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文字通》韵类考

2014-04-29 19:46张明明
大观 2014年12期

摘要:《声音文字通》为明初赵谦花二十载写成的一部韵学著作,在明初影响颇大,受到学界重视,为《永乐大典》所收录,后不传。今从《永乐大典》中将其辑佚出来,对其韵类进行系统研究,其音混切较为繁杂,基本代表了明初北部吴语的一些语音特点。

关键词:赵谦;《声音文字通》;《永乐大典》;韵类

一、《声音文字通》及其音切辑佚情况

赵谦,字撝谦,初名古则,更名谦,浙江余姚人。据《明史》[1]记载,我们推断其生卒年为公元1351~1395年。

《声音文字通》是赵谦“积二十年然后成”[2]的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焦氏《笔乘》载:“既殁,门人柴广敬以《声音文字通》进,亦未板行也。”[3]知此书不及板行,其弟子柴广敬参修《永乐大典》时,将《声音文字通》进献朝廷,采录于《永乐大典》之中,因而世上不传。而《永乐大典》又是皇家用书,甚至高官学士都不能轻易翻阅,故在明代对于《声音文字通》就已经是“学书者心好之,莫得而见也。”[4]

由于这些原因,《声音文字通》问世以来,历代学者都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研究。据我们研究,《声音文字通》是一部韵图韵书合编型辞书,应与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合刊影印的性质相当。近代学者耿振声在《明清等韵学通论》中对其有过简略的介绍,对其进行细致研究的是谷秀梅先生[5],但其忽略了《声音文字通》被《永乐大典》所收录的事实,只是研究了“准等韵图”[6]式的那部分内容。鉴于此种情况,我们从现存《永乐大典》中将有关《声音文字通》的材料辑佚出来,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是对其韵类的研究。

我们从现存《永乐大典》中共辑佚出《声音文字通》的单字注释条例328条。其中没有用反切注音的有71条,实际有反切注音的条例257条,去掉重复的音切,《声音文字通》有不重复反切共有97个,共为257个单字注音。

二、《声音文字通》的韵类

根据辑佚出的材料对《声音文字通》的韵类进行考证,为了方便陈述,本文采用《切韵》、《广韵》的名词术语作为工作语言;为了解决“实同类而不能系联”的矛盾,我们在系联法的基礎上,参照《切韵》、《广韵》音系,并采用枚举归纳推理来归纳《声音文字通》的声韵系统。通过我们的研究,《声音文字通》的257字个可归为41个韵类:

东类(10例)、锺类(6例)、江类(1例)、之类(17例)、模类(30例)、灰类(11例)、文类(3例)、魂类(7例)、痕类(1例)、先类(1例)、萧类(8例)、宵类(3例)、阳类(1例)、唐类(7例)、庚类(11例)、青类(1例)、衔类(14例)、尤类(1例)、腫类(1例)、止类(9例)、尾类(7例)、姥类(9例)、缓类(4例)、皓类(1例)、养类(1例)、梗类(2例)、有类(7例)、厚类(9例)、送类(7例)、用类(3例)、志类(12例)、御类(7例)、暮类(1例)、霽类(2例)、祭类(14例)、泰类(7例)、卦类(4例)、映类(3例)、屋类(7例)、质类(2例)、陌类(3例)

三、《声音文字通》的语音特点

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得出《文字通》的韵类系统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中古通摄混读

东、冬、锺此三韵混读由来已久,王力先生考证唐代玄应的反切中东、冬、锺无别,《经典释文》的反切里东冬锺混读,南唐朱翱反切亦是如此。到了宋代,三韵合一更为普遍。《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东冬锺同为一图,等韵图中,东为一、三等韵,冬为一等韵,锺为三等韵,东一与冬混并,东三与锺混并。清代宁波人仇廷模的《古今韵表新编》中通摄合口一三等韵字同为钟东韵,《文字通》中不存冬韵,但东三与锺混并(饔、癕:影弓切/竆:溪供切/颂、溶、蓉、庸:谕弓切/贚:来贡切),符合同等相混的规则。

(二)止摄支、脂、之、微诸韵全面混并

脂微在《诗经》中是分立的,直到第六世纪,微韵独立,其中一部分与脂韵合流。王力先生《汉语史稿》:“支脂之微四韵合一,陌麦昔锡合一,至少在第八世纪以前就完成了。”到中古,支、脂、之、微诸韵全面混并。周祖谟《宋代汴洛语音考》:“止攝支脂之微四韵通用,自唐代已然。”[8]宋明诸多语音材料都可以证明这数韵已读为同音,《声音文字通》亦不例外。藣、錍、椑、箄、:?丌切/披、旇、鲏、丕、伾、秠、駓、魾、邳:滂丌切/只、咫、扺、坻、枳、轵、疻:照已切/徛、冀:见意切/死:心子切/呬:许?切 /咥、?、欷、饩、忾、摡、塈、忥:晓?切/髓、:心鬼切/觜:晶鬼切/惢:日鬼切/菙:禅鬼切/厽:来傀切/趡:青鬼切

(三)遇摄之中韵类混并

遇摄之中鱼、虞、模三韵的合流至少在第八世纪已经完成了。至晚在十六世纪分化为现代汉语普通话的u、y两音。《古今韵表新编》中遇摄合口一三等已经合流,《文字通》中也存在鱼、虞、模三韵的合流现象(梳、疏、綀、酾、疋、合三:宷沽切/蔬合三:审沽切/初、刍、犓合三:穿沽切/鬴、釜、辅合三:奉古切/树合三:禅据切)。

(四)蟹摄之中韵类混并

队泰混用:?、憝、錞、?、:定巜切

怪佳混用:诫、悈、介、价:见隘切

霽祭混用:柢、蒂、摕、趆、缔、?、系、繋、係、盻、妎:耑切

《文字通》中蟹攝三、四等韵混用的情况比较普遍,而一、二等分化很清楚,没有混用的情况正合现代吴方言中蟹摄一、二等韵分化很清楚。

混并情况 开口 合口

一等韵与一等韵混并 队泰混用

二等韵与二等韵混并 怪佳混用

四等韵与三等韵混并 霁祭混用

(五)蟹止二攝之中韵类混用

1.至霽混用:嗜:常利切 禅计切

嗜,《广韵》注音常利切,止摄开口三等韵,《文字通》禅计切,蟹摄开四等韵。周祖谟《宋代汴洛语音考》:“考蟹摄之细音与止攝相合实自宋始。”[8]冯蒸《尔雅音图》的研究也发现与止攝合流的是蟹摄三四等韵。浙江诸暨、萧山、鄞县方言中,利、计同韵[i],在冯梦龙搜集、整理的吴地民歌集《山歌》中“‘洗(蟹摄开四)和‘死(止摄开三)谐音,和今官话不同,但是和多数北部吴语相同”[9]《文字通》中止摄开三、蟹摄开四混并(嗜:禅计切)和《山歌》中的情况正好映照。

2.旨贿混用:*灅:来傀切/娝:滂傀切

*灅,《广韵》注音历轨切,《文字通》中来傀切,浙江诸暨、鄞县方言中轨、傀同韵,与《文字通》相同,《文字通》中蟹摄洪音字(贿)与止攝细音字(旨)合流,应该是反映了明代吴方言的实际情况。

娝,《文字通》注音滂傀切,与处于同音字组的其它字注为滂丌切不合,此音疑误。

(六)臻摄之中谆文混并

谆韵来源于上古真、文二部,文韵来源于上古文部,《广韵》臻摄之中真、谆、臻通用。《文字通》不存谆、臻韵,谆文同等合口混用(鷷、遵、僎:晶君切)的现象,说明谆文已合为一类。

(七)效摄之中韵类混并

效摄豪、肴、宵、萧分属一、二、三、四等韵,其合流的走向是洪音韵与洪音韵合而为一,细音韵与细音韵合而为一。“吴语太湖片(包括松江话)效摄一律只分两类:或一二等同韵,三四等同韵;或一二三等同韵,四等不同韵。”[10]清代宁波人仇廷模的《古今韵表新编》中效摄一二等同韵,三四等同韵,现存《文字通》材料中没有效摄一二等韵字,存在效摄三等韵和四等韵混并例子,我们推测《文字通》中效摄分类是符合太湖片规律的。(篍、锹、幧:青骁切/繑:溪骁切)

(八)阳唐混并

凔:穿畕切/广:见怳切/妆、装:照冈切

(九)庚、耕、清、青四韵混并

中古梗攝之中的庚、耕、清、青四个韵类是由上古的耕部发展而来的,同用现象比较普遍。汀、桯、艼:透京切/馨:晓京切/顶、鼎:端景切/浈、:照京切/成:禅经切

(十)梗曾二攝混并

六朝诗文中有庚三与清韵经常混押得用例,周祖谟《宋代汴洛音考》:“梗曾相通始于宋代,《等子》、《指掌图》并同。”[8]宋代苏轼、辛弃疾作词将庚三、清、蒸韵混押,北宋汴洛方言、欧阳修诗词韵曾梗已混用不分。吾师丁治民师的研究表明,唐宋辽金时期,北京地区的韵文都有深臻曾梗通混用的情况,《山歌》《吴歌》中臻深梗曾用韵都已通押,《古今韵表新编》中梗曾二攝也已经发生了合流,其中曾摄开口三等韵、梗摄开口、合口三四等韵关系紧密同读为前定(相当于齐齿呼)[i],在浙江鄞县方言中兴、烝、脀与京同韵[i],《文字通》梗曾二攝混并例是曾摄开口三等韵、梗摄开口的混并,(兴:晓京切/烝、脀:照京切),反映的应是明初语音的实际情况。

(十一)咸摄之中韵类混并

中古的谈、盐、咸、严、衔、添六个韵类来源于上古的谈部与侵部。中古的覃韵来源于上古的侵部,它们的来源或相同或相近。唐宋音释著作中,盐严凡诸韵混用例较多。《广韵》覃谈同用、盐添同用、咸衔同用、严凡同用。《文字通》中诸韵已合并(涵、:匣监切/湛:床监切/嗛:匣监切/谕监切/谗:床监切/*赚:床监切/蘸:照监切)。

(十二)通蟹二摄之中韵类混并

替鬀涕薙:他计切 透匈切

替鬀涕薙,此五字赵氏注为透匈切,而同音字组中还有鬄字,此字注为定计切,与这五个字音显然不同。替鬀涕薙,作为同音字组,在《广韵》《集韵》中同为他计切。透匈切一音,在古代韵书和现代方言中都找不到例证,疑误。

《声音文字通》不及板行就被《永乐大典》所收录,因而不传。即使被收录的内容也因《永乐大典》的体例所限而不完备,幸赖去其重复得到的反切涵盖较广,基本上能反映出《声音文字通》的一些特點,这些反切亦不失为研究明初北部吴语的重要资料。

【参考文献】

[1]张廷玉,徐元梦,留保,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7323.

[2]赵谦.赵考古文集[M].四库全书:122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701.

[3]焦竑.焦氏笔乘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4.

[4]清雍正朝.浙江通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67.

[5]谷秀梅.《皇极声音文字通》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01.

[6]耿振生.明清等韵学通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238.

[7]宁忌浮.洪武正韵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13.

[8]周祖谟.问学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6:601.

[9]石汝杰.《山歌》的语音和语法问题[A].明清吴语和现代方言研究[C].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165.

[10]游汝杰.古文献所见吴语的鼻音韵尾和塞音韵尾[A].游汝杰自选集[C].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9.

作者简介:张明明(1983—),男,河南沁阳人,郑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