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进程中媒体人的文化责任

2014-04-29 21:56李海峰
今传媒 2014年10期
关键词:文化自觉

作者简介:李海峰,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社编辑,博士,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摘 要: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背景就是全球化,全体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会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思想基础和理论保证,媒体人作为全体中华儿女中的文化先锋,更需要以中华文化本位的立场,承担起促进中华民族复兴的文化责任,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媒体人;文化自觉;中华民族复兴;文化主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0-0054-02

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的,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推进了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世界正越来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村”。每个国家或者民族在与他者的交往中,不断模糊着自他的界限,人们更加频繁地搬迁到世界各地居住、工作、生活,也逐步地在与他者的对比中确认着自身的文化身份。中国精英分子热衷于移民、接受西方教育,因此有以美国大使骆家辉为代表的一批中国人,长着中国人的面孔、有着中国人的名字,却从骨子里体现着美国的价值观。这样同是中华儿女却秉承着不同价值观的时代,更需要探讨中国文化本位的立场,明确当代中国媒体人的文化责任。

一、中国文化本位的立场

中国文化本位的立场就是坚持中国文化自身的主体意识、身份认同或价值本位,是以自身独具的文化作为主体,站在促进民族发展与国家强盛的角度对于各种多姿多彩的外来文化进行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吸收和接纳的态度。中国文化本位的立场绝不是封闭保守,也不是丧失自我,崇洋媚外,只有这样坚持中国文化本位的立场,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之林,伟大中国的复兴才有可能。“中华民族首先必须站稳自己的立场,那样才能开始伟大中国的复兴”[1]。海外学者对中国文化的前景做了如此的评断和展望。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推进,中国本土文化传统的延续日益衰微,西方的价值观与学术理念在中国大行其道,中华民族的主体身份认同或者说中国文化本位意识的迷失已成为当下中国急迫而严峻的困境。

20世纪初,中国学者就提出了中国文化本位的概念,1935年,十位著名的教授发表宣言“从文化的领域里面去展望,现在世界里面固然已经没有了中国。而中国的领土里面也几乎没有了中国人。[2]”这是教授们的沉思与忧虑,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自我认同与发展往往依赖于文化的凝聚力,同时民族特质,民族精神、大一统的国家观念的重要构成因子是传统的文化。这样的论断在当时可能有些夸大其词,而现在用于我们中国80后年轻人的思想上可以说是名副其实,他们熟知好莱坞、麦当劳、日本动漫、韩国大片,却极少有人知道孟子、荀子、老子、莊子这些先哲的思想和著作。

中国文化本位并不意味着中国文化本身全部都是优秀的,不需要接纳外来文化,不需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法律制度,而是说接纳和吸收先进外来文化有前提条件,那就是站在中国文化本位的立场,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出发,在不丧失中国固有优秀文化的前提下的有选择、有鉴别的吸收和学习。

跨入近代以来,面对西方现代化先行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大规模入侵,中国人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在西化的道路上展开了艰难的求索。而在被动地对西方文化的学习过程中,“首先学习西方现代化中的那些结果性和表面性的东西,然后才一步步向前溯源,逐渐剥离出西方现代化中的那些原因性和根本性的东西。这种时序倒置特点在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上表现为三部曲:学习西方的实用技术以实现器物层面的变革(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宪政体制以实现制度层面的变革(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科学民主思想以实现精神层面的变革(五四新文化运动)。[3]”在这一系列的变革中,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被认为是落后的根源,被冠之以落后的,腐朽的标签,遭到人们的一致批判,中国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当今中国发展的文化抉择是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从五四运动开始就批判传统文化,把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贬得一无是处,却没有考虑五千年的历史如同接力棒一样,前人都跑得很好,最后一棒落后了,把失败的原因却归因于曾经领先的前几棒,是不公平的,中国的汉唐盛世曾经是世界领先的文明水平,不能简单地把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归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中蕴藏有人类同宇宙和谐共处的独特智慧,这种独特性是中国文化独具的特色和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经历千年风霜仍然延续着,这让每一个华夏子孙为之欣慰。当今,面对外来的强势文化的入侵,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对其融合和超越,更关键是要坚持民族的自信力和文化本位意识。

当今世界的竞争也逐步由过去传统的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科技创新等硬实力竞争而转变为由文化号召力、价值观感染力、道德影响力等所构成的软实力竞争,因此每个国家的本位文化建设就关系到国家综合实力竞争的问题。美国非常重视文化战略,不断向世界其他地区输出美国文化、价值观念,通过推动全球民主化和促进人权来维护和实现其全球战略利益。而中国也是这一轮文化竞争中的受害者,中国的年轻人花费巨大时间和精力学习和熟悉英语及西方文化,但对于《论语》《道德经》《黄帝内经》等中国经典却一无所知,显示出我们国家在西方文化侵略下,本土文化的缺失。

毋庸讳言,中国文化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文化侧重的是人的生存的价值,而不是技术器物层面的进步,因此也揭示出中国文化在现代科技主导社会的困境。中国文化侧重人文的主体性,重视对主观世界的改造,轻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中国哲学强调模糊性、概括性、和谐性,而对于清晰性、分析性、斗争性注意得不够,同时中国文化有“重道轻术”的传统,对于科学技术等不够重视等,但这些不足并不能掩盖中国文化在处理人和人的关系、人和社会关系、人和宇宙关系中体现出的独特智慧,如“天人合一、和谐、人性本善、民本、修身、德治、孝道、仁爱、大一统的国家观念”等思想都是优秀的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坚持中国文化本位的立场就是要坚持中国哲学传统里这些固有的对于国家和世界都有积极影响的而又是中国所独特的价值观念,不仅仅要固守中国文化本位的立场,而且要用优秀的中国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去影响世界,促进人类的长远发展和世界和平,体现出中国作为文化大国的魅力。

二、媒体人的文化责任

这样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媒体人更需要明确自身的文化责任,因为媒体人掌握着舆论利器、具有传播文化的重大责任。首先,媒体人需要对中华文化有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4]”而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觉,只有自觉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与可贵性,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因此亟需唤醒媒体人的文化自信,确立中华文化主体意识,以文化引领社会氛围,营造社会舆论,用民族精神和民族美德与传统来呼唤人们的良知,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来凝聚共同理想。“要以承认和面对多元化的现实为前提,充分尊重多元主体各自独立的权利和责任,将目标定位于多样化和多元化之间的共生与和谐,而不是企图造就一种新的“单一化”的话语垄断或文化专制。[5]”多元化格局之下,更需要有自身文化自信,以自身的特色为出发点,去鉴别和对待外来文化。

文化自觉与自信是全民族、全社会,以至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中国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组织资源的能力最强,首先应当承担把握方向、搭建平台、完善机制措施等推动文化自觉环境建设的责任。文化人、知识分子,特别是媒体人,要站在文化发展前沿,在文化自觉的实现上,充分发挥引领和推动作用。

三、提升媒体人文化责任的实践路径

首先,新闻管理部门作为社会管理者,对于引导媒体人承担文化责任义不容辞。新闻管理部门要把坚持正确导向放在媒体工作的首位,坚持中华文化主体性,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引领社会思潮,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树立文化自信,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引导全国人民、特别是媒体人真切认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即将到来,自觉主动担负起文化复兴的责任和使命。这需要从上到下普及文化主体意识与文化自信,因为我们接受的教育内容中涉及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很少,对于文化自信没概念。

其次,发挥记协、作协、记者之家等民间、社会团体的组织力量,设立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来引导媒体人将文化责任内化到内心深处,内化到工作实践中。任何先进思想若不能与时俱进,必将落后于时代;任何文化资源若不进行综合创造,就不会自动变得强大的物质力量。我国媒体人承担文化责任的关键在于树立文化自信之后,以自己独特的国情为本,不断吸纳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资源为我所用,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创新机制,鼓励并培育国民不断追求创新的文化精神。

最后,在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上承担文化责任。真正拥有文化主体意识与文化自信的民族才有自己的根本,才能在全球化进程中秉持文化主体意识,保持自身民族的独特性,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媒体人承担文化则仍可以体现在生活方式上,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对于中华传统的孝道与传统节日、中华礼仪进行创新性的阐释与创造性的转化。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是三代同堂,含饴弄孙,其乐融融,媒体人可以宣传家庭伦理美德,提倡居家养老、孝敬老人,阐释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礼仪规矩,完成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推动全民族认同中华文化传统,接上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媒体人承担文化责任,树立文化自信绝对不是文化保守主义,而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为中华民族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复兴提供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日)和辻哲郎著.陈力卫译.风土——人学的考察[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6.

[2]楼宇烈.中国的品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趙林.国学热的文化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2009(3).

[4]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上)[J].红旗文稿,2010(16).

[5]李德顺.超越两级对立的文化思路[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责任编辑:思涵]

猜你喜欢
文化自觉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现状调查与研究
文化强国视域下国家话语能力的建构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以文化自主自觉为内核推进泰拳市场产业化进程
在文化认同中让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思索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文化自觉视角下的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机理研究
沈阳城市文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