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方忠
天桥能否从北京过去的草根文化标志上升为中国未来的主流文化符号,天桥演艺指数恰恰是一个最佳的切入点
或许是承载了太多老北京的文化印记,有关天桥演艺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能引发社会各界近乎苛刻的审视目光。
与以往不同的是,天桥这次不再是剧场入驻、演艺中心建成等硬实力的展现,而是一个体现文化软实力的天桥演艺指数上线发布。
对这个融合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手段的产物,西城区有着较高的预望,希望藉此对西城区演出市场的综合发展水平和动态发展变化进行监测,以此掌握辖区演出市场综合水平和市场活跃度的走势变化、运行状况,为政府决策、企业经营、行业自律乃至公众消费等提供参考。
对于传统演艺业而言,天桥演艺指数绝对算得上是新生事物,而这个新生事物到底会在天桥乃至北京的演出市场激起多大的涟漪,又能否一炮走红?显然,演艺市场从认识到认知,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市场需要一张“睛雨表”
“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关键在于政府对社会力量的整合与引导。”投资运营天桥演艺指数的北京嘉乐世纪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奚大龙直言,北京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以天桥、天坛组成的首都演艺核心区是中国文化中心和先进文化之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天桥能否从北京过去的草根文化标志上升为中国未来的主流文化符号,在西城区政府引导整合社会力量建设天桥演艺指数,恰恰是一个最佳的切入点。
在奚大龙看来,国家级演艺剧团和作品的数量、演艺剧场的规模,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的场次等,都决定了演艺指数必然在北京产生,而首都演艺核心区集聚了全市30%的剧场资源,演出场次和观众人次占北京近半的规模,基于这一区域市场活跃度形成的指数代表的将不仅仅是北京,更是反映中国演出市场的风向标,如今这个具有惟一性的文化符号冠以天桥的名字,就相当于奠定了天桥演艺区在国内演出行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除了这个可能让天桥再次声名鹊起的理由外,其实,对于政府和有意投资文艺演出业的资本而言,不管有没有演艺指数,北京的文艺演出市场都需要重新的梳理和引导。
自“十一五”《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把北京建成全国的文艺演出业中心以来,北京文艺演出市场迅速成长,市场整体活跃度不断升温,文艺演出不仅在传播先进文化、开展艺术教育、提升全民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成为繁荣文化市场、促进艺术生产的重要经济力量,北京文艺演出市场初步形成了以演艺核心区为主,以保利剧院、人艺剧场等其他剧场为辅的发展格局。
市场的火热迅速点燃了各路资本的热情,天桥和天坛演艺区作为演艺核心区相继公布了数百亿元的投资计划。与此同时,大量由社会资本投资的特色小剧场群几乎在一两年内遍布了京城各个角落。
但问题是,北京演出市场缺乏的不仅仅是剧场,而是优秀的剧目和演艺人群,更缺乏对消费者需求信息的准确掌握,投资者们看到的是文艺演出消费存在的巨大市场供给缺口,却往往会忽略了快速建成的剧场能够最有效地贴近消费者的需求。
消费者对优秀演艺作品的选择空间也极其有限,由于大量的演出院团均从国有事业单位改制而来,以往更习惯于迎合政府的宣传需求,真正的市场创新从近几年才刚刚兴起,此前对于一些并不具备市场基础的传统剧目,不管有多少人喜欢,都会不吝场次的反复上演,而消费者真正喜欢的作品却因为投资可能面临的风险而少得可怜。
尽管也有大量的社会资本涌入到院团建设和剧目创作领域,但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视,文化市场陡然升温,整个文艺演出行业的上下游并没有快速地反应过来,信息的不对称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一个区域到底需要建多少剧场,需要建什么样的剧场,不同类型的剧场适合在哪些区域建设,哪些剧目最受市场欢迎,什么档期上映经济效益最好等,信息的统筹整合已成发展的必然。
奚大龙认为,天桥演艺指数的出现恰恰能弥补文艺演出行业市场活跃度评价动态性的不足,但并非是填补演艺领域和市场的空白。“以前相关的行业协会也收集了相应的数据,会发布年度发展报告,但这种总结式的报告并不能适时反映整个市场的动态发展,更缺乏对行业发展规律、趋势等方面的深度解析,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的消费活动,也难以指导投资者的决策行为。”
就像是一个实时反应市场的“晴雨表”,无论是站在政府、投资者、业内人士、消费者等任何角度评判,天桥演艺指数对演艺行业动态评价指标的形成,都会让捆绑在文艺演出产业链上的不同利益方获取有益价值。
天桥演艺区的一大卖点
市场需求确实存在,而指数的创设能否兼顾到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则是其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据了解,天桥演艺指数分为演出市场动态指数和演出市场宏观监测指数。演出市场动态指数反映的是纳入统计范围的各大演出场所每天的演出剧目、票房收入、观演人数等演艺要素的动态变化情况;演出市场宏观监测指数反映的是每季度、每半年、每年整个演艺市场的发展趋势,包括演出种类、演出剧目、观众喜好等方面的内容。
在这样的顶层设计下,指数权威性的体现则有赖于纳入统计范围的演出场所数量以及其在行业中的权重体现。奚大龙告诉记者,指数运行的初期,根据歌舞剧、话剧、戏剧、音乐剧等七大类别,将分别纳入以天桥演艺区为核心并扩大到西城区范围内的各20家样本剧场,包括人们熟知的天桥剧场、德云社、北京评剧院、北京音乐厅、北展剧场、民族文化宫等,待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将逐步将样本剧场扩大到50个,基本上可以覆盖北京大中小型的各类别演出场所。
这个看似无懈可击的顶层设计,若政府直接出面运作不成问题,但换作第三方机构操作,最大的挑战莫过于政府和剧场能否真心实意地参与其中?“这主要看是否能够建立一个有关各方互利共赢的机制。”奚大龙说。
尽管未直接投入指数平台建设的资金,但西城区政府的态度早已经表露无疑,自2013年西城区对外发布设立天桥演艺指数以来,在多个场合天桥演艺指数已经成为西城区对外推介天桥演艺区的一大卖点。
采访中,天桥演艺区建设指挥部负责人坦言,天桥演艺区将在政府官网上开设专门频道,动态指数和年度发展报告将由天桥演艺区定期发布,成为演艺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天桥演艺指数的建设已经是西城区政府创新演艺机构服务模式的重要体现。
“其实,20家样本剧场能够积极参与,不仅有政府背后站台的原因,剧场自身也有较高的积极性。”奚大龙告诉记者,各个演出场所都拥有演出场次、剧目票房等方面的详细数据,但仅限于对自己的评价,缺乏不同场所之间的横向比较,更缺乏对行业发展、行业趋势、消费者行为等规律性的研究,而指数运营机构在索取样本剧场数据时便已经明确,将为样本剧场提供相应的服务置换,这使得样本剧场更乐意分享数据。
在行政管理之下,演出剧场往往被动地向政府提供数据,而在天桥演艺指数设计的互利共赢机制之下,变成了主动提供数据换取个性化服务,由此也为天桥演艺指数的成功运行奠定了基础。
不会重蹈“商业指数”
实际上,为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设立指数并非天桥首创。
数年前,东城区为引领北京商业发展的风向,曾经投入数百万资金打造“王府井商业指数”,但运行数年之后,因长期缺乏服务的买单者,独力难支的指数无奈以失败而告终。
天桥演艺指数如何避免重蹈“王府井商业指数”的覆辙?不同的投资基因被认为是天桥演艺指数能够持续运营的最大理由。曾经与“王府井商业指数”有过接触的东城区某商场负责人向记者直言,“王府井商业指数”完全由政府投资,并没有过多地考虑未来能否盈利,导致对市场化的研究过于滞后,从开始便注定了失败的结局。而天桥演艺指数的设立是社会资本出于市场需求的自发投资行为,对未来肯定有明确的市场预期。
“社会资本投资同样有很大风险。”奚大龙告诉记者,现在谈指数的盈利还为时过早,但与王府井商业指数相比,两者最大的不同是,政府出资的公司只能做“王府井商业指数”一件事,而作为民营资本的嘉乐世纪公司,本身从事的就是文化产业的咨询服务,投资做天桥演艺指数已经使得公司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大大提升,相当于为公司盈利增加了一个新利器,带给公司的无形增值已经远远超出了投资本身。“即便做指数赔钱,公司也能从其他方面挣回来,政府投资就很难做到这一点。”奚大龙表示。
也有研究者将关注点聚焦于两者的投资规模,认为这是左右指数成败的重要因素。“做指数不是投资越多越好,指数从上线到成熟会有一个较长的培育期,这个期间需要合理地安排好投资时序,政府投资往往会一次性投入较多的资金,铺开摊子干很多事,最后有可能什么事也做不好,而民营资本往往会从小而精做起,逐步扩大投资,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风险。”一位看好天桥演艺指数的PE机构对记者分析称。
而对于PE机构做出的乐观判断,奚大龙则认为指数的成败与其反映的行业特殊性密切相关。在奚大龙看来,商业指数涵盖面太广,变化度太快,很难捕捉到详细的信息,即便准确捕捉到,分析的成本也会非常高,而且随着电子商务等新兴商业渠道的发展,即使能纳入大量的样本商场,也未必能够真实反映市场的客观发展,这也就意味着分析得出的数据未必市场真的需要,其权威性就会让人怀疑。
相比之下,演艺指数的类别比较容易区分,在一定的时期内变化的辐度也较小,且至今还没有可完全替代的新兴渠道,只要纳入的样本剧场有足够份量和相应权重,就有可能是市场需求的真实反映。”
但谈及PE机构的介入时机,奚大龙表示,文化演艺行业的繁荣,一方面取决于百姓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演艺作品的提供者,可当前演艺内容的提供者基本以国有院团为主,市场化的改革刚刚起步,主动迎合市场需求的内生驱动力还明显不足,天桥演艺指数有可能会缩短演艺行业市场化的进化过程,但有可能这个过程会比较漫长,若当前引入投资增加指数的功能开发,过于领先市场发展的速度,也有可能出现“王府井商业指数”的结果。
“指数反映滞后不符合实际,超前也会与需求脱节,引入投资也是一样,未来肯定会考虑,但现在还不是时候。”奚大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