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社课程中的“社会性”

2014-04-29 00:44周青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4年12期
关键词:社会性品德生活

周青

2011版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本课程的性质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小学品德课程的核心,而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本课程的基础。在小学中三—六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目的就是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祖国、世界的社会常识。从小培养学生正确观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初步能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因此,本课程的教学要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充分体现出其“社会性”,笔者认为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一、把握教材的方向,提高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知识体系是从认识社会的角度,从社会的纵向发展变迁和横向联系两个方面,将社会的历史常识、地理常识、社会常识有机结合起来的,它是中高年级的小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因此,本课程以学生的生活发展为主线,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对社会的正确认识。这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方向。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不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例如教学《身边的变化》时,教师让学生初步了解安徽小岗村和深圳这个小渔村改革开放的变化,对学生进行改革开放政策好的教育外,还应该告诉学生这两个地方只是我国改革致富的千千万万个农村中两个例子,然后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访问,了解乡、本村的农民生活情况及农村生活情况及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让学生通过眼看、耳听、亲身感受获得社会知识,从大量的事实中受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和改革开放政策好的思想教育,从而提高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能力。又如教学《大好河山任我游》一课时,首先用精美的课件领着学生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名胜古迹,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接着引导学生结合家乡的名胜古迹:季子庙、金山寺等谈谈自己去游览这些的景点心情;然后办一个“我在旅游中”的照片展览会或举办一次旅游知识小竞赛;最后以小组为单位,组成一个小导游团,任选一个景点进行一次模拟实地旅游。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资源共享中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既有效激发起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又让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自然风光、名山大川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增进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

二、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培养人才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如教学《父母的难处》《我是独生子女》等课文时,要组织学生结合自己家庭实际和本人日常行为展开讨论,使学生明辨是非,知道怎么样做是对的,怎么样做是错的,从而使学生懂得作为子女在家庭中一方面要接受父母的抚养和保护,另一方面要关心和爱戴父母,处理好邻里间的关系,和睦相处。学习《我是共和国的公民》《法律护我成长》时,指导学生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条款,还要结合社会实例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学生懂得如何用法律保护自己的人生安全和合法权益。又如学习《心中有规则》时,教师首先指导学生明白什么是规则?规则有哪些?学校每一个活动都分别有什么规则?引导学生从身边说起,让孩子们知道:规则就在身边。在“实话实说”这一环节,让学生讨论教材中的几个问题时,并解释理由,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不这样做会产生后果?”课后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由于不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而造成伤亡的血的教训。使学生真正懂得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道理,时刻注意交通安全,达到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注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社会的热情

《品德和社会》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观察周围社会和初步适应社会的能力,以便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培养他们服务于社会的意识,引导他们能力所及的服务于社会的事。教完《从一滴水说起》,号召学生参加“节水在我身边”行动。(1)先和家人制定好“家庭节水公约”,张贴在醒目位置。(2)根据自己的行为,如实填好“我的节水记录表”,每一周评选“节水小标兵”。(3)收集家庭每个月的用水资料,填写“争做节水型家庭评比表”,每个月末的班队课评选“节水型家庭”。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新课程标准》中“教学活动建议”中的内容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如学完《我是独生子》《家里的烦人事》之后在学生中开展“做家庭小主人”的活动;学完《逛商场》《有多少人为了我》后开展“做文明的小顾客”的活动;学完《心中的规则》开展“当交通小交警”“做文明观众”等主题鲜明的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激发他们创造和谐、幸福的社会环境和美好的生活的热情。

总之,在教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时,除了指导学生学习教材中的知识外,还必须体现本课程的“社会性”,把课本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使学生初步了解社会,正确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生活,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猜你喜欢
社会性品德生活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从社会性弱势群体自身心理角度谈接受科技知识
社会性交互及其在三维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实现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