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峰 艾伟强
[摘 要] 对商业银行顺周期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把握金融运行的规律,缓解顺周期对经济的影响,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笔者分析了商业银行资本监管、拨备计提政策、信用评级等方面的顺周期性原因,同时分析引入逆周期缓冲资本、逆周期拨备政策、逆周期信贷政策、杠杆率等政策工具的可操作性,通过选择合适的政策工具缓释商业银行顺周期性,维护宏观经济与金融体系的稳定。
[关键词] 商业银行;顺周期性;缓释工具资本;监管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7. 055
[中图分类号] F830.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7- 0089- 02
1 商业银行顺周期性的原因分析
1.1 资本监管和计量方法的顺周期性
资本监管是银行审慎监管的核心,是促使商业银行能够及时冲销经营过程中的损失、增强抵御风险能力、提升银行体系稳定性的重要手段。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巴塞尔新资本协议》(BaselⅡ)允许银行选用标准法或内部评级法。标准法是根据外部评级确定风险权重,内部评级法则允许商业银行采用其内部计量的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和违约风险暴露(EAD)等风险参数。由于这些参数不同程度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在大幅提高资本监管风险敏感性同时,也增加了银行体系的顺周期性。其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违约概率(PD)的顺周期性。时点评级法主要根据债务人当前信息得到PD并进行评级;跨周期评级法主要使用债务人长期信息评估整个周期内债务人的偿债能力。实际操作中,由于商业银行的逐利性,一般都倾向于选择时点评级模型,这就加剧了PD测算值的顺周期性。二是违约概率(LGD)的顺周期性。当经济下行时,金融体系风险加大,市场流动性趋紧,债务人出现违约,抵押品价值下降,导致LGD大幅上升;在经济上升时,以上因素将导致LGD下降。三是风险暴露(EAD)的顺周期性。经济衰退时期,对贷款依赖性强的债务人流动性更加紧张,贷款承诺提取的可能性及比例上升,引起EAD增加,造成一种经济周期与EAD之间的逆向选择。
在实证分析方面,Segoviano & Lowe对墨西哥银行业的分析表明:按照内部评级法计算的监管资本要求比墨西哥危机前采用标准法计算的资本要求大幅上升,从而产生更加显著的顺周期性;Kashyap & Stein采用KMV模型和1998-2002年美国经济衰退期间的银行数据,对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使用内部评级法计算的资本要求提高了70%~90%,而使用标准普尔评级模型的资本要求却只提高了30%~45%;Zicchino对英国银行业的研究发现,采用内部评级法计算的监管资本比采用标准法增加30%。
1.2 拨备计提政策的顺周期性
贷款损失准备是银行根据贷款分类结果和贷款损失概率来提取的贷款损失减值准备。在经济繁荣时期,银行贷款不良率较低,计提拨备就会减少,银行利润更高,扩张信贷的积极性提高;而在经济萧条时期,贷款不良率上升,计提拨备较多,压缩了银行的放贷能力。这种计提拨备方式会加剧经济波动,增加银行体系的顺周期性。Bikker & Metzemakers运用29个经合组织国家8 000家银行10年的大样本年度数据,对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顺周期性进行了实证,结果表明:当经济增长较快时,银行提取的损失准备相对较低;而当经济增长放缓时,银行提取的损失准备相对较高,加剧了经济周期的波动。
1.3 信用评级的顺周期性
我国乃至全球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过程中高度依赖穆迪、标准普尔、惠誉等外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结果,容易在金融市场产生“从众心理”和“羊群效应”。评级机构开展评级时,自身心理上也有高度的顺周期性,即经济高涨时期给予很多次贷类产品较高的评级;当衰退来临时在短期内大幅降低其评级,这种评级方式和结果被广泛使用时,将在金融市场产生“羊群效应”,导致整个金融市场评级结果的“悬崖效应”。
1.4 国际会计准则的顺周期性
新会计准则后顾式计提方法要求银行必须以已发生的损失为基础。经济繁荣时期,金融市场运转良好,公允价值计量方式会夸大金融机构资产价值,从而加大经济运行中的泡沫;在经济下行阶段,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又会使金融机构出现大量未实现且未涉及现金流的“账面损失”。这些“账面损失”虽然仅具有会计意义,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投资者预期,进一步加剧了贷款损失准备的顺周期性。IMF研究表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所产生的顺周期性要强于历史成本会计准则的顺周期性,并且在流动性短缺的情况下更加明显。
除上述资本、拨备、信用评级及会计准则等方面的顺周期性外,其他因素如我国金融机构在发展战略、风险管理模型和风险暴露等方面同质化,银行与客户之间信息不对称等,都可能加剧经济周期波动。Acharya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银行都选择了相同的投资策略,那么一家银行出现问题时,会对其他健康银行造成冲击,刺激这些银行进行风险转移,从而增加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2 银行顺周期性的缓释工具
2008年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学家认识到建立金融体系逆周期监管机制,改善金融体系顺周期性的重要性。《巴塞尔协议Ⅲ》(Basel Ⅲ)提出了加强逆周期监管的措施:一是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二是建立动态拨备机制;三是引入杠杆率指标;四是在最低资本要求的基础上加收留存超额资本。
2.1 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
逆周期资本缓冲是在最低资本充足率基础上,在经济繁荣时期增加超额资本充足要求,以备经济萧条时期应对资本充足率下滑情况,让银行在经济上行周期计提缓冲资本,以满足下行周期吸收损失的需要。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在微观层面可以保证银行有足够资本来应对其未来经济衰退时期的损失,从而增强银行应对外部冲击的弹性;在宏观层面保护整个银行体系不受超额信贷扩张和系统性风险积累的困扰,实现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同时抑制银行系统顺周期性对宏观经济波动的放大作用。
2.2 建立动态拨备机制
缓解因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导致顺周期性的方法主要是采用跨周期计提拨备政策,提高拨备计提的前瞻性。与资本缓冲机制原理相同,商业银行在经济上行时期,多提资本的同时,也应多提拨备,分别用来抵御非预期损失和预期损失。在经济下行、违约率上升时期,银行就可以用其对冲潜在的信用损失,而不必因增加计提拨备紧缩信贷,加剧实体经济的下滑。
建立逆周期动态拨备机制的最大难点在于该机制与现行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理念差异。如果对未发生损失计提拨备,不仅会影响商业银行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而且会导致商业银行承担涉嫌操纵利润的声誉风险。如何建立动态拨备机制,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尚未形成一致意见,二十国集团在《加强监管和提高透明度》报告中也只是提出了建立动态拨备机制的原则性建议。因此,目前建立动态拨备机制的可操作性不强。
2.3 引入杠杆率指标
杠杆率为资本与总资产的比率或者这一比率的倒数,其特点是简单、透明、不具有风险敏感性。引入杠杆率监管指标是作为以风险为基础的资本充足率的补充,目前已达成国际共识。在微观审慎层面,杠杆率指标由于不具有风险敏感性,因而能与采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的内部评级和内部模型形成有益补充和良好互动,缓解新协议的顺周期效应。在宏观审慎层面,鉴于金融机构的过度投机和高杠杆率是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原因,杠杆率限额可以有效抑制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的过度扩张和过度承担风险,控制金融体系的非理性增长和系统性风险。Blake & Visco研究表明:由于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和不稳定性,设定杠杆最大倍数能有效防止银行资产扩张,缓解顺周期性。《巴塞尔协议Ⅲ》初步要求银行一级资本的杠杆率为3%,但尚未在各国监管当局之间达成一致。
2.4 逆周期信贷政策
逆周期信贷政策主要是指金融监管当局通过信贷政策调整来实现逆周期监管,主要是对某些信贷政策指标设置限额,并随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变化进行调整,以达到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类似于现代西方货币政策的“相机抉择”。金融监管机构应在不同宏观经济背景下,对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进行压力测试,并根据结果制定合适的监管政策,指导商业银行实施不同的信贷政策。只有实现逆周期工具和宏观经济形势的有机结合,才能保证在银行监管有效性和商业银行稳健运营方面发挥较好作用,进一步发挥平滑经济周期的作用。
综上,在《巴塞尔协议Ⅲ》引入的一系列逆周期监管工具中,逆周期缓冲资本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工具,也是对商业银行从最根本的资本管理角度实施逆周期监管的工具。我国监管部门应推动商业银行强化市场约束效力,拓展资本补充渠道,主动规避顺周期性造成的影响,逐步完善对商业银行的逆周期监管。
主要参考文献
[1]李芳艳.商业银行顺周期性的文献综述[J].现代经济信息,2011(22).
[2]谈俊.银行顺周期性文献述评[J].金融评论,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