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我国文化艺术领域现状的全面回应,同时也是对我国文化艺术未来发展方向的整体把握与及时引导。讲话中所包含的危机意识和历史责任感,对每一个文艺工作者都是一种警醒和鞭策;所体现的文艺思想与价值立场,应该为我们每一个文艺工作者认真学习、自觉把握和遵循。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现实社会的利益格局逐渐复杂化,不同的思想、声音和利益诉求通过各种渠道表达出来,由此使得文化艺术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复杂的局面。这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新的问题。因此,习总书记主持召开如此高规格的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既面对成绩,也针对问题,立意高远、主旨明确,是一次具有正本清源、拨乱反正意义的讲话。历史地看,这次重要讲话必然对中国文化艺术未来的发展产生划时代的、深远的影响。
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国家级的艺术科研、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的综合文化机构,拥有一批在全国具有代表性的著名学者和杰出文学家、艺术家,认真学习领会习总书记讲话的精神,对我们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念,把握未来的工作重心和方向极其重要。中国艺术研究院在10月17日组织著名学者和艺术家举行了学习座谈会,并布置院属各部门、单位组织全体同志认真学习,10月23日理论中心组进行了学习讨论,10月28日组织全院同志集体学习交流。并在学习基础上,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是从对文艺的历史作用与现实意义的深刻认识展开的。他把文艺与时代的精神风貌、时代的发展及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文艺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认识我们不能从通常的意义上来理解,不能把它简单地看作是对文艺的政治要求。这一认识实质上包含着审视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开阔视野和宏大格局,既是对文艺社会功能的历史性强调,又是对文艺本质的深刻认知;既是对文艺历史作用的自觉把握,又是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历史意识、社会责任和文艺价值取向的正义性要求。
正是由于对文艺作用和功能的深刻认识,习总书记才会全面审视当前我国的文艺状况,对成绩真诚赞扬,对问题忧思难忘。他明确指出了当前文艺创作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指出了文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也指出了某些文艺堕入低俗,追求欲望感官娱乐的问题。而与这些问题有着内在联系的,是文艺创作绝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作为文艺的价值基础,文艺应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是习总书记讲话全篇强调的主旨。
文艺以人民为中心,首先要通过作品来体现。习总书记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创作是文艺工作者的中心任务,能不能以人民的需要为中心,是对优秀文艺作品的本质要求。只有反映我们这个前所未有的大时代,抒写我们这个时代的大故事,抒发我们这个时代伟大人民的情感与审美体验的作品,才是无愧于时代的,才是真正优秀的作品。纵观文艺史,能为后人所推崇的优秀作品,都是深刻反映其所处时代的人情人性、文化精神的,都是那个时代的社会关系、生产生活关系在文艺中的集中反映。社会主义文艺应该反映和表达我们这个时代人民的思想情感,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以广阔的题材和多种多样风格、形式的创作,追求文艺真善美的永恒价值。这就更加凸显了社会主义文艺和文化的意义。如习总书记强调的,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是人民的文艺。
文艺以人民为中心,还要通过艺术家主体来实现。习总书记强调,“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以人民为中心,反映好人民心声,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并不是能够轻易做到的,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良知问题、感情问题、责任问题,不仅仅是作为艺术家站在人民的生活之外表达同情之心,而是在根本上要求文艺工作者在思想情感上,在立场上真正的站在人民一边,“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这是对文艺工作者提出的极高的要求,考验着文艺工作者的思想修养、艺术操守和责任意识。
文艺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对文艺的价值要求、历史要求,也是对文艺的美学要求、艺术要求。人民的文艺,应该有其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和美学标准,优秀的人民文艺应该是其内在的精神价值与外在表现形式的完美统一。习总书记讲话中要求文艺工作者遵循艺术规律,“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要求艺术“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这是在美学层面为当代中国文艺的发展树立的新理想、新方向、新标准。习总书记强调,“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他对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的强调,有着极强的针对性,不能否认,在市场经济趋利性的背景下,一定程度上会消解对崇高价值的信仰,但真正的文艺家不会放弃对崇高价值的追求。今天,对这一审美理想的重建,是为文艺找到了灵魂,为文化找到了脊梁。
总之,文艺以人民为中心,要求文艺工作者“脚踩坚实的大地。”“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这一点,也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艺术家们坚持的一种创作方法和创作理念。关注社会底层、关注人民的生存状态和情感状态,让艺术创作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的艺术作品走到人民群众中去,始终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者和艺术家们的努力方向。比如2012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同在蓝天下——为农民工塑像中国画主题创作展”,所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艺术情怀。艺术家们不仅在创作方向上接地气、接近人民,而且对艺术技巧也做出了许多新的有益的探索。
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人民的文艺,就不能不重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多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在文化部的领导下所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工作,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实践,对保护中华传统优秀艺术形式,弘扬传统艺术中的审美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次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给予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者、艺术家以更多的鼓舞,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自己肩上更大的责任,我们将更加自觉地实践总书记讲话精神,依托自身的学术优势,将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标准贯穿到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当中,推动艺术教育和推动艺术创作的发展,为当代中国文化艺术的大繁荣,为促进文艺创作高峰的早日到来作出更大贡献。
2014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