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进口分账大片《亡命天涯》第一声枪响

2014-04-29 00:44:03刀刀
影视圈 2014年1期
关键词:电影业进口

刀刀

“进口大片”步入国门,是1994年中国电影界最引人瞩目的大事件。

1994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下发了“348号文件”:决定自1995年起,由中影公司每年以国际通行的分账发行的方式进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好电影”,当时流行的提法就是“10部大片”。中影公司首先与香港嘉禾公司达成初步协议,随即惊动了觊觎中国市场已久的美国电影公司,捷足先登的是华纳兄弟。

1994年11月12日,由哈里森·福特主演、华纳兄弟出品的《亡命天涯》作为首部进口分账大片在北京首映,似一声“枪响”,使当时萎靡的中国电影业为之一振,也让中国电影人如梦初醒。

时隔多年,要再谈当年的《亡命天涯》与“10部大片”,必须承认其对于中国电影市场所产生的颠覆性意义,犹如一场“地震”。

时光轴:进口分账大片政策轨迹

#1994年——中国广电部电影局下发了“348号文件”:决定自1995年起,由中影公司每年以国际通行的分账发行的方式进口10部大片。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电影市场进一步开放,进口大片配额由原来的10部增加到20部。

#2003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正式签署。在电影业方面,《安排》明确规定:香港公司拍摄的华语影片经内地主管部门审查通过后可不受配额限制,作为进口影片在内地发行;香港与内地合拍的影片可视为国产影片在内地发行,这意味着港产影片此后不再占20部“分账大片”的配额。

#2004年——为防止单一的美国影片占据内地电影市场,国家广电总局出台新规定:在每年20部分账影片配额中,必须保证引进6部非美国影片,美国影片不能超过14部。

#2012年——中美双方达成协议,中国每年的进口大片份额从20部提高至34部,而新增的14个名额全部为美国大片,并以IMAX和3D电影为主,美国大片的票房分账比例也从13%提高到25%。

“风险”上映

那正是中国电影业的“多事”之时。1993年,中国电影业在发行体制上进行了改革,然而此举并没有令电影市场的状况有所好转。电影市场继续出现整体性滑波,1993年电影放映场次较前一年下降约50%,发行放映收入下降约37%。为了将观众大幅“拉回”电影院,政府也将电影市场回暖的希望,部分寄望于即将施行的进口高质量外国影片的举措。

然而当1994年底《亡命天涯》在北京首映时,却遭遇了抵制。

据悉,当年《亡命天涯》上映时,电影海报上方赫然大书“改革年代,激烈论争,电影市场,风险上映”。而其中的“风险”二字,指的并非“商业风险”,而是不言自明的“政治风险”,是当时中国电影业改革“地震”中,各方势力与中央意志的角力。

《亡命天涯》在京上映后即刻引发了一场省市电影公司的联手阻击。尽管当年这一冲突造成了《亡命天涯》在北京的提前下档,但并未能阻止进口大片的引入。1995年元旦,《亡命天涯》开始了正式的全国放映,并在全国创造了进口大片的第一个票房奇迹——2500万元。随即接踵而至的是《真实的谎言》、《狮子王》、《阿甘正传》、《玩具总动员》等多部好莱坞电影和一部香港电影《红番区》。

“10部大片”成为当时电影界热火朝天讨论的新现象。据当年报刊描述,多年门庭冷落车马稀的影院一时人头攒动,购票长龙重现,蜂拥而来的观众坐热了影院的“冷板凳”,看惯了三四流外国片的中国观众,不曾奢望在自家门口欣赏到最新制作的外国电影杰作。所以当“10部大片”引进后,“国内的电影观众像过年一样,沉浸在欢乐之中”。

而与此同时,國内一些电影业内人士却惊呼——“狼来了”。代表性的观点是,“10部大片”是洪水猛兽,必将无情地挤占甚至摧垮脆弱的国产电影市场。

亲历者回顾

田聪明,1990年底调任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以下称广电部)副部长,分管电影工作。到1996年春节另派分管副部长,正好五年。他分管电影那五年,电影界是非很多。用他自己的话说,“特别是从1993年开始实行的全国电影改革,真是迈左脚触碰了他‘爹,迈右脚触碰了他‘娘,左右脚都迈开,就被媒体称为‘中国电影业大地震了”。

多年之后,田部长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又重新回顾了那一段纷争激烈的历史。

我开始接触电影工作时,1990年全年共进口的故事影片50部(约占年发行故事影片总量的1/3),大多数是美国电影,基本上是多年前拍摄的二流以下影片。因此,很多同志反映进口影片质量不高。特别是当时中央分管领导,政治局常委、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瑞环同志曾问我:“获奥斯卡奖的好莱坞影片我们国内怎么总也看不着?”一致的结论是,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当时全国电影总体很困难,经过两年的调查、思考,我认定中国电影的出路是改革,而且根据中国电影当时的实际情况,这个改革一方面要全面而系统地改,另一方面还要坚持统筹考虑、全面安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逐步到位地改。据此,国家广电部1993年1月5日下发的3号文件《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核心是宣布从当年起,取消中影公司对国产故事影片的“统购统销”政策,放开电影票价。包括进口影片等其他片种的发行放映机制基本未动。

为了将观众大幅“拉回”电影院,除了深化改革,下大力气提高国产影片质量的同时,还决定从1995年起,每年组织进口10部左右高质量故事影片,在具备实行票房收入分账条件的影院放映,也带有改革试验的性质。

从上海公司调任中影公司总经理半年的吴孟辰、电影局副局长兼中影公司党委书记窦守芳及副总经理王增夫等,对这件事很积极。境外片商的热情也很高,而且他们主要考虑的是长远市场前景,对当时单片分成比例的“要价”一般不高。所以很快,第一部从“好莱坞”进口、译制的影片《亡命天涯》就发行放映了,接着《真实的谎言》、中国香港地区的《红番区》等影片先后上映。不论影院观众上座率,还是影片的艺术性、可看性,都引起了全国电影界乃至社会各界的反响。

当时积极的反响主要有:一是走进电影院的观众成倍增长,单片票房收入成数倍增加,因而发行放映单位的经济效益也大幅度提高;二是为了能放映“大片”而进行改造的电影院不断增加,因而放映“大片”的影院也不断增加;三是艺术创作技巧方面,对国产影片创作的促进和借鉴作用也逐步显现出来等。

当然,作为当时中国电影改革中的一个具有较大影响的举措,发行放映后“抵制”、“非议”的声音也不少,有的地方因发行放映“权”、“利”引起的“矛盾纷争”,有时甚至可以说是“惊心动魄”。

特别是到了1995年,实际放映的“大片”还不到10部,但由于影响越来越大,有人就以对国产故事片上座率的“冲击”为由说事。说会给民族电影带来“灭顶之灾”;继而就针对从1993年开始的电影改革,完全不顾事实地说不重视中国国产电影的创作;再而又针对上了人,明里针对的是中影及吴孟辰总经理,说他“商人习气太浓”,实则针对广电部领导,甚至质疑中国电影改革的方向。

“10部进口‘大片”还有一个公众很少知道的重要“衍生产品”,就是在中美知识产权谈判和中国加入WTO的中美谈判中,进口分账电影都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这两次谈判我都参与了,服务贸易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当时,我国这方面做得比较符合国际规则的项目中就有“10部进口大片”的分账管理。其作用主要在两方面,一是美方谈判代表起初误认为中国不允许实行电影分账发行放映,更不知道我们已有“10部进口分账影片”的事,因而指责我们没有保护知识产权的制度和行动。当我们以10部进口分账影片为例,说明我们不仅制订了《著作权法》,而且有保护知识产权的实际行动,只是作为发展中国家,只能根据城市影院的实际情况在有条件的影院逐步进行。这一有力的回应使美方谈判代表感到吃惊;二是在中国加入WTO的中美谈判中起到了“参照系数”的作用。因为已有“10部进口大片”分账管理,美方谈判代表便将此作为开放电影市场的“配额基数”,要求中方加入WTO后再增加。美国媒体1995年4月8日公布的美国“开列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开放清单中”,将“每年进口10部电影配额增加至40部”。后中美双方代表在谈判中几经“讨价还价”,最后达成了從加入WTO开始,7年内增至17部的共识。

《亡命天涯》之后

1994年《亡命天涯》引进内地至今二十年,进口分账大片虽然一度将步履维艰的国产片推向更为尴尬的境遇,却也极大地激活了中国电影市场,刺激了中国电影创作者的转变,并培育了新一代中国电影观众。

而要论分账大片对中国电影市场格局产生的最为深刻的影响,则是它催生了中国本土大片的诞生。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这三位中国电影界的领头人,在电影创作上带领中国大陆电影尝试向“大投资、大制作、大场面、大明星”的“大片”集体转向。不论单片得失,这一转向确实为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打开了新局面。

而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中国电影市场已然成为了全球最富想象空间、最具票房潜力的电影市场。在分账大片长期“威胁”下成长起来的国产电影及中国电影业,站在200亿元票房的新起点上,也有了比二十年前更强大的自信及发展的决心。

刘洪鹏(北京电影协会会长)

其实《亡命天涯》还不算最轰动的,最轰动的应该是施瓦辛格主演的《真实的谎言》。那时候大家都说所有商业元素在这部影片中都具备了,你想看什么就有什么。当时一张电影票也就二三十块,但有人去电影院买张票却花了七八十块钱,就是因为这片子太火爆,票都让黄牛拿走了。

猜你喜欢
电影业进口
价值链视域下电影票房收入分成探析
中国市场(2024年3期)2024-01-27 20:21:54
电影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
去芜存菁
网剧进入黄金时代电视业吸金能力赶超电影业
商周刊(2017年5期)2017-08-22 03:35:14
数据进口
汽车纵横(2017年6期)2017-06-17 14:50:16
数据进口
汽车纵横(2017年3期)2017-03-18 11:21:22
数据进口
汽车纵横(2017年1期)2017-02-17 19:00:28
数据—进口
汽车纵横(2016年9期)2016-10-27 12:48:07
数据 进口
汽车纵横(2016年8期)2016-09-24 15:39:05
互联网入侵电影业 内容依然是行业重中之重
IT时代周刊(2015年8期)2015-11-11 05:5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