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湘香 石卉
作者简介:罗湘香,女,广东省深圳市宝能控股(中国)有限公司教育事业部管理培训生,硕士,主要从事媒介经营管理研究;石卉,女,湖南女子大学辅导员,硕士,主要从事新闻实务研究。
摘 要:互联网的传播特性激发了公众的参与意识和表达欲望,网络谣言因此层出不穷,给新时期的社会管理带来诸多挑战。社会管理是社会正常运行与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立足媒介传播规律及案例,阐释当前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与表现形式,并据此提出在社会管理视域下,网络谣言治理的过程性路径、源头性路径、基础性路径和自省性路径。
关键词:网络谣言;社会管理;治理路径
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0-0028-02
“内容为王”的互联网传播效应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表达欲望和想象力,以谣报复、以谣谋名、以谣谋利的现象在互联网上层出不穷。社会管理涉及不同领域和环节,其总体目标是化解社会矛盾,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础运行条件和社会环境[1]。社会管理视域下,网络谣言给社会管理带来诸多挑战,网络也为社会管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更多路径。
一、网络谣言给社会管理带来新挑战
网络给谣言插上了“翅膀”,谣言数量多,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治理难度大。更困难的是,伴随网络社会崛起,公众自治空间日益扩大,自治能力不断提高,对政府综合效能的监督也在加强,这些变化挑战着政府的治理能力。
(一)网络谣言常态化要求治理顶层设计升级
网络极大调动了公众参与公众事务的积极性,公众对相关公共信息的需求因而变得更加强烈。在已公开的信息不能及时满足需求的情况下,网络谣言内容便成为了一种补偿性满足,由此网络谣言成为网络生态圈的“常客”,然而依靠辟谣来治谣是指标不治本的方法。
“谣言逼倒真相”的现象印证了“谣言止于智者”不适用于网络时代,信息公开机制改革必须跟上信息传播方式的发展变化。政府是社会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占据全社会80%的信息资源[2],政府有能力也有义务完善信息公开机制,以减少网络谣言生存的土壤。目前,信息公开机制需要完善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公开的范围;第二,公开的方式;第三,公开的时效性。网络自媒体为政府信息公开提供了低成本平台,如何利用其积极回应舆论,是政府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网络谣言“泛敏感”要求治理理念更新
网络倡导自由与平等,公众的民主意识与权利意识空前觉醒,网上不乏挑战权威,质疑政府官员和公共政策,涉及民族宗教的谣言。如何应对这类网络“敏感型”谣言是政府网络谣言治理的难题。
1.政府急于否认“敏感”谣言造就“官谣”
政府对敏感议题的回避和挑战权威言论的低容忍,造成了网络谣言治理中“辟谣”反成“官谣”的现象。2014年初 “杭州限牌”在网络传谣声和官方辟谣声中尘埃落定,最终网络谣言成真。杭州交通局副局长对此的回应竟是“(之前否认)是因为限牌‘太过敏感”。类似案例还有2012年媒体人罗昌平微博实名举报时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国家能源局新闻办第一时间召开新闻发布会斥责其造谣诽谤,结果到2013年刘铁男因严重违纪被免职。由此看来,政府只有不惧怕网络舆论监督,那么“官谣”才可能停止。
2.政府“大家长式”治理牺牲公信力
政府享有谣言治理最直接的权力和手段。2009年“7·6乌鲁木齐打砸抢烧”事件后,为防止利用网络散布谣言,新疆全区断网半年;2012年“军车进京”谣言泛滥后,有关部门下令关闭微博评论功能三天;这些举措取得了即时效果。然而,如果网络谣言一旦触及政府敏感议题就报以严控或封锁措施,那么对政府权威和公信力的伤害同样巨大。在网络社会,全能政府只是神话。政府需要放弃过去“大家长”式的治理思维,从容应对谣言攻击,给出真相,并赋予多方力量治理权力,培育日常的社会全方位的谣言治理机制。
(三)网络谣言“披糖衣”要求治理主体公信力提高
网络时代,谣言往往身披五颜六色的“糖衣”。在“微博打拐”、“免费午餐”、“网络反腐”等一系列事件中,网络大部分时候是以“为弱势出力、为正义发声”的姿态出现。所以,公众对网络舆论具有天然亲近感。故此,很多网络谣言常常打着反腐揭黑或爱心公益的旗号刺激民众的情感神经,使之缺少理性思考,参与谣言传播。此外,借由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网络谣言内容更具蛊惑性。
猫猫猫:据说大地震前有三个明显征兆:1.进水异常;2.牲畜反应异常;3.专家出来辟谣;细心网友神纠错:第二条和第三条重复了。
注:网友对专家辟谣的调侃(来源:腾讯微博截图)
而网友对辟谣主体的调侃也表明公众对专家辟谣缺乏信任。2013年8月公安部集中打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期间,微博“大V”@薛蛮子因涉嫌聚众淫乱被捕,一时网络谣言四起。在央视播出其被捕录像及个人认罪视频后,网络上仍有不少人将其解读为政府打压微博大V。由此可见,政府以往的治理表现并未获得民众认可,官方媒体过去的新闻报道也未得到民众充分信任,其它辟谣主体的表现则更加微弱。面对超出个人经验范围的海量网络信息,公众获得信息越多,就越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因此,对治谣主体的信任度就成为影响谣言治理成败的重要因素。
二、网络谣言治理的四条路径
(一)基于调查与辟谣的过程性治理路径
过程性治理路径可以理解为事后治理路径,即在网络谣言产生之后,治理主體才介入使谣言影响降到最低的方式,通常适用于指向具体主体的谣言。如指向的是公共事务,那么该站出来的主体就是政府。从治理的具体方式来看,在谣言传播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做法,这也是通俗所谓辟谣策略。
图1 错误的过程性治理路径
通常,错误的治理行为基本上是三点循环。(如图1所示)由于习惯性将网络谣言当作假消息,所以这种治理思维实际上漏掉了一个重要环节——调查核实(如图2所示)。正因缺少调查核实才出现了前文所提到的“官谣”现象。
图2 正确的过程性治理路径
“瞒”在舆论能够轻易聚集的网络时代显然已经行不同。一旦发现谣言,治理主体需要第一时间调查谣言的内容是否属实或是否部分属实,并在调查全过程主动与公众保持信息沟通。用“信息沟通”而非“辟谣”,就是反对过早判定网络谣言为虚假,同时更强调双方的持续互动,随时跟踪公众反应,最大程度减少不满和不信任感。
(二)基于制度建设的源头性治理路径
源头性治理路径指从上层建筑层面入手,最大可能减少网络谣言滋生土壤的治理方式。只有在顶层设计合理的前提下,其他治理行动才能事半功倍。此种路径主要由政府主导制定并实施,但前期也需要加强同市场及公众的沟通协商。
其一,现实生活中的个人和组织都要对自身的言论和行为负责,否则将会受到社会谴责和法律制裁。这反映出主体与其言行及其责任的高度对应性。而这种对应关系在网络社会则被模糊、扭曲,或者说并未完全建立。我国社会治理一直存在泛道德主义倾向,这与存在几千年的“人治”观念影响不无关系[4]。虽说忽视法律与制度建设似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但在由技术引导发展的媒介社会,适应理性和规则才是最好的态度。既然网民将互联网视为普通民众公平发声的平台,那么用“人人平等”的法律原则来确定互联网规则,会让网民更容易自觉遵守。
其二,信息沟通机制包括政府信息下达和公众信息上达两方面。充分的信息透明和信息沟通才能有效避免塔西陀陷阱(当政府部门失去公信力,无论其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利文斯通曾说:在新媒介环境中,受众变得更主动、个人化、自主和多元,研究者的关注重点有必要由“受众”向“用户”转变。因此政府不应只把民众当作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主动拓宽信息发布和获取渠道,完善网络法规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三)基于公民网络媒介素养培育的基础性治理路径
所有的网络谣言治理最后都要落实到公众身上。谣言研究先驱奥尔波特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在其著作《谣言心理学》中强调公民的谣言意识是防范谣言的基础。网络谣言的基础性治理路径主要通过政府、公民及市场力量中的媒体共同配合完成。公民网络媒介素养不仅指公民使用网络媒介获取资讯的能力,更包括其批判性地理解网络媒介特性及其信息内容的能力。正确评析媒介产品,树立批判意识,保持清醒头脑,冷静思考后再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不戴“有色眼镜”认识网络信息,不做跟风的网络“哄客”或“网络暴民”,那么网络谣言将大大减低。作为公民的必备能力,网络媒介素养的培养主要有两个途径:其一,媒體通过对网络谣言案例报道分析发挥大众教育功能,进一步强化公共理性,最大程度减少谣言的生产和传播。其二,将其以课程形式列入国民教育体系。目前,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正规课程和评价体系,并组织学生参加相关考试。
(四)基于网络谣言背后社会问题解决的自省性治理路径
网络谣言的根源在于社会而不在于网络,所以网络谣言的治理不能只着眼于互联网,而要重视互联网之外的社会问题。前面提到的三种治理路径都是以控制谣言危害为基本出发点的,而自省式治理路径尝试从网络谣言的社会正功能出发,分析隐藏的社会问题,反省社会系统不合理之处并改进。
图3 自省式治理路径
该路径着力于具体网络谣言得到控制之后的三个方面:公众认知调查、总结评估、问责与纠错。前两项工作一般由舆情研究室等非政府组织完成。首先是公众认知调查,针对特定类型的网络谣言或重大网络谣言案例,调查其中公众的行为与心理,从而解答两个问题:公众在事件中关心的重点社会问题?公众认为政府在其中的作为有哪些不足?其次是解析与评估,解析在公众认知调查中所得出的社会问题的成因,评估具体是哪些社会管理主体负有失职之责。最后是问责与纠错,所有失职的社会管理主体,不论是政府部门还是非政府组织,都应做好善后总结评估工作,对谣言滋生的原因及应对表现进行系统调查,严格甄别过失与贡献,根据制度做好相关组织和个人的奖惩。
参考文献:
[1] 肖琼辉.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2] 旃群.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探讨[J].现代情报,2007(6).
[3] 人民网.杭州限牌政策发布前多次辟谣被疑损伤公信力回应称误读[EB/OL].http://fujian.people.com.cn/n/2014/0327/c181466-20868863.html.
[4] 林心语.泛道德主义对政治现代化的负面影响[J].宁德师专学报,2005(1).
[责任编辑:东方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