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石破天惊到收益率“破4”
2013年注定是金融行业不凡的一年,2013年6月6日,两家中型银行在银行间市场的违约消息迅速浮上水面,成为了银行间市场动荡的导火索。大型银行作为市场上最重要的资金提供方也开始捂紧钱包,不再放贷。同年6月20日时,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更是达到了30%,直到7月底,央行才重新启用逆回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耐人寻味的是,昔日作为“壕”的代表,银行缘何突然小金库全线告急?虽然这其中有内外多种原因,但在事后很多业内人士认为余额宝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太光彩。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名词叫“长尾理论”,意思就是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当商品储存流通展示的场地和渠道足够宽广,商品生产成本急剧下降以至于个人都可以进行生产,并且商品的销售成本急剧降低时,几乎任何以前看似需求极低的产品,只要有卖,都会有人买。这些需求和销量不高的产品所占据的共同市场份额,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相比,甚至更大。
因此,依靠着高回报和便捷性迅速吸引了一大批“屌丝”用户的余额宝,很快就成为了银行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但仅在一年之后,余额宝年化收益率一路下滑,濒临“破4”,收益发布时间也进行了调整。更让阿里巴巴(以下简称“阿里”)以及天弘基金感到着急的是—比起往日余额宝一个咳嗽就能引起市场的大震动,市场对于余额宝的争论也似乎随着它的7日年化收益率下挫而逐渐偃旗息鼓,昔日理财宠儿风光不在,甚至部分余额宝用户也琵琶别抱。
余额宝已不是首选
一款产品从推出时的火热逐渐走向不温不火的沉寂,本属必然,没有一款产品能够长时间保证自己的关注度,但是余额宝沉寂的原因却不仅仅是它已经度过了密集宣传期,而是在大行其道之后,市场上越来越多的同质化产品出现,分散了人们对于余额宝的关注度。
虽然说一个新产品的走红,其跟风产品必然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在短短一年间,余额宝所要面临的竞争对手数量还是多得有些可怕:零钱宝、广发钱袋子、汇添富现金、微信理财通、百度百赚利、平安盈、华夏活期通、南方现金宝……,无数同类产品的出现,挤兑着余额宝的生存空间。
和其他产品不同,理财产品几乎不存在“用户忠诚度”这个问题,用户哪里有肉往哪里跑。虽然目前余额宝依旧有5 700多亿元的规模,位列市场上各类“宝宝”之冠,但是收益率却已经不如许多“宝宝”。之所以还能保持优势,无非就是依仗了自己可以实时变现,并与支付宝挂钩的便捷性,让许多网购用户以及淘宝卖家更乐于将金钱投入到余额宝账户中。
但是相对于一年前余额宝一家独大笑傲江湖,现在不少家庭理财则更倾向于那些高收益“宝宝”,尤其是阿里的老对手腾讯推出的微信理财通。虽然现在仅有620多亿元的规模,但是腾讯近年来动作频频,收购京东、鼓励微商,大有将之前拍拍商城在与淘宝和天猫上竞争时吃的亏赚回来的意味,这让阿里如坐针毡。此消彼长之下,余额宝的未来成长空间就变得有限起来。
疯狂反扑的银行
在央行重新启用逆回购向银行注入流动性之后,得到了喘息之机的银行也开始向余额宝—这个被认为动摇了其根基的产品下手了。再加上早在2013年年中,马云就曾放言“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来改变银行”,彻底撕破了银行和阿里之间脆弱的友好面纱。银行将箭头瞄准市场份额最大,且最喜欢触银行逆鳞的余额宝,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和余额宝单打独斗闯江山不同,银行背后有央行这个好爸爸,这让银行能够放开手脚来办大事。
我们知道虽然余额宝的资金投向了货币市场,但是如此庞大的资金不可能不和银行产生千丝万缕的关系。虽然这种操作方式改变了银行固有资金来源方式,改变了银行内部之间的博弈模式,但是银行也能从货币市场获得更多的资金—但相对来说,其获得成本也就更高,与此同时低成本的储蓄资金也将越来越少。那么利润率降低的银行会怎么做呢?他们不约而同地在存款利率上限范围内提高了自己的存款利率,以吸引一批对于余额宝操作不习惯的用户将自己的资金继续投入到银行之中,应对存款流失的趋势。
另外,银行也开始向余额宝学习,推出一系列在线理财产品,开拓自己的货币市场基金产品,并放下傲慢,提供支持当日赎回的快捷产品。比如民生银行的电子银行卡,就可以享受最高超过5%货币基金年化收益率,同时跨行转入和转出没有任何费用,允许随时取现期望将余额宝的部分用户重新收归银行方面。如此虽然降低了银行的净利润,但却有效避免了用户的进一步流失,从长远看,对于银行而言未必不是福音。而对于余额宝来说,前有大量“宝宝”虎视眈眈自己打下来的天下,后有银行使劲拆台,虽然生存不成问题,但想要保持自己过去的风光也难于上青天。
虽然余额宝的处境并不好过,但至少马云昔日的豪言已经成真,余额宝的出现改变了整个中国金融市场。强迫银行在面对互联网金融等产品的渠道和资金分流上的冲击时,不得不采用金融互联网化的方法来进行渠道建设和改良产品服务。余额宝俨然已经成为了如今互联网金融规则的间接或直接制订者。从这点来说,无论余额宝未来将如何走向,它都已经获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