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遂虎
一、什么是繁迭、复合
清人包世臣在《艺舟双楫·文谱》中讨论了“繁复”在论说中的使用情况。
包氏所说的“繁复”,不同于现代修辞学中作为辞格的“繁复”。作为辞格的“繁复”,是把限制、修饰或说明某一对象的话,都合在一个修饰语中,构成较长修饰句的修辞手法。而在包氏的语境中,“繁复”不是一个词,而是并列的两个词。按现代白话文释义,他说的“繁”可称之为繁迭,“复”可称之为复合。
繁迭和复合是展开论说时,惯常使用的方式,故包世臣说它“为用尤广”。讨论繁迭和复合,对论证文章的写作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特别是对写作教学会带来一定的裨益。
那么,什么是繁迭和復合呢?所谓繁迭,就是对论点加以展开,加以细化,指出具体情况或举出例证;所谓复合,就是用简洁的语言对具体的论述加以概括和总结。讨论问题,需要提出一个论点。繁迭是论点的展开,所以内容、篇幅显得丰富、繁茂,而复合则是论点的归结,其内容、篇幅显得简洁、精练。从文字排列上可以看出,繁迭是层层叠加,队队密集;而复合则是收束回扣,一语中的。二者的名称即由此而来。
下面,我们通过例证,来说明论点与繁迭、复合的关系。包世臣举出的例证之一是《孙子兵法·兵势》中的一段话: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这段话中,“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便是一个论点,用现代白话文表达就是:大凡用兵作战,总是以正面当敌,以旁袭取胜。接下来,从“故善出奇者”到“不可胜穷也”一段,便是对“正奇”变化的展开论说。这种展开论说,就是繁迭。最后的“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是说奇正互相转化,就像圆环一样无始无终,谁也找不到它的终端,便是复合,它既对论点进行回扣和照应,也对展开论述的部分进行归纳和概括。
二、繁迭、复合在论证中的灵活使用
繁迭和复合作为论证的两个环节,为论点服务。从论证思路展开的逻辑过程看,“论点—繁迭—复合”的模式,属于一种论证思维中惯常的模式,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中都会使用。现代写作教学中将它称之为“总—分—总”模式。因为,论点是总说,展开是分说,概括又是总说。
当然,对于复合与论点之间的扣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前后语义的重复。应当说,繁迭,不是繁杂,不是冗余,而是具体与繁富;复合,不是复写,不是单调的重叠,而需要讲究曲折多样的环扣与收合。“总—分—总”并不意味着前后表达的完全雷同。实际操作中,存在灵活性和变化性。下面,我们结合中学语文教材及相关文章中的实例,加以说明。
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个梦想》中,提出了“我们虽然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想”的主题,接着展开讲述“梦想”的内容,提到在好几个地方实现民族平等的愿望,最后加以归结:“终有一天,我们是会自由的”。这样的结构组合,前后没有平面重叠,而是形成前因与后果的扣合,意味着“梦想”不能只是做梦,要把它化为生动的现实。老舍在《出口成章》一书中谈语言问题时,提出这样一个论点:“写东西不要贪多。”展开论说时,书中举到一些人“我又写了八万字”之类以多为荣的自耀心态,举到只有十几个字、二十来字而流传不朽的古诗,最后概括道:“简单、经济、亲切的文字,才是有生命的文字。”显而易见,这个“复合”,不是重复论点,而是对论点的开拓与升华。如果写成“所以,写东西不要贪多”,就显得死板、呆滞和平庸。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先提出一个论点:“固其根本”,接下来从“流”与“源”的关系上说明“安”与“德”的关系,并提出设问: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最后归纳道:“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论点是从正面强调,复合归纳则是从反面强调,首尾以不同的句式回环扣合,避免了单调和呆板,增强了内容上的说服力。
苏格拉底谈论诗歌时,提出了一个论点,就是诗艺来自灵感。接下来,展开一番解说,将诗人与巫师跳舞相比,说会受到音乐和韵节力量的支配,感到酒神的狂欢,像酿蜜,飞到诗神的园里,从流蜜的泉源吸取精英,来酿成他们的诗歌。最后归纳道:“诗人是一种轻飘的长着羽翼的神明的东西,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的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这个“复合”也采用否定形式,使论证形成跌宕的波澜。
在复合中,可以对论点加以延展和深化。试看阳作华《哲理与情趣》一书中的一段论述:
科学发展史完全证明了人的认识发展的无限性。过去人们对宏观天体的认识,用肉眼观察或借助简陋的仪器观察,顶多只能直观到太阳系。随着科学的发展,观测仪器的进步,视野不断扩大到一百亿光年的广大天区和一百亿年历史的大尺度的宇宙体系。一九七二年发现的类星体离地球一百六十亿光年。不久前,澳大利亚天文台的萨维奇博士又发现了一个距离地球一百八十亿光年的类星体。他记录到的光波是该类星体在我们居住的地球形成以前很久发出的。但这仍然不是宇宙的极限。随着观测手段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必将超越这个界限,而这种认识是永无止境的,正如整个宇宙没有边缘一样。
这段论述,论点、繁迭、复合之间形成了有机的嵌套和互补。论点是认识发展没有极限,论述过程主要就人类对宇宙已有的认识成果来说明认识对象的无限性,而复合中将视域延展到未来的认识。未来的认识还没有发生,属于一种推测,但这种推测显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有科学依据的。于是,繁、复两部分通过已然与未然的合构,同时支撑了论点。
从以上一些例证中,我们可以看出,论点与展开、归纳之间的搭配,存在灵活性和多样性。事实上,从论点的提出,到最后的复合,形式安排上有巧拙、高下之分。好的搭配,机动灵活而不致呆滞,曲折深化而避开平面,不是机械重复,而是发挥前呼后应、回环扣合的作用。而且,复合提前、繁迭移后及繁而兼复的现象也是存在的。从这个视角看,“常模”不等于表达形式固定不变。
三、繁迭、复合在作文教学中的意义
关于繁迭和复合的作用,包世臣写道:“繁以助澜,复以畅趣;复如鼓风之浪,繁如卷风之云;浪厚而荡,万石比一叶之轻;云深而酿,零雨有千里之远。斯诚文阵之雄师,词苑之家法矣。”意思是说,繁复如层波迭浪,密云细雨,能使重船行如轻舟,远至千里。因而,繁复是文阵中的“雄师”,是词苑的“家法”。包氏对繁迭和复合所起的作用的强调,并无言过其实之处。不过,问题在于,包氏只是从技法意义讨论,没有认识到繁、复中包含的思维逻辑走势。如果站在现代文章运思的角度审视,我们不难发现,繁迭和复合的转换,体现的是展开说理过程的逻辑序列。
既然繁迭和复合的转换,体现的是论说运思的逻辑序列,那么在中学生作文中,写议论性文章同样不可避免地会用到这种方式。讨论这种方式的意义,也正在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这种方式,克服论证中存在的种种缺陷和不足。学生作文中,写议论文时在论点、论证、归纳中,按部就班,缺乏变化的现象较多。这虽不算毛病,但也需要经过训练,逐步学会多变手法的使用。对于运思和表达中明显的毛病,则需要从学理上加以认识,并在实践中加以纠正。
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说,写议论文时常见的一种毛病是只有繁迭的例证,而缺少有力的环扣复合,有时候还会出现最后归纳离开话题的现象。例如,有的学生写“知识就是力量”这一文题,开始能够提出论点,论证中也能举出科技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大量例证,但最后缺乏一个有力的归纳,造成“虎头蛇尾”的局面。有的学生写“谈‘变”这一文题,文中出现这样的语段:“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春天,草木发芽,到秋天就干枯了。水热到一定程度,便成了气体,冷到一定程度,便会结成冰。人也是由小到大,由大到老,由老到死。当我们认识到这一规律后,就不要为老爷爷的去世过多地悲哀。”一开始提出的论点是“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中间的论说符合论点的需要,可是后面的归纳却变成了另一个问题。虽然,懂得变化规律,有助于亲人去世时的节哀,但把它置于谈变化的话题中,却难免节外生枝,不能起到扣合论点的作用。
還有些毛病,是论点、论证和复合归纳的三个环节缺乏同一性,或存在缺漏、罅隙,或产生龃龉、隔膜,或前后矛盾,或不能自圆其说。例如,有的学生写“败事容易成事难”这一题目,出现这样的段落:“要做成一件事并不容易,但要把事情搞糟却十分容易。以栽树为例。杨柳树属于容易栽活的树木,顺栽、倒栽都可以成活。可是,十个人一天栽的树,还经不起一个人半天的破坏。可见,成事不易,败事倒是很容易的。”俗语中有“毁树容易种树难”的说法,“毁易”与“种难”,相对而言。文中说“杨柳树属于容易栽活的树木,顺栽、倒栽都可以成活”,表明种树并“不难”。按这段话中的逻辑思路,结论应当是:种树容易,毁树更加容易。于是,“难”“不易”没有对应内容。
再如,有的学生写“谈习惯”,写出这样的段落:
俗话说得好,“习惯成自然”。习惯有好的,也有坏的,可是,当人们习以为常之后,就不知道哪些习惯是好的,哪些习惯是坏的,甚至还会把坏习惯当成好习惯来坚持。有的人常抽烟,感觉不到烟的刺激。有的人爱骂人,自己还察觉不到。有的人养尊处优,时间一长,不爱劳动,像宠物一样活着。这就是不知道哪些习惯是好的,哪些习惯是坏的,甚至还会把坏习惯当成好习惯来坚持。
作者知道习惯有好的,也有坏的,可举出的例证中没有好的,这样使得后面的“这就是不知道哪些习惯是好的,哪些习惯是坏的,甚至还会把坏习惯当成好习惯来坚持”,找不到“好习惯”的对应点。同时,习惯中还有属于中性的,用简单的“二分法”一言蔽之也不合适。如果学生弄清了繁、复与论点之间的关系,这类问题就容易得到解决。
需要说明的是,在长篇的论证文章中,论点有总论点、分论点之别,因此,论点与繁、复之间会层层展开,形成自嵌套现象,既相包容,又相佐证。但在中学生作文中,由于文字不长,内容简单,一般是针对一个论点展开论证,不存在论点层层相嵌的现象。于是,针对单一层面的繁、复论证模式,更具有训练的普遍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