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磊
匿名社交软件井喷
匿名社交软件的鼻祖是2013年初开始在美国爆红的Whisper。Whisper创造了一个巧妙的机制,让用户可以匿名发布自己的秘密,与附近位置的人分享,同时也可以查看应用内最新和最热门的内容。上线不到1年半,Whisper就完成了2 100万美元的B轮融资,估值高达1亿美元。
2014年上半年,匿名社交软件在国内呈现井喷的态势,各种形态相似的匿名社交应用纷纷跑马圈地,它们都拥有一定的市场却又难以成为绝对的市场主流,整个匿名应用市场呈现出群雄割据的局面。整个匿名社交领域在看似繁荣的同时,却让用户在选择时越来越感到不知所措,再加上应用对内容把控上的监管和引导缺失,让众多匿名社交应用充满负能量。
充满负能量的社交软件
熟人间的匿名社交应用让人与人之间少了来自身份、关系与人情等方面的顾忌,不仅发布者更容易实现内心更深层次、更真实的情感表达,也能较大的满足观看者的猎奇心理。但当满足猎奇心态被无限扩大化后,不少参与者肆无忌惮的在匿名社交媒体上追求刺激、寻找优越感,从传闻到恶意诽谤、甚至是人身攻击。用户最开始冲着猎奇感使用匿名社交软件,而当用户猎奇期望越来越高时,或许一些非常规的手段能够一时间抓住流量,但从长远看来,充满负能量的匿名社交软件最终只会导致用户的流失。
社交网络分化的机会
一众匿名社交应用的出现,可以说是对现有社交类应用市场的细分,除前面提到满足用户猎奇心理的同时,更是少了很多顾忌,让用户个人情绪能够得到发泄。但匿名社交应用当前多少有些陷入寻求刺激的怪圈中—在没有了顾及之后,许多人性间的丑恶彰显无遗。
除了加强监控意外,匿名社交媒体运营团队更要加强引导,一个良好的社交环境才能保证应用或整个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和成长。当前各匿名社交媒体仍旧处于流量成长阶段,并没有一个得到平台和市场认可的生存盈利模式。匿名的形式让应用难以形成一个完善的会员链条体系,其流量转换方面也难以得到保障,且多个类似应用的出现,也证明其技术开发及运作门槛较低的现实。
作为内容平台,匿名社交应用本身完全可以向微博、微信等成熟社交应用学习,通过引入广告、游戏等功能实现盈利并提升用户粘性。不过在这之前,做好用户管理或许更为重要。当一个社交领域出现数十款同类型的应用时,一味追求做大用户规模并不实际,与其盲目地寻找客户,不如对市场进行再次细分,在大学生、白领、北漂等多个群体中做细分规模最大,并且完成用户管理和凝聚的动作。
写在最后:匿名并非绝对隐身
尽管匿名吐槽为大家带来“一吐为快”的机会,但是吐槽的度还是要把握好。据了解,匿名应用虽然不能通过应用平台上让他人看到发言者真实身份,但你的发言还是会被记录,公关机关如需取证,可以调查出消息源头。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的《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规定,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严重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