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等教育镜中镜

2014-04-29 00:44
高考金刊·理科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香港学生

1075年 最早有历史记载的香港教育机构——力瀛书院;

1842年 最早在香港办学的外国教育团体——马礼逊教育协会;

1865年 英国在香港成立教育司署;

1880年 香港教育蓬勃发展,普及英语教学,重视商学教育;

1912年 香港大学正式成立,为香港第一所大学;

1928年 传统的学塾制度被废除,香港学生可选择回大陆升学或就读英文学校;1941年 日本侵华,香港沦陷。香港教育陷入困境,几近停滞;

1956年 香港浸会书院(后香港浸会大学)成立;

1963年 香港中文大学成立;

1973年 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逐渐形成,代表基层教师争取合理权益;

1984年 《中英联合声明》发布,香港的教育在主权交接期得到迅速的发展;

1991年 香港科技大学成立;

1997年 香港回归,中文和英文均成为教学使用语言;

2006年 香港首间私立大学——香港树仁大学成立;

2009年 推行“三三四”学制,更好衔接与海外大学入学学制。

香港的教育制度蕴含着两种文化的洗礼、经历了三个时代的融合。香港的高等教育集中体现了香港世界经济与文化聚合地的精神架构和脉络气息。研究和分析香港高等教育,可以针砭当前大陆与香港高等教育的利弊,能够洞察国际与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高考金刊》本期特别策划将以观察家的视角,聚焦每一个镜头,通过热点透视、数据分析、评论者演绎、学子现身说法等角度,以平面镜成像方式将香港高等教育对大陆学生吸引力的“冷暖起伏”,香港高等教育制度较于大陆高等教育制度的“独树一帜”,香港高等教育制度下社会效应的“红与黑”等方面客观、直接、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分镜头一

香港高等教育的“热”与“冷”

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针对香港高等教育“冷热效应”的讨论就从未停息。

现象事实镜头

一面是洪流倾泻般赴港求学的高二、高三学子大军,乘风破浪在考试分数、录取名额和面试条件之间,愈战愈勇。其中典型的代表是入读香港大学理学院的2014年上海市理科状元吴曜辰。他表示,“港大给了我宝贵的机会到世界顶尖学府学习研究,是我梦想道路上的重要一步。”

一面是如急流勇退的离港“弃”学的精英才子,不安纠结在风俗习惯、就业前景和思维模式压力的重负下,举步维艰。其中典型的代表为2013、2014两届摘得辽宁省文科状元桂冠的刘丁宁,放弃72万奖学金离开港大只因“水土不服”,她在“天天向上”中深情的告白——“五院(北大中文系)的老师同学们,等我来,我一定会回来的”终成现实。

因果选择镜头

2005年,170多名北京高中毕业生赴港读大学,四“优”原因使他们作出了这个选择,分别为永久居留权、高就业率、专业适应度、英语氛围。根据相关规定,内地人员只要在香港工作生活7年以上,就可以得到在港永久居留权。而这些去香港上了4年大学的孩子们,只要在香港工作3年就可以顺利地拿到香港永久居留权了。

2014年,有近50%的香港高校毕业生(本科、研究生)回到内地工作或继续深造,其原因归纳概括为四“高”:高失业率、高职业风险、高强度工作与高生活成本。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想要找一个舒心的落脚地,到底有多难?大多数香港高校毕业生留港工作住宿房租每个月每人5000多是很正常的事情。不得不让众多学子感慨“想要在这个城市过上光鲜的生活,机会太过渺茫。”

数据分析镜头

从内地各省市状元、榜眼、探花的录取人数上分析,香港中文大学2012年至2014年录取的人数分别为49人、42人和17人,其他香港重点院校录取的省市状元或三甲人数也有所下降,这和2013年香港大学所录取的学生中包括了16名来自全国各省市的高考状元,香港中文大学录取的305名内地考生中就“掠走”了19名高考状元的表单大相径庭。

从内地学生香港高校的申请数量上分析,2014年“港八校”录取约1590名内地本科生,人数与去年相当,但多所大学收到的内地生申请比去年减少1到2成。其中,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的申请人数都减少了近1000人,香港理工大学与香港岭南大学的申请人数也分别减少了12.5%和5%。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2003年后近十年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备受推崇,而2013-2014年度其在大陆招生高开低走的结果呢?我们分别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宏观层面以及学习成本、申请难易和人才走向等微观层面综合分析近十年来影响大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及香港高等教育的各类因素,发现这样的“冷热转换”是如此合乎规律。

先来看看香港高等教育在2003年之后为何会这么“热”。

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当时大陆教育机制的整体落后,无法跟上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香港多年来作为英国殖民地所积累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理念,辅以多元的文化和严谨的教学,让刚刚接触到香港教育的学生和家长眼前一亮。加之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优良教学资源还没有完全向大陆学生开放,申请发达国家优秀学校全额奖学金难度较大;香港又正好拥有距离大陆近的地理优势,为求学者节约了大量求学成本。

接近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教学方式,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多层次的交流融合渠道,高品质的交流平台,先进的科研理念和实验配备,优厚的奖学金等种种原因使得香港在短时间内迅速成为大陆学生走向世界的桥梁。而本就浸染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的香港高校也打出了各种组合拳,利用自身优势,在吸引学生的手段上大做文章。因此,香港高等教育之“热”,是如此的理所应当。

香港高等教育大陆招生降温并非一蹴而就,而大陆高等教育逐渐与世界接轨,香港高校教学效果与大陆用人单位的适配度是加速这一冷却效应的关键因素。

2006年开始,随着改革开放所积淀的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逐渐落实,大陆高校的技术创新与理念创新也在不断加快。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国际交流途径等认识到了潜力十足的大陆学生。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国外知名高校纷纷向中国学生伸出橄榄枝,其中不乏美国的哈佛、麻省,英国的牛津、剑桥,法国的索邦、德国的黑大、日本的早稻田等,顶级院校突破了只与北大清华合作的限制,将合作方式深入到了中国的一流院校内以及本科甚至高中教育阶段,让中国学生不那么难就能走出国门,看看外面的世界。

随之孕育而生的各种留学类中介机构,让更多的国外优秀高校以及一般的院校能够走近中国学生的视野。留学资源大规模丰富,促使向中国开放的国外高校越来越多。

此外,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发展壮大,人们的收入也不断翻翻。原来留学国外是中国家长根本不敢想,中国学生根本无法企及的事情,如今也不那么难的可以成为现实。

同时,香港高校毕业的大陆学生普遍认为,其在香港接受的教育在大陆难以运用与匹配,有接近70%的学生只能选择继续海外深造谋求外企的垂青。2008年毕业于香港大学的Eric Fong在本科阶段毕业后回大陆工作接连遭受挫折。他认为大陆的金融运行还没有达到香港的程度,而自己由于学历和实践也不太被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流公司看好,故不得不选择回炉深造。

香港作为桥头堡的端点作用逐渐降低。在求学性价比上,越发难以抗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高校给予大陆学生的优厚条件和发展前景;在学以致用上,离大陆传统部门的要求也渐行渐远;在思维模式上,与大陆众多用人单位亦格格不入。

上述内容反映的是香港高等教育的一些侧面问题。由于自身教育竞争力的激励机制的不足加上外部经济条件恶化,使得香港高等教育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

2013的香港大学成了传媒报道的热点。在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杂志公布的最新全球大学排名榜,港大由去年的第35位跌至第43位。排名榜是根据教学、科研、产业收入、国际化和论文引用等共13项指标来评分的,而港大在上述5项主要指标的评分均下降,总评分得65.3,比去年减了逾10分之多。

如果说教育质量的下降是香港高校自身的因素,那么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与政局不稳定则让香港的高等教育数病齐发。

简单谈两点。经济大滑坡肯定会带来就业压力,入不敷出的财政在保障教学经费方面愈发困难,以重商主义为众多香港高校培养宗旨和号称亚洲金融中心之称的香港,即便有大陆相关政策的扶持,仍难逃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魔掌。不少金融业精英一夜间便没了工作,毕业生就业前景也愈发艰难。尽管香港教育部门采取了不少措施保障就业,但香港的地价和物价可没那么“给脸”,这使得在香港工作的毕业生更加难以承受生活成本的开支。

政治因素也是影响香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杠杆。就拿最近发生的“占中”事件为例,崇尚自由的香港民众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示威游行和罢工,这点倒是比较符合他们在学术上的自由自主精神。而这样的政治风波多多少少会波及香港的高校,在动荡的政治环境下要营造安宁平和的学习氛围,恐怕也只是天方夜谭。

综上所述,大陆高等教育进步与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状况,牵动着香港高等教育走向,并对它有着加“热”或制“冷”的作用。

分镜头二

专家视角——香港高等教育面面观

文 刘 源

刘源:资深记者、财经作家,文皇传播总经理,著有《福布斯富豪榜中的草根英雄》《小王之道:中国隐形冠军梁伯强的商道智慧》《读大学到香港》《打死不写错别字》等多部畅销书

由于香港的西方式教育与内地的教育有着很大的不同,导致教、学及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比如教育局不直接管辖高校,而是由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负责就发展高等教育及所需要经费等事宜。不受教育局领导,却可以直接向特区政府提供高教发展的决策性意见。从这一点就可看出香港高校的不同。对我们而言,更关心的可能是下面的这些:

不喜欢就读的专业申请调换比较容易

港校专业调换方面非常人性化。第一年是本科基础年课程,基础年的课程不多,主要以加强英语、粤语学习和熟悉校园文化、环境为主。整个学校没有班级的概念,在内地生看来显得有些散漫。在基础年课程的第二个学期,按所属学院辖下学系及专业的要求、按学生志愿、大学成绩和面试表现等选择自己的主修课程,之后就是尽可能地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随着对所选专业的了解加深和自身的兴趣爱好,进校后学生如果确实觉得原专业不适合自己,可以在第一学年里提交调换专业的申请。如果老师也觉得这个专业确实不适合学生,就会同意调换专业,但前提是新专业要有足够的名额供学生选择。

可能每个学生的课程都不一样

在第二学年里,主修和选修课程选定后,学校会根据每一个学生选修的科目情况给每个学生安排不同的课程表。因此,每个学生的课程表都是不一样的。这样的自由度使得每次上课遇到的同学都会不一样,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混杂期间,只要你修满所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统一的教材,每门课的老师都会推荐各自的参考教材。当然,这些教材你可以买也可以不买。教材价格昂贵,从一两百港元到上千港元一本不等。不过,老师推荐的这些教材,在学校的图书馆里都能借到。让内地生感到有些不可思议的是,在内地高校图书馆一个学生一般一次只能借五六本,而在港校的图书馆允许学生借阅的图书数量最多可达60本。

课堂轻松自由,课后全靠自己主动

香港高校的课堂环境和教学氛围是很轻松的,课堂上可以直接和老师沟通交流。老师在上课时不会讲得特别细,而多是一些启发式的、指导式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在课外查阅大量资料才能把所学的问题搞清楚,用教学问题“逼迫”学生去自学。在每学期开学的时候,各课程的老师也会把一学期将用到的、可参考的书全部列出来。怎么看书,怎么完成作业都得靠学生自己去想办法。

不注重考勤但考试严格

港校里的课程分为大课和导修课。大课跟内地高校里的课程差不多,几十上百人一起听老师在课堂上讲,以传授知识为主;导修课则是小班化,十几二十个学生一起,教学形式多以小组讨论方式,主要用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港校不打考勤,不过逃课次数超过了一定的次数,你的这门课就可能被当作完不成学业对待,要重修。有分组讨论的课程,大多都会计出席率的,要求80%以上的出席率且非常严格。期末考试时,为了避免学生作弊,每个学生周围的试卷都会不一样。港校都实行学分制,且香港八所公办大学的课程学分是互通的。换句话说,不管你在哪所高校修读,另外其他七所学校都认可。

让人叹为观止的学术诚信

香港高校非常注重对学生的学术诚信教育。入校后,学校会给所有学生发放一本“禁抄手册”,告诉你什么算学术造假,如何杜绝抄袭、造假以及如何预防被抄袭等。抄袭和被抄袭都将被看作缺乏学术诚信而受到严厉的处罚。

学术造假除了直接抄袭和允许被抄袭外,还包括将自己的个人研究成果作为团体的成果上交、在学术成果中未标明在你完成这一成果过程中帮助你的人、掏钱请人做作业、将指定的作业上交到两个以上的课堂等,都是学术缺乏诚信的重要内容。学生一旦被认定为学术造假,那么他的学习成绩就为不及格,造成严重后果的甚至会被起诉,面临牢狱之灾。

没有电脑就没法学习

在港校,每一个内地生都会为这里资讯网络的发达而惊叹。港校的任何一个区域,都有计算机端口和配备了公用顶级配置的电脑,并提供全天候的免费有线或者无线上网服务。正是天罗地网般的便利网络设备,形成了港校里的“预约文化”,可以说“预约”无处不在。此外,上课一般都电子化,学生可以同步使用电脑做笔记或者查询资料。特别是到校图书馆里看书的时候,每个人都会为抢占电源插头而早早赶去,而不是抢占座位。有时,学生忘了或者嫌麻烦而没带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也可以凭学生证到专门的电脑租借点租借免费使用。

独具特色的舍堂(Hall)文化

舍堂不是按学生年级、也不是按专业、更不是地域划分入住的,而是全部打乱自由选择的。所以跟你一起住一个房间的人可能来自任何一个专业、任何一个国别。跟内地严格的男女生宿舍分开不同的是,好多港校学生宿舍既有男女分开的,也有男女混住的。男女混合舍堂并不是指男女同室混住,而是同一幢里以楼层为单位男女生分楼层混住同一幢楼。

内地高校都有固定的作息时间,但港校24小时都不会断电,由于时差和生活习惯的关系,在这期间楼道里的开关门的声音、说话声、走路声声声入耳,要是室友跟你的作息时间不一样,那你就会很痛苦。

分镜头三

紫荆花的红与黑·“港大”求学之我见红色调:香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在这里有很多人的梦想。街道上人们繁忙的身影,琳琅满目的奢华品牌旗舰店,不禁感叹是怎样的一种魅力让我们如此向往,在这里我们可以收获的是成功的自豪感,是忙碌的满足感,是拼搏的归属感,在这里学习不虚此行。

色阶1:全球氛围中接受顶级教育 文 香港科技大学 田瑞思

我所就读的香港科技大学在2015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大学排名中位于第51位,甚至排在北大清华的前面。我们学校开设的“EMBA课程”与“机械工程研究发表量”更是世界第一。我们习惯把进入香港高校后的第一年预科称作“零”年级。这一年主要是强化英语和数学的学习,而不用忙着选专业,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修学校里开设的任何课程。

在大二的会计课上,我和同学曾查阅了几个知名品牌连续3年的财务报表。我们最后要写论文、做幻灯片,还要用演讲的方式,向教授介绍对这几个公司财务情况分析结果。例如公司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优点在哪、需要如何改进等,在课题结束时还要提出自己的建议。这就是香港高校的实用主义,培养出的学生毕业后无需公司再培训,基本可以做到拿来就用。

色阶2:公平竞争下赢得国际交流 文 香港城市大学 Richard Tang

香港高校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从初等到高等循序渐进,而且和欧美等著名高校同步。香港高校会提供给学生去国外著名高校交流学习的机会,而这些机会都需要学生公平地竞争。我们需要经过层层面试,筛选出取得出国交流的名额,并且整个过程非常透明公平。

我曾有幸去到英国爱丁堡大学以及美国斯坦福大学交流学习,让我在大学生活中有机会出去到处走走看看,除了感受世界一流高校的学习氛围外,还能更深入地去了解当地的文化。这样的经历对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对不同地域不同社会的认知都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色阶3:市场控制上把关就业趋势 文 香港浸会大学 曹 飞

香港的大学特别强调校友意识和搭建校友平台。香港高校的校友意识特点是:学校并不会等到学生毕业之后有所成就了才去联系,而是从入校开始就积极建立起一种校友文化和平台,只要你在这里读书学习过,不论多久,你都可以作为校友参加各种活动,分享学校的资源。香港的高校不会因为经济利益而随意降低标准滥收学生。高校会进行就业方面的跟踪调查,来决定来年招生的人数和课程设置。这就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毕业就失业的情况发生。

香港求学有一条利好政策:非本地毕业生,一律可以无条件留港12个月。毕业生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在香港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好好规划未来。香港作为亚洲经济中心,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胜枚举,而香港政府更是希望引进大陆的高端人才,而拥有此工作背景将会让我们以后在外企的招聘中游刃有余。

港城房贵,居之不易

文 Seven: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是个很特别的地方,中西文化的完美交融,消费主义的天堂。沸腾的人海填满了城市的每一寸空隙,青春、梦想在这里猛烈地碰撞。这里每天都在不断地迎来新人,送走旧人。那些选择留下的人,似乎把未来和理想都寄托在了这片土地。

蜗居也是一种奢求

在香港,首先要面对的是居住问题。都说“北漂”不易,大都住在隔间或者地下室,其实“港漂们”更艰辛。香港寸土寸金,房价高昂,许多申请不到宿舍的学生为了省钱,常常和同学合租一间三五十平方米的住宅。这一间小套房,少则住着两三人,多则四五人,不出七八平方米的卧室,设置上下铺是常态,放得下一张单人床加桌子柜椅是奢侈。很多合租的学生,还有一位甚至几位“厅长”,他们的房间就是客厅,牺牲私人空间为的就是能节省房租。但即便是这样毫无隐私可言的“厅长”,每月房租也要三千港币左右,而且根据环境、位置不同,有的甚至需要五六千港币。

不过合租房并不是最糟的,许多家庭环境不殷实的学生,无奈地选择了劏房。劏房又名房中房、隔间,面积由几平方米到十平方米不等,常见于唐楼等老旧的建筑里。这里龙蛇混杂,房间狭窄,往往昏暗不见天日,还存在许多安全隐患,但两三千港币的低廉房租,还是让很多人努力把身子塞进去 。

港漂们怀揣理想,蜷缩在蜗居里,他们会窥视锈迹斑斑的窗外,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像街上的上班族一样西装笔挺,光鲜亮丽。香港每分每秒都在创造奇迹,尤其是在金融中心中环,香港的心脏地带。可是想在香港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谈何容易,更别说跻身中环了。

就业艰难 小马过河

香港政府给完成学业的毕业生派发为期一年的工作签证,在这一年里,能找到工作并且公司提供下一年续签协助的可以继续留下来;找不到工作的,只能拎着行李离开。和国内的就业情况一样,不要指望从香港的大学毕业,就一定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学成四年的本科,或者一年的研究生课程,很多人毕业后都在为别的行业作贡献。

有人说在香港找工作,投一百份简历才能得到一个工作,有人说这里没那么美好,也没有那么糟糕,一切都是小马过河,全看你自己。且不论这种说法有没有言过其实,但他们确是道出了港漂们对就业形势的理解以及对就业前景的担忧。

就业路漫漫,但在众多港漂中,却有一小撮人特别显眼。他们工作时间灵活,月薪可达几万甚至几十万不等,而他们的工作叫投行(投资银行简称,所有打工行业中工资最高的职业之一)。做投行的人常常接触金字塔尖的人,只要和客户签下一单业务,往往提成不菲。但每一分钱都出自每一份力。当你梦会周公的时候,他们或许还坐在黑漆漆的办公室,点着灯为计划书拼命;当你周末睡眼惺忪地起床时,他们或许早已奔走在接洽客户的路上。在香港投行圈子里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单身,似乎不结婚已经成了大家的共识。即使是结了婚,生孩子养孩子的话题也太沉重,“丁克家庭”的概念在香港金融界显得稀松平常。

分镜头四

网友热议香港高等教育

香港高校的课业压力挺大的。虽然没有固定教材,但每一节课后都会有大量的阅读任务,以为下节课做准备。可能需要一周读完几本全英文书籍。熬夜啃完几本书,来到课堂上,又得面临很多讨论环节。习惯在内地不发表意见的同学,在这里可不能沉默,最好能够“脑急嘴快”。

——香港大学硕士研究生 Helen Liu

香港高校的各种体育课程很有意思。香港城市大学有为学生免费开设攀岩、剑道、高尔夫、划艇、潜水、射箭等一系列大陆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到的项目。学生社团种类更是丰富,而且香港高校一直保留着“上庄”的传统。一组志同道合的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拉选票,接受上一个“庄”的通宵提问。

——香港城市大学博士研究生 Richard Tang

内地生不仅要会粤语,还要认识不同词汇在不同地方的差异,否则很容易闹笑话,甚至错失工作机会。我刚开始应聘的时候,世界500强的一间公司问我在内地学校在读期间参加过什么活动,我就介绍自己曾经参加过社团,结果对方呆了几秒后匆忙地挂了电话。后来我才意识到,在香港,“社团”是黑社会的意思,我应该将内地的“社团”讲述为“学会、学生组织”。

——香港大学文学学士 小 伍

学生最好毕业前一年考虑好出路,如果是3、4月做毕业论文,5月份再找工作,就会很被动。学生在第一学期要思考好:回内地还是留港发展?还是两边都求职?怎么定方向?也要考虑好是否能适应香港的工作强度以及香港的工作文化等。另外,学生如果在课堂上好好表现,说不定能获得老师的青睐,给学生介绍工作。

——香港浸会大学媒体管理专业 Zoe

分镜头五

香港高校排行榜及其专业推荐

猜你喜欢
香港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香港之旅
展与拍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我们应该向香港学什么---参加香港工商业研讨班感想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