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甲方乙方》我很怀念它

2014-04-29 00:44:03刀刀
影视圈 2014年1期
关键词:甲方乙方贺岁片贺岁

刀刀

1997年底,冯小刚的《甲方乙方》公映,被认为是中国内地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贺岁片”。这部电影为时年38岁的冯小刚打开了其电影事业的新局面,也为中国电影业开启了一个黄金档期——“贺岁档”。此后多年,冯小刚一直是“贺岁档”当之无愧的“霸主”。冯氏贺岁喜剧缺席的年份,“贺岁档”则像缺了一道主菜。

到了2013年贺岁时节,冯导献上的这道“主菜”,意外竟是久违的《甲方乙方》“续集”——《私人订制》。流水的女明星、铁打的葛优与王朔,加上冯氏喜剧的金字招牌,《私人订制》毫无悬念地吸引了大众的翘首期待。然而影片未及上映,从提前点映场传出的异常凶猛的“骂”声,一夕之间便将《私人订制》催化成了2013贺岁档最具话题性的电影。

17年前,观众是被《甲方乙方》逗乐了。而17年后,“逗乐”观众的东西,看来是复杂多了。

贺岁片最早起源并流行于香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每到岁末香港演艺圈内的一些明星都会自发地凑到一起,不计片酬地拍几部热闹喜气的影片献给观众。这些影片大多以“恭喜发财”、“家有喜事”、“福禄寿喜”等象征吉祥如意的词来命名,内容上也基本满足两点:第一是喜剧,第二是有一个大团圆结局。1995年成龙主演的《红番区》则是第一部以“贺岁片”名义引进内地的影片。

贺岁是一场豪赌

一贯脾性刚烈的冯小刚面对最近新片的如潮“差评”以及影院的超高排片量,坦言“真是疯了,太开心了”,并自认新片“没有大家期待的那么好,但也绝没有网上骂的那么差”。冯导自陈,创作《私人订制》已经“无关内心”,看上去似乎也默认了媒体对他的评价——“曾经一腔为人民服务的豪情,如今却只剩下了机械式打卡上班的不得已而为之”。

相较之下,1997年《甲方乙方》横空出世之时,冯小刚确实是有过一腔豪情的。

彼时的冯小刚,虽然已凭《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等作品积下了好名声,但是连连片运不顺。1996年,冯小刚根据王朔小说改编的电影《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刚刚开拍就被毙。《我是你爸爸》也被叫停。拍摄完成的电视剧《月亮背面》也未能与观众见面。幸而时逢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总经理张和平、时任北影厂厂长韩三平以及高军等业内大佬正在酝酿打造“内地贺岁档”的概念,冯小刚才被“打捞上岸”。

1997年8月,《甲方乙方》开机,得到了北影厂及紫禁城影业的全力保驾护航。电影改编自王朔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以喜剧的表现手法,将银康、姚远、梁子、周北雁这四个自由职业者在1997年夏天开办的一项“好梦一日游”业务展现给观众。剧中“经营者”的工作重点是帮助消费者过一天好梦成真的瘾。在开办的“好梦一日游”业务中,他们“成全了别人,陶冶了自己”,在满足消费者梦想当将军、梦想吃素、梦想受气等愿望的“胡闹”中,他们也逐渐投入了自己的真情。

冯小刚事后回忆,“那时候大家说喜剧不是这么拍的,喜剧是陈佩斯他们那种的,你这叫喜剧吗?《甲方乙方》一开片,观众就会感觉到是没有看过的类型”。

而当时投拍“贺岁片”在中国内地电影市场尚属首次,《甲方乙方》的出品方也并非信心十足。为此,紫禁城影业决定“种下梧桐树,招揽金凤凰”,首次尝试为影片主创提供参与票房分成的机会——主创们的报酬都是“固定工资+捆绑投入”的票房提成,自选比例。据信,葛优的片酬是60万元,他选择拿走50万元,留下10万元参与投入分成。冯小刚则豁出去,片酬分毫不取,全部投入“风险共担”,最后从利润中提成。

冯小刚赌赢了。1997年12月24日,《甲方乙方》正式上映。已经上了“赌桌”的冯小刚带着剧组演员,在17天内跑遍了中国21座城市宣传影片,所到之处受到观众空前的欢迎。

《甲方乙方》的火爆程度对于当时的国产片来说是难以想象的,仅北京一个城市的票房便收回了全部投资成本,票房尽收1150万(影片成本600万元),全国累计票房则超过3000万。这部电影还获得了第二十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葛优)、最佳女主角(刘蓓)等多个奖项。

《甲方乙方》一炮打响,薄本厚利,皆大欢喜。而当剧组结束外地宣传回到北京时,中国导演协会还为这部电影举办了庆功会。导演滕文骥对冯小刚说,“这不是为你个人,是为了鼓励大家为中国电影救市”。

《甲方乙方》之后

“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许多影迷至今仍然记得葛优在《甲方乙方》结尾时说的这句煽情台词。而从那值得“怀念”的一年后,越来越多的“贺岁片”开始涌现,使每年辞旧迎新之时的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热闹非凡的景象。

1998年底,追随冯小刚《甲方乙方》的成功,《没事偷着乐》、《好汉三条半》等七部贺岁片簇拥着冯小刚的新作——《不見不散》热闹上映。有了人缘、接了地气的冯小刚依然拔得头筹,同时也让一句“不见不散”成为了观众的口头禅。

之后,冯小刚一枝独秀领跑贺岁档的局面,一直持续到2001年。那几年里,内地贺岁片走的也大多是冯小刚式的温情喜剧路线。直到2002年,张艺谋首次尝试拍摄“大片”——《英雄》,最终累计票房达到2.5亿,不仅让电影业内看到了“贺岁档”扩容以及类型扩展的可能性,也让人们重新认识了“贺岁档”这一档期的魅力。

此后,内地贺岁片开始显现“大片”贺岁的特点,并在其后数年间,逐渐呈现古装、动作、战争、爱情、警匪等多种类型电影与喜剧并举“贺岁”的局面。贺岁档期变得越来越长,贺岁片的数量变得越来越多,观众的期待以及票房产出都越来越高,“贺岁档”也终于成为了真正厮杀激烈的电影市场“黄金档”。

王朔说,“往前看,指日可待;往回看,风驰电掣。这是我对岁月的感受”。2013年过去了,或许作为导演的冯小刚已有倦意。但观众未倦,年关未过,市场还是需要佳片“贺岁”,电影也还是需要热情来拍的。

冯小刚谈《甲方乙方》

《甲方乙方》应当是一部消费电影,是用想象力把生活戏剧化了。但这部影片是可以满足不同层次观众需要的。你要简单地看一乐子,影片已经用假定性很强的夸张产生了很好的喜剧效果。如果还想“往深里走走”,想看到“更丰满一点的东西”,也有,演员在现实与非现实之间自由穿梭,就有深刻的一面,比如“巴顿”将军那一段,实际并非只写一个人想做“英雄梦”,而是說当一个人真的拥有一定权力的时候,他那种奴役别人,那种统治欲望会极度膨胀。生活中这样的人很多,影片中进行了必要的讽刺。

冯小刚贺岁片经典台词

#1997年《甲方乙方》: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打死我也不说!

刘蓓:“没有爱情的婚姻可是不幸福的。”

葛优:“没有房子的婚姻才是不幸福的。”

#1998年《不见不散》: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鼻孔迎接光明。

你这人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在关键时刻大义灭亲,说翻脸就翻脸,稍加训练就能成立一恐怖组织,还绰绰有余。

#2000年《没完没了》:

——伟哥,想吐吗?

——想,可我舍不得。十三,路易的,8000块钱一瓶,我舍不得吐。

#2001年《一声叹息》:

年轻的时候有贼心没贼胆,等到老了贼心贼胆都有了,贼又没了。

这是两种感情,晚上睡觉,我摸着你的手,就像摸我自己的手一样,没有感觉,可是要把你的手锯掉也跟锯我的手一样疼。你们娘儿俩是我的亲人,她是我的爱人,两边一样重,谁也代替不了谁。

#2001年《大腕》:

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所以,我们做房地产的口号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什么是大师,就八个字:特立独行,哗众取宠!

#2003年《手机》:

做人要厚道。

二十多年都睡在一张床上,的确有些审美疲劳。

#2004年《天下无贼》:

有组织,无纪律。

二十一世纪最缺的是什么?人才!

我欲将心向明月,无奈明月照沟渠。

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我最烦你们丫这帮打劫的,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

猜你喜欢
甲方乙方贺岁片贺岁
虎年贺岁
轻兵器(2022年2期)2022-02-23 13:30:12
广告设计中甲方乙方“父子关系”探析
电影摄影机
新春贺岁,迎接挑战
贺岁片
春天来了
——新年贺岁歌
民族音乐(2018年2期)2018-05-26 03:04:36
初三看贺岁片
时尚北京(2017年1期)2017-02-21 16:53:34
浅谈《甲方乙方》中的电影美术技巧
大观(2016年11期)2017-02-04 03:09:20
电影扎堆,如何快速找资源?
从《甲方乙方》谈1990年代后期以来的电影商业化
新闻世界(2009年10期)2009-04-29 07: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