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慧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迫切要求我们的教育进行改革。网络远程教育以信息交流快、内容丰富、交互性强等特点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基于B/S结构的网络教学系统,以WEB服务器提供教学资源平台,向学生提供学习服务。本系统采用此模式,基于JSP技术,以SQL Server数据库作为后台数据库,实现对文件的上传下载,学生和教师信息的管理。该文从系统开发的角度,介绍了网络辅助教学系统的设计和实现的过程。
关键词:JSP技术;辅助教学系统;教学方式;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0-2280-03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information age, we should carry out the reform in education at once. The biggest characteristic of network distance education is the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quickly, rich in content, high interactivity, and it has become a new mode of education. The online teaching system is based on B/S structure, and web server to provide teaching resources platform and servers of learning. This system adopts the model of technology based on JSP technology, using SQL server as the backstage database to achieve the files upload and download and the management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formation. In this paper, we introduces the design of network auxiliary teaching system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from the aspect of system development.
Key words: JSP technology; auxiliary teaching system; teaching methods; online education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需要学校培养出有创新能力、操作能力、理解能力、同他人合作能力等综合实力的高素质的人才,而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网络教学这一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将文本、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载体来传播教育信息。利用这个平台教师不再需要站在讲台上直面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多媒体和网络的结合,将素质教育揭开新的篇章,使教育更贴近人们的生活。二者以更具美感色彩、更灵活的教学方式,使得一般人,尤其是青少年,更易于激起主动学习知识的兴趣,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选择性地进行学习,充分体现了学习的主动性,既可以反复学习某些课,也可以跳跃性地跳过某些章节,真正作到了“因材施教”。通过网络教学系统将素质教育和网络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使老师和同学双方都得到益处。系统可以给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自己的讲义及相关学习资源放在网上供学生复习,这样,学生可以随时上网浏览,避免了上课忙着记笔记对听课的影响,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交作业,省去了收发作业的麻烦,师生还可以随时通过电子邮件交流或者在网络上讨论。老师可以把一些试题上传,供学生考核自己的学习水平。
1 系统分析
系统结构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决定影响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维护成本。从系统的发展来看,它的体系结构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集中式计算模式, Client/ Server计算模式, Brower/ Server计算模式。B/S体系结构,即Brower/ 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它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对C/S体系结构的一种变化或者改进的结构,在B/S体系结构下,客户界面完全通过WWW浏览器实现,并节约了开放成本,是一种全新的软件体系结构。本系统采用了B/S技术和JSP技术。使用JavaBean来控制连接数据库语句;使用jspSmartUpload组件实现上传下载功能。
本系统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应具备教师上传课件,学生浏览并下载课件的功能,应为学生提供网络存储空间,学生只要上网,就可以下载到自己想用的东西。应具备留言板的功能,学生有什么问题,可以通过留言版与教师或管理员进行沟通。系统由学生模块、管理员模块、教师模块和留言版模块等四大模块组成。
2 系统设计
2.1 网络辅助教学系统系统流程图
系统流程如图1所示。
2.2 系统模块功能设计
2.2.1 学生模块功能描述
本模块主要功能:查询教师信息,文件上传,个人存储列表,修改密码,浏览教程。
查询教师信息:点击查询教师信息,学生会看到所有教师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E-mail,职称,教师的个人简介等,学生可以通过该页面找到对自己有帮助的教师信息,通过电子邮件与教师联系。
浏览教程:在该页中学生可以按照所学的专业查找到一些教师上传的多媒体课件,进行下载,自行学习。
修改密码:学生可以在本页中修改自己的密码,以保证帐号安全。
文件上传:该页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网络存储空间,学生可以把自己有用的文件压缩上传到该系统中,目的是为了节约存储空间。
存储列表:学生上传文件后等待管理员的认证,管理员对该文件进行认证以后,学生可以在此页中通过列表的形式看到自己上传的文件,同时可以下载和删除这些文件。
2.2.2 教师模块功能描述
本模块主要功能:教师修改个人信息,修改密码,上传多媒体课件,课件查询。
修改个人信息:教师在该页中可以修改自己的一些可变个人信息,如年龄,电子邮件,自我介绍等,以便学生可以获得教师的最新信息。
修改密码:教师在本页修改个人登录密码。
上传多媒体课件:教师在该页将自己教学内容作成的多媒体课件压缩后上传,提供给学生下载。
课件查询:教师模块中该功能与学生模块中的下载课件功能一样,教师可以下载其他教师上传的课件。
2.2.3 管理员模块功能描述
本模块主要功能:添加新用户,查询用户信息,修改用户信息,修改个人密码,上传认证。
添加新用户:管理员在该页中添加新用户信息,用户分为学生用户和教师用户。
查询用户信息:对管理员需要查找的用户进行查询和删除。
修改用户信息:管理员找到要查询的用户后可对其信息进行修改。
上传认证:学生上传文件后不能马上看到,等管理员在该页进行认证后,学生用户才能下载。
2.2.4 留言版模块功能描述
本模块主要功能:提供了一个教师与学生沟通的空间,学生与教师在该模块中以留言的形式进行沟通。管理员可以对留言进行管理,同时发布一些公告信息。
2.3 数据库设计
本系统的数据库功能主要实现学生和教师信息、学生上传文件存储、课件存储。系统使用SQL Server2000数据库开发,运用ODBC和SQI等接口与技术。数据库主要由infor(用户信息表)、course(课件管理表)、leave(学生存储表)、Zy(专业表)、lyb(留言信息表)、Kc(课程表)、Zc(职称表)数据表组成。
3 网络辅助教学系统主要技术实现方法
本系统中的主要问题是资料上传和下载模块的设计,使用的是jspSmartUpload组件方式进行上传和下载功能。
上传部分:分为两部分:第一步,用户首先选择要上传的文件和路径,这个过程用户已经将这个文件资料上传到服务器,第二步:输入资料的名称和简介,同时也会自动生成文件的编号、大小、上传日期。这个过程就将这个文件的名称、简介等添加到了后台数据库中的表单当中,为了节约服务器空间,文件以RAR、ZIP等压缩格式上传,如果是学生用户上传的文件,必须经过管理员的认证以后才能下载,用户也可以删除已经没有学习价值的资料,将它从服务器和数据库表单中全部删除。
下载部分:用户可以下载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但是学生必须要经过管理员的上传认证后,才能使用这个下载的权利。学生首先可以从下载这个页面中看到所有资料的名称、上传日期、资料简介等基本信息。当学生选择了一个下载文件以后,就从服务器得到所需资料。
4 结束语
如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服务手段。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在各行各业已经很广泛,尤其是在高校。校园网的建设已逐步完善,大多数学生也已经具备了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和学习的能力。基于网络的辅助教学系统是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是融入了一个集课程学习、课程解惑为一体的多功能系统。希望本系统能充分利用现有的计算机和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更多的知识,为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强.精通JSP编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 李小哲.SQL SERVER 2000管理及应用系统开发[M].北京: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5.
[3] 翁卫兵.JSP网络编程技术[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2.
[4] 姜晓铭,等.JSP程序设计精彩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5] 张志刚.关于网络课程教学平台设计的研究[M].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8):207,206.
[6] 谢幼如.网络教学设计与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8] 封红旗.数字化网络教学资源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