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妃宝玺

2014-04-29 17:49朗韵
艺术品鉴 2014年2期
关键词:皇太后后妃皇后

朗韵

今人所言之后妃,盖指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及诸妃嫔等人。而后妃宝玺则为册纳时朝廷所颁发之宝印或为其所有之私印私玺。后妃作为帝王宫廷中之重要成员,具有严格的等级区别。而后妃宝玺则是其地位和权利之证明和象征,亦等级森严。尊母册后乃钦崇之制,明伦之典,历来王朝相沿不辍,而宝玺之制见乎史籍者, 可得中国后妃宝玺制度史一清晰轮廓。

有秦一代,皇后宝玺之制不详。明确记述皇后玺文形制则自汉代始。“《汉书》:皇后玺,文曰皇后之玺,金,螭虎钮。《旧仪》云:皇后婕妤乘辇,余皆以茵。四人舆以行。皇后玉玺,文与帝同。后汉灵帝册宋贵人为后,御章德殿,太尉袭使持节,奉玺绂,宗正读册毕,后拜称臣任位,太尉授玺绂,中常侍、长秋、太仆、高乡侯览,长跪受玺绂,奏于殿前。女使授婕妤,长跪受,以授昭仪,受长跪,以带后,后秩比国王,即位威仪。赤绂,玉玺也。又蔡邕《独断》云:皇后,赤绶,玉玺。贵人,金印。”(清朱象贤《印典》卷一)可知汉代皇后之玺或金或玉,大小在方寸之间,钮为螭虎。1968年咸阳狼家沟出土之汉代白玉“皇后之玺”与此记载正相符合,可为辅证。

至晋时,又规定(有女官印制:“贵人、夫人、贵嫔,是为三夫人,皆金章紫绶。文曰:‘贵人、夫人、贵嫔之章。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克华,是为九嫔,银印青绶。”(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一十五)唐代规定:“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皇太子及妃玺皆金为之,藏而不用。太皇太后、皇太后封令书以宫官印,皇后以内侍省印。”(同上)

宋代后妃宝印制度更为完备,“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诏:天圣(1023-1032年)中,章献明肃皇后用玉宝,方四寸九分,厚一寸二分,龙钮。今太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宜依章献明肃皇后故事。二年又诏:太皇太后玉宝,以‘太皇太后之宝为文,皇太后金宝,以‘皇太后宝为文;皇太妃金宝,以‘皇太妃宝为文。中兴之后,后宝用金,方二寸四分,高下随宜,鼻钮以龟”(《宋史》卷一百五十四)。又“绍熙(1190-1194年)初,上‘寿圣皇太后、寿成皇后尊号,金宝皆六字,文曰‘寿圣皇太后宝、‘寿成皇后之宝,广四寸九分,厚一寸二分,填以金,盘龙钮。”(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一十五)以后加上徽号宝印亦如之,这是宋代尊号徽号宝的情况。至于皇后宝玺,则有如下记载:“《宋纪》:景祐元年元年(1034年),立后曹氏,命礼院详定仪注……宝用金,方一寸五分,高一寸,文曰‘皇后之宝,盘螭钮。”又“《文献通考》:绍兴十三年(1143年)四月,行皇后册礼。宝用玉,方一寸有半,盘螭钮。文曰‘皇后之宝,隆兴(1163-1164年)以后,悉合是制。”(清朱象贤《印典》卷二)又“《宋史》:庆历八年(1048年)制,美人张氏为贵妃……金印,方寸。文曰‘贵妃之印龟钮紫绶。”(同上)至此,太皇太后至妃嫔之印制俱备,这是明代后妃印制的基础。

明代后妃宝印现存实物不多。根据文献记载,明代后妃宝印可分为册纳宝印,尊号徽号宝和闲章三种类型。

明代册立后妃仪注,大抵参唐、宋之制而用之。洪武初年,定册立皇后规制。正统七年(1442年),英宗大婚,乃定天子纳后仪注。而授受册宝则为册纳礼中重要的一节。终明一代,皇后册宝规制如下:“册用金二片,每片依周尺长一尺二寸,阔五寸,厚二分五厘。镌刻真书,每片侧边上下有窍,川红绦联贯开合,如今书帙之状。背各用红锦嵌护,藉以红锦小褥,册盝以木为之,饰以浑金沥粉蟠龙,用红纻丝衬裹。内以红罗销金小袱裹册,外以红罗销金夹袱裹之,五色绦萦于匣外,宝用金,龟钮朱绶,文用篆书曰:‘皇后之宝。依周尺方五寸九分,厚一寸七分。宝池用金,阔取容宝。宝匣二副,每副三重。外匣用木,饰与册盝同。中匣用金,钑造蟠龙,内小匣仍用木,与外匣同。小匣内置一宝座,四角雕蟠龙,饰以浑金座。上用小锦褥。褥上置一宝池。用销金红罗小夹袱裹宝。其匣外各用红罗销金大夹袱覆之。”(《明会典》卷六十)

明代内廷嫔御,尊称至皇贵妃而极。“皇贵妃始于宣庙朝是固然矣。然亦有异者。如高皇帝洪武十七年(1384年)甲子,册李氏为皇淑妃,又进封郭氏为皇宁妃,而贵妃反不得皇字,此其异也。至文皇帝嫔御,自贵妃而下,凡二十余人,无一得皇字者。至宣宗孝恭后后,而皇字始得专属贵妃矣。”(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在明朝众多的后妃中,有幸得“皇贵妃”称号的不过寥寥八九人。在“二祖及仁宗朝,尚未有‘皇字,故有册而无宝”(同上)。至宣德元年(1426年),“帝以贵妃孙氏有容德,特请于皇太后,制金宝赐之。未几即诞皇嗣,自是贵妃授宝,遂为故事。”(《明史》卷六十八)从而改变了前朝“皇贵妃而下,有册无宝而有印”的惯例。至于皇贵妃宝的大小规制,史无记载,但《明会典》将其归入皇妃冠服类,则可推知其形制当与皇妃印相同,只不过宝文为“皇贵妃之宝”而已。

明代其他妃子,则有印无宝。根据《明会典》的记载,皇妃册用镀金银册两片,广长与皇后册同。印用金,龟钮。依周尺方五寸二分,厚一寸五分,文曰:“皇妃之印”。宝匣册盝同皇后册宝。但皇后盝匣雕蟠龙,而皇妃则雕蟠凤。明代嫔以下则只有银册而无印。明代册纳后妃授之宝印的情况大抵如此。

明制:“天子登极,奉母后或母妃为皇太后,则上尊号。其后或以庆典推崇皇太后,则加二字或四字为徽号。”(《明史》卷五十三)上徽号致词,上尊号则只进宝册。可知上尊号的主要仪式亦为进献册宝。明代上皇太后尊号,自明宣宗登极尊皇太后始,并形成定制。先期遣官祭告天地宗社。是日,在奉天门设册宝彩舆香亭,在皇太后宫中设册宝案及皇帝、亲王拜位。皇帝先冕服至奉天门,阅视册宝后装入册宝舆亭,皇帝随之至太后宫,先行四拜礼,后进册,再进宝。奉宝官以宝跪进,皇帝受宝献讫,执事官跪受,置宝于案右。皇帝率群臣叩拜毕,皇帝奉皇太后至奉先殿行谒谢礼,次日命妇进表祝贺。正统(1436-1449年)初年,上太皇太后尊号,其礼仪相同。在上尊号前,命有司制作相应册宝以备用,其制不详。今故宫藏有檀香木宝一,宝文“章圣皇太后宝”,为嘉靖生母蒋氏之尊号。“世宗入承大统,即位三日,遣使诣安陆奉迎,而令廷臣议推尊礼。咸谓宜考孝宗,而称兴王为皇叔父,妃为皇叔母。议三上,未决。会妃将至,礼臣上入宫仪,由崇文门入东安门,皇帝迎于东华门,不许。再议由正阳门入大明、承天、端门,从王门入宫,又不许。王门,诸王所出入门也。赦曰:‘圣母至,御太后车服,从御道入……。时妃至通州,闻考孝宗,恚日:‘安得以吾子为他人子。留不进。帝涕泣愿避位,群臣以慈寿太后命,改称‘兴献后,乃入……(嘉靖)元年(1522年)改称‘兴国太后,三年(1524年)乃上尊号曰‘本生章圣皇太后。是年秋。用张璁等言,尊为‘圣母章圣皇太后。”(《明史》卷一百一十五)这便是著名的嘉靖初年的大礼议事件。而“章圣皇太后宝”即是大礼议事件的直接产物。当然,此宝并非嘉靖上尊号时的原制之物,因为当时除尊号宝外,极有可能再刻治多方含有尊号的玺印,以充闲章钤用,但无论如何,作为章圣皇太后的遗物留存至今,堪称弥足珍贵。

明代至英宗年间才有上皇太后徽号事。“英宗复辟,岷王徽煣请上皇太后尊号。礼部以非本朝故事,乃止。已而尚宝司少卿钱溥谓陈汝言曰:复辟之初,非奉太后诏,谁敢提兵入禁?今论功行赏无虚日,而母后徽号未加,宁非阙典?汝言以闻,帝大悦,乃问李贤,曰:‘此莫大之孝也!遂上尊号日:‘圣烈慈寿皇太后。明代宫闱徽号曰此始。”(《明会要》卷十三)上徽号时是否制作册宝,史籍未见明确记载,但从前述“上徽号致语,上尊号则止进册宝”看,很可能不进册宝。此事尚需探究其详。这是明代尊号徽号宝之情况。

明代后妃闲章不是太多。有时是由皇帝钦赐。如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戊戌,明太祖朱元璋命“制玉图记二,俱以蟠龙为钮,其一方一寸五分,文曰:‘广运之记;其一方一寸二分,以赐中宫,文曰:‘厚载之记”。(《明太祖实录》卷六十)如此“厚载之记”成为明代皇后专用玺文,代有摹制。遗物至今犹有存者。有时由有司摹篆刻治,玺文无具体规定,多含封号或尊号。现存“皇贵妃图书”即属此种情形。

至于后妃宝印之制作,则由中书官及相应匠作共同完成。“旧例,凡遇徽号册封大典,阁臣率领中书官,篆写金宝金册于南薰殿。”(《甲申朝事小纪》二编卷九)所谓中书官,即指中书科之中书舍人。据载:“武英殿舍人,职掌奉旨篆写册宝、图书、册页。内阁……制敕房舍人,掌书办制敕、诏书、诰命、册表、宝文、玉牒、讲章、碑额、题奏、揭帖一应机密文书,各王府赦符底簿。”(《明史》卷七十四)。宝文篆写完成后,工部匠作或内官御用监督工刻治,以备典礼之用。一般情况下,后妃宝印制作按程序进行。但也有特殊的时候。“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乾清、坤宁两宫皆灾,皇后宝玺焚于其中。及四十三年(1615年),分封福王,之国。例有皇后及本生皇妃诫谕一道,须用宝玺钤识,垂之久远。神庙轸念财用匮乏,命御用监以梨木雕刻皇后宝玺施用之。中书谢稷摹篆上木,终皇后身不补铸造。”(《甲申朝事小纪》初编卷十)这是不得已采取的应急措施,不为后世法典。姑备于此,以明一代史事。

猜你喜欢
皇太后后妃皇后
宫闱时尚
从《太常因革礼·庙议》后妃袝庙问题看北宋的礼制运行
光华呈爱日 仁寿遍和风 从寿康宫佛堂内部陈设看崇庆皇太后多元的宗教信仰
宋代后妃形象初探
遇皇后
为什么皇后镇被称为“冒险之都”?
清宫藏乾隆皇帝为崇庆皇太后所作御笔书画题材、样式小考
被放逐的皇后
穿长裙的“皇太后”
请“皇太后”走下神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