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久炎
近日,由学会杂志社汇编的《“学会之星”廿年纪念文集》正式出版,作为向《学会》杂志创刊30周年的献礼之作,该文集介绍了全国省级“学会之星”评选工作的主要依据、评选指标和评选实施细则,完整地收录了全国省级“学会之星”评选活动的有关文献,这是对20多年来 “学会之星”评选活动的阶段性总结,为全国各省级学会查询、统计入选“学会之星”的具体情况提供了十分便捷的渠道。
对编写学会史志来说,《“学会之星”廿年纪念文集》是十分宝贵的档案材料,它真实地记录了广东造船工程学会1990~2012年20多年跨越式发展的征程。广东造船工程学会先后10次荣获全国省级“学会之星”和“开展学术交流全国五十佳省级学会”称号,是学界同仁高瞻远瞩,兢兢业业,开拓创新,务实进取,走向辉煌的成功足迹;1990年、1992年、1993年、1994年先后4次荣获全国省级“学会之星”称号;1996年,荣获第二届(1991~1995年)三连冠全国省级“学会之星”称号;1996年、2008年、2011年又先后3次荣获全国省级“学会之星”称号;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荣获“开展学术交流全国五十佳省级学会”称号。本文结合广东造船工程学会的发展历程,致力于发现省级“学会之星”评选的时代价值,共同分享成为“学会之星”的经验和体会。
一、全国省级“学会之星”评选为科技社团评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全国省级“学会之星”评选开了我国社会组织评估之先河,率先开展了覆盖全国的规模化、程序化、经常化的学会评估工作,是我国首次以独立第三方身份开展的全国性社团评价活动,得到了广泛认同,并为政府开展相关评估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坚实的基础。
到2012年为止,《学会》杂志已发布了20次全国300名省级“学会之星”名单、五届三连冠全国省级“学会之星”名单、两届十连冠全国省级“学会之星”名单,此举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从2006年起,《学会》杂志又增加了评选20强“学会之星”活动。20强“学会之星”评选,朝着公信度高、权威性强的方向发展,激励20强“学会之星”的学会在做大、做强方面切实起到了示范导向作用。此外,2006年后《学会》杂志又开展了“学术交流全国五十佳省级学会”、“科技服务全国五十佳省级学会”、“科普活动全国五十佳省级学会”三项表彰项目,使那些具有明显优势的学会脱颖而出。
20多年的评估实践证明,《学会》杂志评估模式不仅具有公正性、真实性、可持续性的实践价值,还具有创新导向的作用。“学会之星”评选表彰工作,所产生的效应日益显现:(1)“学会之星”评选结果得到各地学会及其管理部门的认可度越来越高。(2)“学会之星”评选结果,已被许多省(市、区)作为考核与表彰本地学会的一项重要依据。(3)“学会之星”评选工作带动了一些地方采用定量化方式评选先进学会。(4)“学会之星”评选工作既调动激励了学会的积极性,又为学会管理部门建立了学会史志的档案。
二、“学会之星”评选给力建设“同行认可”和“社团认可”的价值体系
“同行认可”是国际上学术界科技评价的基本标准。一个科技工作者建立起被同行认可的价值往往需要10年、20年甚至一生漫长时间的积累,要鼓励珍惜专家、学者在同行中的声誉和价值,而“社团认可”则是同行业、同专业、同领域的整体认可。
《学会》杂志坚持20多年评选全国省级“学会之星”,其最重要的贡献在于给力建设“同行认可”和“社团认可”价值体系的战略实践。“学会之星”20年的评选工作,塑造出全国省级“学会之星”的品牌荣誉,凝聚着几代学会领导和成千上万名学科带头人与学会工作者对学会事业的殷殷之情,拳拳之心。他们在实践中开拓创新,在理论上总结升华,精心培育了今天3000多个省级学会 “学会之星”,成为中国科技社团非常难得的“同行认可”和“社团认可”的品牌价值体系和非常珍贵的无形资产。但也必须指出,仍有一些学会对建设“同行认可”和“社团认可”的价值体系缺乏战略眼光,重视不够,忽视科技社团自身价值的积累和提高,影响了科技社团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提升。
依据《学会》杂志的《“学会之星”评选20年纪念文集 》统计数据,可以归纳广东省级学会中比较有影响力和显示度的4个“社团认可”和6个“同行认可”的标杆,以印证给力建设“同行认可”和“社团认可”价值体系对提升科技工作者的学术价值和对省级学会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更加奋发有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4个“社团认可”标杆
1.广东20强全国省级“学会之星”,在建设“创新型广东”中起到了龙头作用。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多年来评上全国省级“学会之星”排序前20名的是石油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医药学会、铁道学会、化工学会、制冷学会、生态学学会、园林学会、电机工程学会、海洋湖沼学会、质量管理协会、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园艺学会、气象学会、造船工程学会、航海学会、畜牧兽医学会、医学会、生物科学普及协会、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2.广东有66个学会荣获全国省级“学会之星”称号。
3.广东有17个学会荣获三连冠全国省级“学会之星”称号。这17个学会是石油学会、 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医药学会、铁道学会、化工学会、制冷学会、生态学学会、园林学会、电机工程学会、海洋湖沼学会、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园艺学会、造船工程学会、航海学会、公路学会、地理学会、粮油作物学会。
4.广东石油学会成为广东省最有影响力的全国20强省级“学会之星”。该学会先后荣获20次全国省级“学会之星”称号,并被评为全国20强省级“学会之星”称号。
(二)6个“同行认可”标杆
1.广东11个学会在第一次 “学会之星”评选中起了先行者作用。在第一次全国省级“学会之星”评选中,广东有11个理、工、农、医学会获此殊荣,其中有地理学会、化学会、造船工程学会、通信学会、公路学会、航海学会、石油学会、制冷学会、铁道学会、粮油作物学会、医学会。
2. 广东20强全国省级“学会之星”发展格局较好。广东20强全国省级“学会之星”的分布情况是理科、工科、农科、医科,其它学科分别是4、7、3、3、3个,所占比例分别为20%、35%、15%、15%、15%。
3. 广东有5强十连冠全国省级“学会之星”。这5强学会是石油、中西医结合、中医药、化工、制冷学会。
4.由石油、铁道、土壤、药学、造船5个学会领军的12个学会先后荣获“开展学术交流全国五十佳省级学会”称号。这12个学会是石油学会、铁道学会、土壤学会、药学会、造船工程学会、医学会、园艺学会、林学会、护理学会、数学会、硅酸盐学会、抗癌学会。
5.由老科技工作者协会、花卉学会为代表的5个学会,先后荣获“开展科普活动全国50佳省级学会”称号。这5个学会是老科技工作者协会、花卉学会、园艺学会、植物保护学会、生态学学会。
6.由制冷、硅酸盐学会引领的7个学会,先后荣获“开展科技服务全国五十佳省级学会”称号。这7个学会是制冷学会、硅酸盐学会、包装技术协会、土木建筑学会、机械工程学会、质量管理协会、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联合会。
三、“学会之星”评选助力广东造船工程学会走向辉煌
(一) 行业荣誉突出
1.“学会之星”在全国同行排序名列前茅(见表1)
2. 2次荣获“开展学术交流全国五十佳省级学会”称号。
2006年后,《学会》杂志在全国3000多个全国省级学会中开展了“学术交流全国五十佳省级学会”评选,使那些开展学术交流具有明显优势的省级学会脱颖而出。广东造船工程学会是全国同行首次获此殊荣的,2次荣获“开展学术交流全国五十佳省级学会”称号。
(二)学术成果丰硕
1.研究报告。1996年,广东造船工程学会《精心组织厂会协作,推动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在中国科协“千厂千会协作行动”工作协调会上作为典型经验汇报。2004年来,学会分别完成了《广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专题战略研究报告之十四:创新文化与科学普及研究专题报告》、《广东省科协所属学会改革与发展调研报告》、《广东科普基地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广东科协省级学会创新发展绩效数据评价研究》等研究报告。2009~2012年先后在《学会》杂志发表了有关创新学会评估、推进学术交流、加强对外科技交流、创新铸造全国学会之星等方面的论文4篇。
2.决策咨询。广东造船工程学会积极参与重大行政决策咨询论证工作,为建设“创新型广东”充分发挥民间智库作用,先后承接了《提升广州市国际竞争力的对策研究》(2004年)、《广东科技志》(1979~2000年)船舶工程技术部分(2005年)、《提升珠三角在建设世界造船大国中的地位》(2009年)、《广东船舶配套产业技术路线图》(2009年)、《提升广州自主创新能力与激发创新资源活力的对策措施研究》(2010年)、《激发创新资源活力,提高广东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2011年)、《物联网云计算融合发展支撑广东创新型经济》(2012年)等课题研究,并多次获奖。
(三)战略驱动创新
1、专家、学者共谋良策。广东造船工程学会,广泛团结造船界专家、学者,共谋提高中国造船技术水平的良策。改革开放后,中国船舶工业成为最早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船舶工业把香港作为突破口,架起了通往世界的桥梁,迅速跻身国际市场。1979年,广船从香港市场上承接了两艘300吨鲜活货轮的任务,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实现了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船舶四大跨越的第一步。
据统计,学会为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1978~2006年学会接待来访学者、代表团,举行国际会议,进行对外合作交流活动50次;接待来自挪威、荷兰、德国、美国、英国、法国、丹麦、日本、新加坡、印度、芬兰、越南、印尼等国家的来访外籍人士约129名,我方参加交流人数3543人次,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激发了创新资源活力。
2、精心策划创新发展新举措。(1)以创新为立会之本,坚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四个紧密结合”。即: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学会与企业紧密结合;学术研究与技术咨询紧密结合;繁荣学科与经营学会紧密结合。(2)开辟学会经费稳定创收之源,为搞活学会、经营学会、反哺学会奠定了经济基础。学会通过香港造船与轮机工程师学会的关系,与沙角B厂签订了长达11年的维修工程合作协议,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扭转了学会只靠拨款和会费收入的困局。(3)竭诚为团体会员单位服务,提升企业集成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学会竭诚为团体会员单位服务,坚持20年跟踪研究造船企业的技术进步,努力提升中国船舶工业的国际竞争力。(4)学会智库专家与战略型企业家结盟,共同策划创新驱动民营科技企业转型升级跨越式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对企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近5年来,学会把为团体会员单位咨询服务的重点由国有企业向民营科技企业转变,在探索学会智库专家与战略型企业家结盟,策划创新驱动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广东凯力集团就是学会创新驱动民营科技企业转型升级,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成功案例。(5)积极探索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1984~2014年30年间,学会积极探索使学会成为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的粘合剂,取得了明显的实效,如1997年12月,学会借鉴700箱集装箱船厂会协作的运作实践与广船国际转换造船模式的经验,运用与福建造船工程学会的关系资源,促进福建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与广船国际签订了合作伙伴协议书,揭开了厦船重工转换造船模式的序幕,步入了集成创新跨越式发展的新路,成为2014年全国20强造船企业之一。
(四)建立普遍服务机制和信誉机制
1、普遍服务机制。即学会工作面向同一专业的所有科技工作者和所有会员,使所有会员都能享受到科技社团的服务。
2、信誉机制。珍惜“社团认可价值体系”本身的价值,提高学会在社会上的信誉,为广大科技工作者茁壮成长提供沃土。与此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声望和信誉。
政府的相关职能能不能转移给学会,这与学会的实力和基础有关,更重要的是与学会的信誉有关,与“社团认可价值体系”的分量高不高有关。只有通过学会改革和各种有质量、有活力的学术活动,运行好“社团认可价值体系”,才能真正地发挥“同行认可”和“社团认可”在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广东造船工程学会在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找准切入点,明确突破口,选好突击队,不断地夯实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资质和条件基础。
四、结语
回顾广东造船工程学会57年的发展历程,过去的30年改革开放力度最大,发展最为迅速,先后10次荣获由《学会》杂志评选的全国省级“学会之星”,这一评价公正、合法而权威,印证了广东造船工程学会走向辉煌的成功足迹,具有较高的“社团认可价值体系”的分量,充分彰显了学会具有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服务能力。
如今,广东已发展成为中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也是当今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世界造船基地之一。目前,学会正在为建设世界造船强国和海洋强国,建设世界级最大造船基地与海洋工程基地之一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广东造船工程学会将继续以“学会之星”为动力,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新征程中更加奋发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