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rry Huang
记得刚来到复旦大学的时候,学校附近的人文书店星罗棋布,我常与友人流连其中,随意拾起一本闲书来读,便打发了一下午的时光。
不过两三年间,如今学校附近的实体书店日渐没落,路过时看到的不再是新书广告,常常是清仓转业的告示。
看得出来,多个高校周围的人文书店正在面临经营的寒冬。
如何走过寒冬,重临春日?这实在是值得思索的问题。
人文书店的幸福时光
在我的印象里,上海是一个爱书的城市,不消说福州路24小时营业的大众书局,瑞金二路的老字号国营旧书店,单是高校周围就曾有逛不完的人文书店。2011年我来到复旦念书,那时候算得上是见证了人文书店最后的黄金期,学校周围不仅书店数量众多,且藏书、装潢都各具特色。信手一数,也可以记起经世书局、鹿鸣书店、学人书店、古月书店、曦园书店等数十家有特色的书店来。喜欢读书的我简直如一只掉进了米缸里的老鼠,感觉幸福坏了,每每有闲暇就蹲到书店里看书。
曦园书店专卖二手旧书,位于复旦的园林曦园之中,而这“曦园”正是与“燕园”并称的胜景。若是早春时节,曦园书店就掩映在一片灿烂的樱云之中,实在是个浪漫的去处。书店的门面并不华丽,朴素的就如旧上海的居民房,里面却是别有洞天:悠悠转着的吊扇,木制的阁楼,充满年代感的装饰物,仿佛一下子回到旧时光。因为面积有限,书店的地上也堆满了叠得老高的书,让你一时不知该如何行走,生怕惊扰了这些年代未知的老古董书。我常疑心店里书太多太杂,老板也记不起卖的是什么书了。奇异的是,你随口一问,老板只思考片刻,就能在书海里找到你想找的书。书店的二手书多是从教师、同学那里回收的,价格是新书的三四折,其中又不乏好书,故而大家都更喜欢自己“淘金”。我就曾花费五元买了《理想国》,七元买了绝版的英国爱情诗集,至今想来仍觉得捡到了大便宜。
不过我最喜爱的还是南区一条街上的学人书店,书的更新速度尤其快,往往出版社刚有什么新书广告,立刻就能在书店里找到。如果我上下午恰好有连着的课,那么学人就是我打发中午时光的好去处。小小的书店窗明几净,散发着新书的油墨香气,既可找到《东京梦华录》这样的古书,神游在北宋繁华京城里,也可以看看纽约时报新推荐的书,了解当下最新潮的时髦书。值得一说的还有大学路上的灿烂千阳独立书店,店里的书都是店主夫妇精心挑选的,一些供借阅的书籍还穿上了手工的“书衣”,可见店主的爱书程度。男主人是年轻的内蒙古汉子,为人极豪爽大方,有时见常客来店里挑书,就去买来啤酒小食邀请大家畅谈人生,浑然忘了生意盈利还是赔本……
这些书店如一粒粒明珠,每一粒都有不同的光泽,不同的气质,串联起了我对复旦的美好回忆。能与它们相遇,仍是我迄今为止觉得最幸福的事情之一。
“没有书店的大学”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网络对实体书店的冲击愈发明显,复旦周围的书店步入了经营的寒冬。2011年已经在复旦开了十余年的老字号“庆云”书店离开了。不久之后沪上有名的学人书店、曦园书店、鹿鸣书店也相继关店。
“与交大相比,复旦的书店情况还算好。交大差点就成了‘没有书店的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士生陈礼痛心地说。陈礼在交大待了七八年,见证着学校周围的书店从辉煌走向衰落。交大书店兴盛时也曾达数十家,但到了2013年书店却濒临灭绝,以至于学校bbs“饮水思源”上出现了一篇名为《没有书店的大学?》的帖子,虽然题目触目惊心却陈述着事实。曾经闻名的“昂立”与“清华”两家书店成了小饭馆,新华书店变为空调维修部,同学们的生活水平看似逐步提升,但校园里的笔墨书香却越来越淡。后来还是一位交大校友看到bbs后不忍母校书店凋敝,毅然辞职开起了“曦潮书店”书店才改变了高校没有书店的尴尬局面。陈礼感慨道,实体书店的衰落不仅出现在高校周围,这是一种普遍性的现象。比如上海的文化名片“季风”人文书店在市里曾有多个连锁店,一度连地铁站里都可以看到它的踪迹,如今却只剩下一家了。
实际上在我来到复旦时,已经属于书店的衰落期了。中文系傅杰教授在一个采访里曾说过,1990年代复旦周边书店枝繁叶茂,“那时候,书店多一家不多,少一家不少。”这种底气到我来复旦时不敢说有,但书店仍不少,可见当年高校书店之繁盛。当与同学俞洁谈起书店倒闭潮时,她印象最深的还是南区学人书店拆除一事。虽然早在数十天前就已宣布即将拆迁,学人书店并没有搞疯狂打折类的活动,反而仍是以往那种悠悠闲闲的气度。俞洁还记得进书店的情景,那时天完全黑下来了,书店暖黄的灯光透过玻璃橱窗照在街上,展示的书们都变成了小小的剪影,让人觉得分外温馨。买完书结账时,她跟老板说了几句不舍之语,乐观的老板劝慰:“只要找到了合适的店铺,学人肯定还会回到复旦!小姑娘不要难过,分别只是暂时的……”谁知迄今为止,我们不仅没等回复旦的学人书店,位于上海其他高校的学人书店也纷纷撤离了。
书店虽然也不过是万千种店铺中的一种,但我总不愿意认为书店是普通的商店,它的油墨书香中蕴藏的是无数的智慧思想。每有一家书店离开就好似与一个认识多年的老友离别,不免令人唏嘘叹息。
劫后重生与思考
在漫长的寒冬之后,实体书店终于迎来了一丝曙光。
鹿鸣书店在复旦不可谓不是一个传奇。1997年,复旦中文系在读的研究生顾振涛、张金耀创办了这家书店,那时候店面不足20平方米,条件简陋。两个人坚持经营纯粹的学术书籍,许多沪上难寻的藏书都可以在小店里找到。因此复旦里传闻,最容易撞到文学大牛的不是教学楼,而是鹿鸣书店的角落。在书店倒闭潮中鹿鸣也受到冲击,因为网购的兴起营业额不断下滑,而店面租金过高更使经营无法维计。从2013年9月开始,鹿鸣书店不得不四处流浪。好在复旦及时伸出援手,给鹿鸣提供了宽阔的场地,并且提出“免收房租、共担风险”的优惠条件,在书店重新开业那天更有众多教授到场支持。
2014年3月,鹿鸣重新开业后,我迫不及待地去书店游览了一番,惊奇地发现书店并非简单的重新开业,而是一次新生。鹿鸣的新家里不仅有了舒适的阅读环境,还为读者提供咖啡、热茶等简单饮品,并且不时召开“学人讲座”。以前我曾觉得鹿鸣卖的书太过深奥,使年轻读者难以接近,如今却感觉鹿鸣变身为学术课堂,平添了几分吸引力。 正如店主顾振涛所说的那样,实体书店遇到的困境不仅来自外在,书店本身也有很大责任。“须知售书只是书店的一个功能,他们遗忘了自身的文化社会功能。”似乎能隐隐感到,劫后新生的鹿鸣对于书店的经营有了更多的思考。
仔细思索起来,网络购书的冲击是全球性的,大陆人文书店面临的困境也是普遍的困境,或许我们可以尝试从别人那里取经。上学期到台湾交换,我慕名拜访了台北的诚品书店。建在城市中心的诚品书店一点不显得逼仄,大大方方地占据大厦的整整一层,低调沉稳的装饰更让读者心生好感。与许多人文书店的孤芳自赏相比,诚品书店几乎可以说是老少咸宜的去处了,既有年轻的父母带孩子来感受阅读的氛围,也有好学的大学生坐在书架下痴读。粗略翻翻店里售卖的书籍,并不能说多么罕见及珍贵,那么是什么促使诚品能够逆流前行呢?我想,那还是在于诚品所赋予书籍的附加价值,正如鹿鸣店长谈到的那样,诚品让自己变成了社会里的一个文化场所。人们来到这里不仅是匆匆买书,也是感受一种网络所不能赋予的书香氛围。迁移到大学周边的书店而言,我们是不是也能尝试着打造一个有大学气息的文化场所呢?
对书店颇有研究的陈礼还提到,在学习别人的长处之前必须三思而行。他谈到当下很多实体书店为了生存开始卖起了饮品,指望通过利润很大的饮品生意来养活书店。本来,看书时小憩能够喝上一本热茶是极好的,但一些书店本末倒置起来,将书店装修得很漂亮,卖着昂贵的饮料,标榜自己是“独立书店”,卖的书却不能匹配上诱人的宣传。“饮品不是实体书店的出路,书店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自身的特色,提高选书的品质。”在观察交大“曦潮书店”的运营后,陈礼认为这家书店的思路值得借鉴。“曦潮”对用户群体进行了精准的定位,注重和交大的学生进行互动,举办符合他们需求的文化讲座沙龙,这使得书店的人气旺了起来。当然实体书店的发展,还需要国家的保护和支持,避免电商竞争中出现的过低价格伤害书店。“据我所知,日本、法国等国家对实体书店都有保护措施,网上卖的新书最低折扣不能低于一定的底线。遗憾的是我们现在还没有这样的保护,让本来就脆弱的书店更受伤了。”
寒冬过后,人文书店会迎来新的春天吗?我们都期待着书店的新生与改变。
责任编辑:张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