻布片,作品上只有线的扭结、缠绵、交错、纵横、重叠、翻滚、穿流、纷飞、疏疏密密。两种艺术形式在这里融合为统一艺术,这是点石成金的设计巧思。工艺肌理势必要通过自觉意识进行凸显,以到位的设计巧思来妙显工艺肌理,这就是一种文化创意。新湘绣的追求,显示了很高的文化主导性和介入性。

从不同时期湘绣题材和上稿方式的发展演变,我们可以看到,早期刺绣者完全不参与设计过程,只是依附图样单纯进行工艺制作,重点强化工艺本身的特质,弱化刺绣者对画意的理解,绣品品位不高,日用类绣品居多。随着文人书画家的加入,人们审美情趣的提升,新一代刺绣人才的培养,设计者会根据针线工艺肌理特点,精心设计适合技法发挥的绣稿,绣制者也会积极主动参与设计作品的再创作进行整体设计,设计者和绣制者全程合作,共同研讨,做到工艺和艺术完美结合,品位级高,成为了各种档次的礼品、旅游纪念品和居家装饰品,是附加值极高的国内外销售工艺产品。

注释:

*资金项目: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传统湘绣绣画文化转型研究》(课题编号:11YBA114)部分研究成果。

參考文献:

[1]李湘树.湘绣史话[M].轻工业出版社,1988.

[2]刘咏清.湘绣原生态及市场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04.

[3]何兆芸.试论湘绣的兴衰与启示 [D].北京服装学院,2005.

[4]胡嫔.试论湖湘服饰文化中魅力[J].长沙大学学报,2007.

[5]许凡,徐菁菁.湖南湘绣艺术特色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8.

【唐利群,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