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世强
[摘 要] 调查盐津家蚕常见病害(真菌病、细菌病、病毒病)发生的种类、简述病害的识别方法及发病规律,分析其发病的原因,为我县桑蚕饲养和蚕病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蚕病 发生原因 防治
[中图分类号] S8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1-0052-02
盐津县蚕桑产业历史悠久,发展历尽千辛,几起几落,走过上百年历史,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规模历史空前,轰轰烈烈,在产业发展建设中曾取得了一定经验,但更多的是失败的惨痛教训,一方面是体制不顺,管理滞后;另一方面是产业本身基础极其脆弱,无标准蚕房,消毒设施不完善,蚕农稍有不慎,便会致使蚕发病,这样,严重打消了养蚕的积极性。为提高蚕农养蚕收入,使盐津蚕桑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现针对蚕病害的产生原因提出解决办法。
一、蚕病发生情况调查
在养蚕过程中,特别是在老蚕区,蚕病发生的种类很多,主要是发病率高、危害重的三大传染性蚕病(病毒病、真菌病、细菌病)居高不下。因各种蚕病每年损失蚕茧近70吨。
调查中发现,目前蚕病的发生突出表现出以下发病特点:发病早、发病广、防治难、损失重。各种蚕病中,以病毒病、真菌病(主要是白僵病)危害最重。其中真菌病晚秋发生较重,而且小蚕发病率高。
二、蚕发病原因
1.根本原因
蚕发病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是病原微生物的侵染、蚕本身体质和环境条件三方面作用的结果。当蚕食下一定数量的病原物,其毒力超过自身抵抗力时就会生病,蚕食下少量病原物,但蚕体质虚弱,不健康也会生病。虽然蚕体质强健,但饲养条件恶劣,有利病原滋生漫延,而不利蚕生长也同样会使蚕发病。总之蚕生病有病原微生物的存在是主要因素。因此,在养蚕前、养蚕中、养蚕后,力求消灭各种病原,是蚕不生病的关键措施。
2.外部因素
2.1消毒方法不当,消毒不彻底。
2.2养蚕基础设施不健全,无专用蚕室,大多是人蚕共用。
2.3蚕期消毒不彻底。
2.4消毒药和蚕药品质差和用法不妥当。
2.5饲养管理粗放。
2.6基础设施不健全。
2.7技术服务跟不上全县仅2蚕桑专业技术人员,且都是兼职,茧丝绸公司只顾收购蚕茧,生产和经营脱节,蚕区无蚕桑辅导员,新蚕农缺乏养蚕和防病科学知识。
三、蚕病常见的种类及发病规律
1.常见种类
蚕病共有七大类,20余种。在养蚕生产中,常见的易造成大面积危害的,具有传染性的蚕病有5种,尤以血液型脓病,病毒性软化病、中肠型脓病三种病毒病发生严重。真菌病中的白僵病和细菌病中的败血病次之。此外非传染生蚕病中的蝇蛆病在夏秋二季也发生较重。
2.病毒病中常见的三种蚕病
血液型脓病:俗称高节蚕、脓蚕,该病原为桑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杆状病毒科,经口部或创伤侵入蚕体,从感染到发病约3~5日。病蚕其环节肿胀,体躯乳白发亮、狂躁爬行至箔边并流脓死亡,死后4~6节尸体流脓皱缩。血液型脓病在我县各季蚕中均有发生,从该病在我县流行规律来看,春蚕发病轻,秋蚕发病重,晚秋发病较重;在各龄蚕期中三龄发病轻,四龄发病重,五龄发病最重。
中肠型脓病:俗称空头蚕,病原为桑蚕质型多角体病毒,呼肠孤病毒科,夏秋蚕期发生较多,经口侵入中肠,从感染到发病约6~10日。其病征为中肠肿胀,病征为白色横纹,大小不齐,俯伏蚕座,病程长,死后尸体黑腐臭列。
病毒性软化病:俗称亮蚕,病原为桑蚕病毒性软化病病毒,细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夏秋期常与质型多角体病混发,经口侵染中肠。病蚕初期食欲减退,发育不良,眠起不齐,从感染到发病约5~8日,高温条件下发病较快。病征为头胸昂举,挺胸呆立,全身发亮,空头严重者,尸体不烂,干瘪。
在识别中肠型脓病与病毒性软化病时应注意:二者病征相似易混淆,最大区别在于:病毒性软化病的病蚕全身透明,中肠不肿,下痢,昂胸不动。
3.真菌病
传染来源:大多数僵菌不仅能寄生家蚕及其它昆虫,而且能在有机残体上营腐生生活。真菌孢子多在寄生尸体或有机体外部形成,数量多,质量轻,可随风漂到各处,一遇到适合的环境即可发芽增殖,且对不良环境有一定抵抗力。所以发过僵病的蚕沙、病蚕尸体等处理不当,病菌可形成大量孢子,到处飞散,成为新的传染源。
传染途径:蚕真菌病是由真菌经皮肤侵入蚕体而引起发病的,传染途径为接触传染。真菌的病原分生孢子通过空气、蚕具、簇草等介体带进蚕座并附着于蚕的体壁,在适宜的温、湿度环境下发芽,增殖到致病数量后,蚕开始表现病症。
在我县尤以白僵菌发病较重,其潜伏期长,蚕感染后,照常食桑不显病态,重病时食桑不活泼,身躯无力,头胸俯伏萎靡,死前躲在桑叶下,体色灰白没有光泽,有的皮肤显现小圆点,有的气门呈现油渍状,头胸伸长吐黄水,或拉稀粪后死亡,刚死柔软有弹性,尸体变成桃红色再硬化,一两天后长出白色粉末状孢子。
4.细菌病中的黑胸和青头败血病
病原为芽孢杆菌属、沙雷铁氏菌属、气单孢杆菌属等多种细菌。幼虫、蛹和成虫均可发生。病菌通过体壁伤口侵入蚕体。血液变性混浊而死。幼虫发病初期呆滞,胸胀腹缩,排软粪或念珠状粪,最后痉挛侧倒而死;病蛹死后腐烂变黑,流臭液。黑胸病,胸部膨大,黑绿色,吐水少,边球粪,血液黑褐色有臭气。青头蚕,血液浑浊,胸背淡绿有水泡,吐水,稀软粪,尸体腐烂有很大臭味。
5.蝇蛆病
病原为多化性蚕蛆蝇,双翅目寄生蝇科追寄蝇属。我县一年发生6~8代。蝇卵通常产于大蚕环节多皱处,雌蝇可产卵200~300粒,一蚕体上约产2~3粒,孵化后蝇蛆钻入蚕体寄生,受寄生部位出现黑斑。初病蚕仍食桑,5~8天蛆长大,眠前寄生,眠中死,死蚕乌黑。蚕的幼虫在蝇蛆成熟时死亡;茧受害后成蛆孔茧,不能缫丝。
四、蚕病的综合防治
1.消灭病原,减少传染
坚持“三消”制度即蚕前全面彻底消,蚕期重点经营消,蚕后抓紧立即消。各龄坚持蚕体蚕座消毒,防止蚕病发生。
2.良桑饱食,创造适宜蚕生长发育的温度、湿度等饱育条件
俗话说湿生僵病、闷生脓病,饿出软化病。因此养蚕过程中禁喂热桑叶,鲜桑饱食,尽力创造适宜蚕生长发育的条件。如高温闷热,应尽量开门窗,给蚕吹风扇(禁强风直吹蚕座,应对过道吹风);高湿多湿,多撒吸湿材料如石灰,草木灰;高温干燥,用0.3%漂白粉澄清液喷在桑叶、蚕体上,补湿降温。
3.妥善处理蚕沙、病死蚕、簇具等严防病原传染
除蚕沙时,不在蚕房内抖动堆放蚕沙,蚕沙应腐熟后使用。病死蚕丢入石灰中后深埋,簇具用后消毒,堆放地远离蚕房。
4.药物防治
4.1病毒病和细菌病的防治俗话说:万病一把灰,蚕病应重防而不重治,多撒石灰有利于减少病毒病等多种蚕病危害,当病蚕发生时,看天气情况,可连续添食500单位克蚕菌或防微剂或蚕安三次。每8小时一次。以后每天一次,至不发病为止。一斤药液喷洒10斤桑叶。
4.2真菌病的防治用柏香、硫磺熏烟。(硫磺3~4克熏30分钟开门窗。眠蚕不能熏烟。
4.3蝇蛆病的防治喷体法:用灭蝇片1片加水0.3公斤喷体,湿润为度,4龄一次,5龄2、4、6天各一次。添食法:一片灭蝇片加水0.5公斤喷在5公斤桑叶上,添食时间同上(用药后4~6小时不撒石灰等碱性物质)。
五、整改措施
1.改善消毒的方法,进一步提高消毒的效果。
1.1在养殖的大环境中做好消毒的工作,消除养蚕环境中的病原体,这是控制发病率的重要方法。
1.2养殖过程中养殖的环境要保证专室专用,养蚕室、贮物室等养殖环境应该做到专用,避免进行混用。还有要注意养殖用房和生活用房要分开来,可以提高消毒的效果。
1.3注重养殖环境的全面清理。根据调查发现全面消毒在养殖户的养殖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有的养殖户注重使用药物进行消毒,其打扫和清洗做的非常的不好。有的养殖户注重地面的消毒,其墙壁和屋顶的消毒常常被忽视。有的养殖户注重养殖的蚕具消毒,其蚕室消毒做的非常的不好。有的养殖户注重小蚕室的消毒,但其大蚕室的消毒非常不好。还有的在对环境进行消毒时非常注重自家院落的消毒,却对周围环境的消毒不重视。所以这些应引起注意。
2.选用优质高效蚕用消毒药品
养殖过程中进行消毒时没有达到很到的效果是因为:第一使用药物的剂量没有达到标准。第二进行消毒的药物使用的方法不正确。第三养殖过程的蚕室蚕具进行合理的消毒后没有进行合理的管理出现交叉和二次污染的现象。
3.政策措施
3.1宣传、规范蚕病防治技术一是统一印发宣传材料,技术人员必须到村到户宣传指导,现场规范和矫正各种不当技术。二是技术人员包村包组。三是做好蚕期的“五个三”工程。四是全面实施养蚕前全面消,蚕期中经常消,蚕眠中四周、空气中消,蚕体蚕座定期消,发现蚕病及时消,上蔟采茧回山消的“六个消”综合消毒措施。
3.2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力量,加强养殖过程中各个方面的服务工作。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在蚕期生产季节实施科学的奖罚制度。注重蚕养殖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建立科学的防治预案。适时的进行汇报,提高各级领导对这一产业的重视和支持,进而加大资金的投入。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如广播、讲座、集市等。
六、结论
养蚕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是蚕病。蚕产业要稳定、高效的发展,首先要做好蚕养殖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工作。蚕病的防治工作要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法。重视养蚕前、蚕期中和回山的消毒工作,在整个养蚕过程中做好消毒防病工作。
参考文献
[1]云南农业,2011,(10)
[2]贡成良,石丹平,薛仁宇,曹广力. 网络版蚕病诊断与防治专家系统设计[J]. 蚕业科学,2009,01:182-187.
[3]宋慧芝,鲁兴萌,沈海. 家蚕病害诊断专家系统的设计[J]. 蚕业科学,2004,02:164-170.
[4]钱忠兵. 家蚕病害监测与防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A]. 中国蚕学会.全国家蚕病害控制技术与安全养蚕模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蚕学会,2010:4.
[5]周洪英,孙波,吴洪丽,吴恢,胡兴明. 家蚕病原微生物检测诊断研究进展[J]. 北方蚕业,2011,04: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