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针连续肌间沟阻滞与单次肌间沟阻滞的对比分析

2014-04-29 02:43肖魁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钢针肌间麻醉药

肖魁

【摘要】臂丛神经阻滞常用于上肢手术,而肌间沟阻滞作为常用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因阻滞位置高、神经丛密集、阻滞较完善而被临床广泛应用。传统的肌间沟阻滞穿刺成功后一次性注入麻醉药,首先锐利的针头在注药时易发生移位导致麻醉失败或效果不佳,其次一次性注入麻醉药后药量较大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安全隐患高。以静脉留置针代替传统的钢针穿刺,有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少,可以分次注药延长手术时间等优点。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连续肌间沟阻滞

肌间沟阻滞麻醉常用于上肢手术,在以静脉留置针穿刺为基础的连续肌间沟阻滞与传统钢针穿刺的单次肌间沟阻滞的对比观察中,发现连续肌间沟阻滞有阻滞完善、并发症少、麻醉时间易于控制等优点。选择100例上肢手术患者并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50例观察分析在麻醉成功率、麻醉时间的控制、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的区别。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A、B两组各50例男女比例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在6-10小时,年龄18-50岁,体重45-80kg,ASAI-II级,术前无明显心、脑、肺、肝、肾病史,无高血压、糖尿病、甲亢等病史。

1.2方法

1.2.1麻醉方法术前常规肌注阿托品0.5mg。A组以22G钢针连接20ml注射器,B组以20G静脉留置针,行肌间沟穿刺。

1.2.2穿刺方法沿穿刺點周围常规皮肤消毒,用左手食指深压穿刺点,右手持穿刺针,顺左手食指指甲进针,针尖指向对侧足跟方向,针干与冠状面成45°矢状面30°,缓慢进针1.0-1.5cm(肥胖者2.0cm),有时有刺破筋膜的“突破感”,有时病人可出现“异感”。松开右手穿刺针可立与颈前区,并随动脉波动,即证明穿刺已到位。A组接注射器反复回抽无血,一次缓慢注入局麻药。B组按住留置针外套管缓慢撤出针芯,妥善固定套管后接注射器后注入10ml试验量观察5分钟病人无异常反应并麻醉显效后注入其余药量。两组注药期间及10分钟内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及神智等变化。

1.3监测方法术中采用多功能监护仪(迈瑞pm-9800)监测心电、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同时观察麻醉效果分(优、良、差),优:安静无痛,良:微痛用辅助药可行手术,差:明显疼痛用辅助药后仍不能进行手术需改麻醉方式。观察有无并发症(并发症包括:霍纳综合症、喉返神经阻滞、局麻药毒性反应)发生。

1.4统计资料见表1、表2、表3。

3讨论

3.1静脉留置针代替传统钢针穿刺时对突破感觉增强,增加了穿刺成功率,同时留置针的软套管在注入局麻药时位置不易发生偏移,也间接增加麻醉的成功率。

3.2留置针没有钢针锐利刺破血管的发生率低,而且留置针外套管留置后可以分次给药,将局麻药分为试验量和追加量后,也大大增加了麻醉的安全性,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

3.3留置针连续肌间沟阻滞可以不受麻醉药药效的控制,在麻醉失效痛觉恢复时,通过留置针继续注入麻醉药即可以重新获得麻醉效果,为手术提供方便,而钢针的单次阻滞受局麻药药效的控制,麻醉失效后二次穿刺的成功率低。

3.4静脉留置针行肌间沟连续阻滞行上肢手术的方法,在麻醉时间的延长、穿刺成功率、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的钢针单次肌间沟阻滞。是值得广泛应用和推广的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54-1057.

[2]David L.Brown(著),范志毅(译).局部麻醉图谱[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6-20.

猜你喜欢
钢针肌间麻醉药
世界首例无肌间刺鲫鱼问世
鱼身体里的“小刺”
麻醉药和麻醉药品是一回事吗
草鱼肌间骨形态学观察与分析研究
常见麻醉药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
小魔术——鸡蛋里的钢针
鸡蛋里的钢针
一种冰雪防滑鞋
咪达唑仑抗焦虑治疗对择期腰椎手术患者术中麻醉药用量及术后恢复的影响
奇迹漂浮的钢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