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名著考查的几个创新

2014-04-29 20:03王大智
语文建设 2014年1期
关键词:鲁滨逊刘备原著

王大智

中考名著考查正经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探寻之路。其间,情节考查是重点,针对情节出题者使出了浑身解数,但命题质量仍是参差不齐。怎样让命题质量更上一层楼,更好地引导名著阅读呢?结合多年名著阅读指导和考查的实践,笔者认为中考名著考查应在以下多个方面考虑。

一、多点考查优于独点考查

翻开历年的中考试卷,特别是2013年中考卷,不难发现名著考查试题几乎如出一辙地要求考生叙述某一故事情节,只考查一个单独的知识点,即独点考查。有经验的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就可能不会在指导学生阅读名著上下功夫,而是指导学生在背诵重点情节上做手脚,让完完整整的名著阅读变成支离破碎的情节背诵,让饱含热情的主动阅读变成有口无心的被动记忆,让原汁原味的阅读享受变成机械生硬的灌输折磨。而多点考查,即考查多个知识点、多个情节,让机械背诵者答题受掣肘甚至失灵,让不阅读原著者山穷水尽,这样把师生都逼上阅读的“梁山”,从而在真阅读中体验精彩、收获快乐。

如福建宁德这样考查:

打虎英雄武松在上梁山之前有许多精彩的表现,请你将以下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并选择其中一个加以概括(60字左右)。

①景阳冈打虎②大闹飞云浦③血溅鸳鸯楼④醉打蒋门神⑤怒杀西门庆

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③⑤④②B.①⑤③④②

C.①⑤④②③D.①③②⑤④我选的情节是:______

情节概括:_____

这个题目至少关涉5个情节,甚至更多,要求考生将原著重要情节在头脑中像放电影般迅速过一遍,而且要熟悉情节发生的先后,不读原著,很难选出正确答案。这样的考题,考验的是考生有没有阅读原著,是不是认真阅读了原著。

二、专题考查优于散点考查

一些出题者力求考查的全面,从不同的角度出了若干道题,但这些考题间并无关联,从数量上看只是零散的几个点,而从本质上讲仍是独点考查,这种考查可称之为散点考查。而如果我们围绕某一点、某个方面、某个专题,寻求名著间的关联,将若干名著整合,就会形成专题考查。

如浙江舟山这样考查:

文学名著中,有许多与酒有关的经典情节,令人难忘。阅读下列片段回答问题。

(甲)▲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连斟两碗酒,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收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卷一卷那油晃晃的衣袖,走上集去。

(乙)武松前后共吃了十八碗,绰了哨棒,立起身来,道:“我却又不曾醉!”走出门前来,笑道:“却不说‘▲不过冈!”手提▲便走。

(丙)曹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今见此梅,不可不赏。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玄德心神方定。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操遂不疑玄德。

(1)(甲)文中“▲”处描写的人物是()

A.郑屠B.张乡绅C.胡屠户D.丁举人

(2)(乙)文“▲”处依次应填入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A.三碗朴刀B.六碗哨棒

C.九碗钢叉D.三碗哨棒

(3)下列内容与(丙)文故事情节不相关的一项是()

A.刘备下后园种菜,以为韬晦之计

B.曹操指称自己和刘备为当今天下英雄

C.赵云进门欲斩曹操,被刘备制止

D.刘备闻言失惊落筷,时值雷声大作

这一大题虽然简短但信息量大,它考查了三部名著——《儒林外史》《水浒传》《三国演义》的相关内容——吃酒情节的描写。妙的是它不光考考生,也在提醒考生,启发考生,阅读名著要注意课内课外的结合,要注意名著间的勾联,要有归类思想,要有整体意识,将来甚至可作专题研究,如名著中关于“眼睛”的描写、“梦”的描写、“吝啬鬼”形象的描写等等,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高妙处如何。这样由读变成了思,由思变成了研,这样阅读名著的效果会大幅提升。

三、侧面考查优于直接考查

前面的考查都是只要知道情节即可直接答题,得出正确答案,思考一步到位,无须拐弯抹角,这种考查可称之为直接考查。而有些考查知道情节只是第一步,第二步还要发现情节中的精华,在曲径中通幽,这样的考查可称之为侧面考查。

如浙江宁波这样考查:

下列故事出自《水浒》,如果要你以“合作”为话题发表议论,请选择你认为合适的一个作为你表达观点的依据,并简述理由。

A.大闹桃花村B.汴京城卖刀

C.智取生辰纲D.三打祝家庄

我选择(),理由:_____

这一题首先要熟悉四个情节,而且还要考虑,哪个情節中饱含“合作”的元素,要对情节二次加工,在情节和答案之间寻找桥梁。本题选C可以,吴用一行七人因为相互合作,精心策划,劫取了生辰纲。选D也是可以的。因为孙立等人和宋江里应外合,才顺利打下祝家庄。这样让学生不只是停留在名著情节生动曲折,还在教育学生形成诸如团结、诚信、坚韧等优秀品质,拓展了名著的功用。

四、趣味考查优于平淡考查

趣味像一副兴奋剂,让考试成为一场快乐之旅。趣味像一副催化剂,让学生的阅读热情更加高涨。今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考试,就要求考生写笑话、编故事,可见考试并不一定要正儿八经、一脸严肃。条条大路通罗马,趣味之路更通向人才高地,趣味考查是一种高品位的考查。

如浙江温州这样考查:

下面是《黄永玉大画水浒》中的三幅画,任选两幅,根据图意和图上的文字写出人物姓名或绰号。

我选图()和图(),人物分别是()和()。

这样由图像到文字,由文字到图像,将文字、图像很好地结合,就像在读一本薄薄的小人书,童年阅读的幸福又充溢心间。因为有趣,让考生觉得亲近,更易开动脑筋,激励今后的持续阅读、主动阅读。

五、多元之解优于一元之答

许多名著考查的答案常常就是一个朝代、一本书名、一个人名、一个情节,即总是一元之答。而有些题目只要开动脑筋,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具有多元之解。显然后者培育了发散思维,让考生从不同角度去解读原著,也丰富了原著,更具考查价值。

如河南这样考查:

《鲁滨逊漂流记》也被译为《鲁滨逊历险记》,你认为哪种翻译更合适?请结合具体情节简述理由。

这道题答案就不唯一。答译成《鲁滨逊漂流记》更合适可以,答译成《鲁滨逊历险记》更合适也可以。关键是要熟悉原著,结合情节讲理由。如因为鲁滨逊不甘于过安稳平庸的生活,一生都在四处闯荡,“漂泊不定,命运多舛”,多次遭遇海难,被海盗俘虏过,多次遭受野人和野兽的袭击,流落荒岛近28年,“漂流”更符合其四处闯荡的生活经历,因此译成《鲁滨逊漂流记》更合适。或因为鲁滨逊勇于挑战,一生多次遭遇险境,不管是遇到海难,被海盗俘虏,还是遭受野人和野兽的袭击,他从不放弃希望,用惊人的毅力和智慧使自己一次又一次从险境中挣脱,因此译成《鲁滨逊历险记》更合适。

如贵州安顺这样考查(2012年中考):

下面是中国互动媒体集团CEO洪晃评四大名著的精彩语句,请根据你对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感悟,以刘备的创业为例进行简要说明,对洪晃的观点给予支持。

西游:出身不好,想成佛是有难度的;

红楼:出身不好,想嫁人是有难度的;

水浒:出身不好,想当官是有难度的;

三国:出身不好,想创业是有难度的。

刘备:

这一题答案更多。如出身低微,年轻时曾以编席织鞋为生,起点低,可见创业艰难;起事后,连立足之地都没有,四處投靠,足以说明创业艰难;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诚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也说明创业艰难。

这样的考题,不拘一格,见仁见智,既能全面深刻地考查名著阅读,又有利于学生多元思维的培养,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总之,名著考查要引导师生回到原著,阅读原著,研究原著;勤于阅读,乐于研究;熟悉名著,丰盈生命。这样的考查就吻合了名著阅读的初衷,就起到了名著阅读的应有功效。

猜你喜欢
鲁滨逊刘备原著
读原著学英语(三)
鲁滨逊真的有问题
漂流瓶
读懂刘备
拔牙
刘备与徐州
鲁滨逊漂流记
水家乡
《鲁滨逊漂流记》与《老人与海》中关于“孤独”的比较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