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山
葡萄是一种古老的栽培果树,早在四、五千年前地中海沿岸地区的居民就开始利用和栽培葡萄。我国于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引入葡萄,栽培历史在2 000年以上,在漫长的时间里,经过各地不断繁衍扩展,全国各地均普及发展起来。2013年全国种植葡萄总面积达72.0万公顷,总产量达1138.0万吨,占全球葡萄收获面积的10%,占全球葡萄产量的16%,是世界第一大鲜食葡萄生产国,葡萄产业在我国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1 发展历史
解放后,我国葡萄产业大体上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1.1 零散发展阶段
解放后,由于连年战乱,百废待兴,生产进入恢复期,政府在种植业方面,将主要精力用于解决国民吃饭的问题,提出了“以粮为纲”的战略目标,经济作物发展不被重视,葡萄栽植区域范围窄,面积小,以农户庭院零散栽植为主。
1.2 缓慢发展阶段
20世纪70、80年代,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好转,在农业生产上开始全面发展,葡萄规模种植在小范围起步,特别是引进日本巨峰及巨峰群葡萄品种后,使葡萄种植区域几乎普及我国东部从南到北的各个省(市、自治区),有了一定发展栽植总面积。
1.3 快速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农村种植结构大调整,效益型水果业受到各地普通重视,人们多途径追求高效生产。由于葡萄产值高,受到各地普遍关注,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红地球品种的引进,加上设施栽培葡萄的兴起,使我国葡萄产业大发展如虎添翼,适栽区域全面开花发展,种植范围、生产规模持续扩大,我国葡萄栽植面积和产量,从2003年的40多万公顷、产量50多万吨,逐年递增,到2013年达到72万公顷、产量1 138万吨。
2 产业布局
葡萄是亚热带和温带果树,温度是葡萄主要生存条件之一。年平均温度高于15℃地区,冬季葡萄不需下架防寒,低于15℃地区需埋土防寒越冬。我国亚热带和温带气候区占全国总面积的3/4以上,有长江、黄河等遍布各地的水利资源,有千余年种植葡萄的历史和丰富的种质资源,因此,具有发展葡萄生产极为有利的条件。葡萄栽培遍布全国各省(市、区),直至黑龙江的寒地以及青藏高寒山区也有设施葡萄栽培。主产区域分布于华北、东北、西北、长江南北地区。多集中于新疆、山东、河北、辽宁、山西、吉林和河南等地。其中新疆葡萄占总产量的20%左右,以制干品种为主,近年来酿酒品种和鲜食品种也有大面积发展。山东葡萄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0%左右,其中包括酿酒品种和鲜食品种。
3 发展葡萄的优势
我国是世界葡萄种植大国,面积、产量排世界第1位,鲜食葡萄从2000年以后,排世界第1位,成为鲜食葡萄第一生产国,但距第一生产强国还有不少差距,人均葡萄消费量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葡萄加工品种少,部分品种进口多,香港市场每年从美国进口鲜食葡萄3万~6万吨,内地一些城市也有少量进口。因此,从葡萄市场需求来看,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优势。
近年来,我国在中西部大开发的进军中,开发了不少新的葡萄生产基地,从干旱少雨的新疆到西南干热河谷区,均建立起葡萄商品基地。葡萄不仅营养高、用途广,而且结果早、产量高,经济效益极为显著。一般定植第2年就结果,3~4年后亩产量2 000~3 000千克,产值15 000~20 000元,约为大田作物的15倍。重庆市的葡萄生产基地亩产值超过5万元,山西省曲沃县里村种植红地球葡萄亩最高产值达4万元。发展葡萄生产,对开发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值,满足国内外消费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发展葡萄生产前景广阔。
4 发展现状
4.1 栽培范围及规模扩大
近年来,在各地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下,在鲜食葡萄市场价格高位运行的拉动下,葡萄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11—2013年全国葡萄面积年均增加2万公顷,全国葡萄五大生产区栽培面积上升幅度较大。随着保护地栽培技术的完善,现代化贮藏运输业的快速发展,限制葡萄发展的因素逐渐破解,我国葡萄栽培范围在不断拓展,生产规模持续扩大。
4.2 设施葡萄推动产业发展
设施葡萄是工业化与现代农业、高效农业的产物,设施葡萄栽培正在成为葡萄产业迈向现代农业的核心技术。由于设施葡萄的推广应用。一是使葡萄栽培与现代材料、数字农业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葡萄栽培管理水平;二是使寒区、高寒山区等葡萄露地栽培非适区成了葡萄高效区,如甘肃永登县、天祝藏族县,栽植1亩的设施延迟红地球葡萄的产值超过6.7公顷的青稞;三是避雨设施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南方地区的葡萄品种并推动了南方地区的架型树形改革;四是加快了观光葡萄园兴起进程,应用设施栽培与一年多收技术,使葡萄提前或延迟采收,增强了观光葡萄园的观赏功能。
4.3 葡萄出口还有潜力可挖
2013年我国出口鲜食葡萄10.53万吨,出口额2.69亿美元,与2012年相比,出口量减少了13.57%,出口额增加了2.45%,分别占中国鲜水果出口的3.30%和6.44%。我国鲜食葡萄主要出口东南亚地区的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东帝汶和新加坡等7个国家和地区,合计出口鲜食葡萄8.8万吨,占鲜食葡萄出口总量的83.86%。我国出口葡萄干的数量虽然不是很大,但出口市场却分布广泛,全球五大洲均有分布,2013年葡萄干出口市场共有43个,亚洲有20个左右。出口葡萄干3.6万吨,出口额8339万美元,与2012年相比,分别增加了17.54%和12.84%。
4.4 栽培品种多样化
由于葡萄育种进程加快,市场对葡萄新品种需求量加大,近年来,在国内原有优良品种基础上,引进国外鲜食品种增多,在葡萄生产上已改变少数几个品种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栽培品种达上百个之多,露地鲜食品种主要有巨峰、红地球、夏黑、阳光玫瑰、金手指、意大利、巨玫瑰、醉金香、秋无核、红乳等;设施品种主要有维多利亚、金田翡翠、摩尔多瓦、红宝石无核等;观光品种主要有桃太郎、京秀、香悦、金田美指等;加工品种主要有威代尔、华葡1号、北冰红、山葡萄等。
5 影响葡萄产业发展的因素
5.1 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
葡萄生产需要较好的水利条件,才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而目前,我国两大葡萄主产区——西北、华北基本处在水危机点上,如葡萄种植面积占全国6%左右的河西走廊,年降水量50~200毫米,蒸发量2 000~3 000毫米。尽管形成了水库、干渠、支渠等较为完善的农业灌溉体系,但水资源总体上处于短缺状态,制约着葡萄生产发展。因此,一方面要支持葡萄产业向水利条件较好地区发展;另一方面在缺水地区,要大力培育扶持发展耐旱、光合产量高的葡萄品种,要适当发展适于山地、旱塬、缺水地区栽培的加工葡萄品种。
5.2 病虫害防控需加大
一是由于葡萄种植面积扩大和连年种植,加上果园管理粗放,葡萄采后不清园,造成病虫害传播的风险加大;二是由于病虫害危害种类变异和演替,危害葡萄的病虫害种类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老病害出现新问题;三是果农的病虫害意识和防控技术缺乏,农药使用不规范,农药利用率低,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断显现;四是病虫害防控压力逐年增加,防控难度和防治成本逐年增加,病虫害对葡萄产业发展构成潜在威胁。
5.3 产业化水平较低
一是葡萄采后处理滞后,除规模化的葡萄生产基地外,绝大部分果品销售不经过分级处理,混等简易包装,形成“一等果品、二等包装、三等价格”的不利局面,严重影响果农收入。二是各地的葡萄加工企业少,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的手段落后,年加工葡萄不足总产量的8%,大部分地区还停留在初级产品销售环节上,无法实现增值和营销产业化。
6 促进产业发展建议
6.1 合理区划,适度发展
葡萄生产有着严格的地域性,发展葡萄要讲区划,主要以气象及土壤因素作为区划的参考指标。适地适栽问题是发展葡萄生产和品种区划的大原则,在新老葡萄产区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在葡萄最适宜区可适度发展,推动葡萄产业西移,而在次适宜区限制发展或不发展;选定葡萄品种的最佳生态区,相对集中发展,可以利用荒山、荒坡、荒滩适度发展,非适宜区禁止发展。在栽培面积增速上应适当放缓一些,在提质增效上做文章,在区域规模发展上做文章,以解决零星发展,带来数量上去质量下来等问题。要突出特色,品种不宜搞得太多、太复杂。在结构调整上,要有质的突破,实现良种化和栽培区域化,应针对具体地区生态条件,考虑葡萄品种的成熟期、抗逆性及采收时能达到的品质选择优良品种。
6.2 科技支撑,标准生产
葡萄种苗是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是实现优质、高产、高效葡萄生产的前提条件。只有培育出无病毒健康的优质苗木,才能培养出健壮的树体,生产优质果实。因此,需要加强优良葡萄苗木生产基地和苗木繁育中心建设,建立健全优质葡萄苗木繁育体系,加速改造现有葡萄园,提高葡萄优良品种占有率。加大力度整顿苗木市场,重点检测苗木市场品种纯度和病毒病,为果农提供优良的葡萄品种和优质的苗木。同时,制订和修订与葡萄相关的农业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完善葡萄生产的果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操作技术规程等标准体系,尽快制定与国际接轨的葡萄生产、葡萄产品质量和出口质量标准,保证鲜食葡萄生产真正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大力普及标准化、规范化的葡萄定向栽培技术,即栽培者明确对葡萄的品质要求,确定适度的丰产指标,采用规范化的栽培技术,生产出符合一定市场需要的葡萄产品。加强葡萄园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葡萄园抗旱能力;建立葡萄生产标准果园,以园带区,形成统一品种,统一施肥、统一防病、统一采收等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体系;要重视研发葡萄抗根瘤蚜等抗性砧木的应用,针对葡萄病虫害发展增多,研发控制机理和新的防治措施,要强化防灾意识,解决对葡萄生产威胁较大的晚霜、冰雹、干旱、果实成熟期雨涝等问题。
6.3 推进产业化,开拓大市场
近年来,随着全国葡萄产量与贮藏量大幅度增长,采收期与贮藏期“卖果难”初现端倪,但优质优价仍是市场的主题。因此,抓好葡萄从产中品质安全及采后的包装贮藏与低温物流,成为葡萄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加强葡萄修穗及采后分级等处理,提高鲜食葡萄及葡萄酒加工品的商品质量,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葡萄产业品牌。积极吸纳国内外果商的介入,组织果农联合面对市场竞争,建立产贮运销配套的市场流通体系。建立健全各级批发市场和农村流通组织,加强产销信息网络建设,注意发展民间运销大户、农民经纪人队伍和民办流通协会或公司等,支持葡萄产地加工、贮藏、保鲜、交易等设施建设,积极鼓励企业建设加工专用葡萄基地。加快葡萄产业化进程是有效联接生产与大市场,提高产业效益的重要途径。葡萄作为商品率高的高效产业典型,要按照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围绕葡萄商品生产基地建设、贮藏保鲜加工、冷链运输等,以市场为前提,以产品为基础,以企业为龙头,走“公司+基地+中介组织+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要充分利用农业信息网、农民信箱、手机短信等信息平台,及时采集葡萄果品与市场信息。各级政府和果业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葡萄推介会,扩大对外知名度。同时,要培育葡萄营销队伍,实施农商对接和农超对接,构建和健全营销网络,加大市场促销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