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
作者简介:陈启健,男,中央军委办公厅上校军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委员会委会委员,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全军书法展览和比赛中获奖,并被德国马克思纪念馆、上海世博会等收藏。
陈启健出生于安徽宣城,也许是受文房四宝之乡的熏染,自幼酷爱书法。由于少年时期生活拮据,他只能在用过的作业本和旧报纸上习字,甚至以木棍为笔,晚上放学后借着放牛的机会在河滩上写,以至于有一次牛吃了别人的庄稼,别人找到家里,他回家挨了父亲的一顿揍。后来,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启健对书法愈发痴迷,经常挑灯夜战,写到兴奋之处彻夜不眠、物我皆忘。启健平时爱说笑,幽默感极强,常常妙语连珠把大家逗得捧腹开怀。但每当提笔写字时就像入定了一般,凝神静气,十分专注,与平时判若两人。
启健学书,博采众长,既学“二王”的超逸、秀美和灵动,又学王铎的大气、洒脱和畅快。难能可贵的是,他从不僵化地临习古人,而是把主要心思放在学笔意、悟神韵上,带着思考学习,悉心揣摸玩味,能入帖,也能出帖,因袭古人的笔法气韵,探索自己的独特风格。启健的书法有很强的韵律感和形式美,在同一幅作品中,用笔时而迅疾、时而舒缓;时而浓重、时而清淡;时而粗拙、时而纤细;时而用实笔、时而留飞白;时而小字如姑娘三寸金莲、时而大字如壮汉豪迈霸气。就单个字而言,不同部位也有浓淡、干湿、肥瘦、虚实的丰富变化,特别是他把墨分五色之理运用于书法创作,追求浓淡干湿带来的墨色变化,增加了作品的韵味和风采。他特别重视布局谋篇,根据书写内容苦心构思,努力营造精妙别致的意境,有时候一幅作品中有若干个字明显大于其他,且用笔张扬、奔放;有时候在行草作品的空白处穿插娟秀的小楷,对比强烈、趣味横生,从而使整个作品显得错落有致,跌宕起伏,收放自如,舒展流畅,达到以势取胜的效果,既端庄大方又不失活泼,充满典雅而灵动的气息,使人看后久久不能忘怀。
启健生长在人杰地灵、风景如画的皖南。18岁入伍,在东北的军营磨砺了14年,然后调到北京。他身上既有南方人的聪慧灵秀,又有北方人的豪侠仗义。重感情,讲义气,与人相处掏心窝子,是什么就是什么,有什么就说什么。和他在一起感觉他就是一碗酒,看起来清澈见底,喝下去心醉神清。
启健生性刚正、爱憎分明,有极强烈的社会道义感。1991年,他在辽宁丹东当新兵的时候,遇到丹东火车站商场两名售货员强迫一农民买东西,并对那位农民大打出手。“新兵蛋子”陈启健火冒三丈,拨开围观人群护在那农民前面,愤怒指责两名售货员强买强卖还打人的不法行为。回部队后他怒气难平,连夜写了篇报道分别刊登在《丹东日报》和《辽沈晚报》上。当时的丹东市委书记王唯众看到报道后批示严查,结果两售货员被双双拘留。
这样的“闲事”,启健管得太多了。他曾在冰天雪地的本溪火车站把外衣脱给一个冻得瑟瑟发抖的乞讨者;在北京阜外大街孤身勇抓抢包的歹徒;在长沙街頭飞起一脚踢开小偷正在行窃的手,被对方七八个同伙围住……一个书家的人品性格如此刚正耿直,其书法中必然会体现一种孤傲高雅、凛然大气的境界和意蕴,这就是“书以载道”。柳公权说过:“欲正其书者,先正其笔,欲正其笔者,先正其心……故论书如论相,观书如观人。” 字如其人,人如其字,启健的书法里自然揉进了他的品性,字字圆中带方、柔中带刚,潇洒俊逸中处处透着一种英气、一种正气,一种骨气。渤海大学文理学院教授赵佑铭认为:“书法艺术尤其重视书者的个体条件。而在书者的个体条件中,又尤其重视书者的人品人格,主要突出表现在他对现实的关注、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上。可以说,有了好的人品人格,其作品当然就具有较高的格调。”从启健的人品和字品中,我深以为然。他刚正的品性还体现在不趋炎附势、曲意迎奉上,这在当今社会真有些难能可贵。启健经常和我探讨书法界的各种乱象,对那些为了出名而媚俗搞怪、装神弄鬼、自吹自擂、虚张声势、物欲膨胀、金钱至上的人和事,他统统嗤之以鼻,决不与之为伍。正是因为有这样一股子清高劲儿,他才能真正融入书法、享受书法,才能静下心来修炼书法功夫。
启健平时工作很忙,但他从没因为忙而放下书法,更没因为书法而耽误工作。在种好自己工作“责任田”的同时,都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默默在自己心灵的那片“自留地”上勤耕。这几年,启健在书法创作上渐入佳境,不少书法名家给予充分肯定,向他索字的人很多。对于索字之人,无论是谁,他总是心怀忐忑、战战兢兢,深怕写不好,因此每每必认真对待,从不敷衍。
我喜欢启健做人、写字的“真”和“正”,在朋友们眼里,他的确是个“真正”的好哥们儿。
(作者系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