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参加朋友组织的一个心灵成长工作坊。坊间,有个环节是要每个人说出对爱的理解。也许经过了两天的心灵激荡,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表达欲,只记得前面的每个人都说得极动情。但轮到最后一个人——一位中年男性摄影师,他简单的一句话让大家都沉默了:“我觉得爱是给对方他需要的,不多也不少。”说完,他身边的妻子会意地点着头,微笑地看着他。
关于保持良好的夫妻关系,无数专家、书籍,会给你指点不同的秘籍。而这位先生的这番表达,简单却耐人寻味——“给对方需要的,不多也不少……”
相似的命题,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并有着相同的逻辑。
其实,孩子需要的也并不多!他可能并不需要你带他去上婴儿游泳课,只需要在浴盆里洗澡时,你跟他尽情地玩玩水;他可能也不在乎你花钱花时间带他去上的早教课,他其实根本弄不懂大人们为何如此热情?
若干年后,给小家伙生命留下真正痕迹的,也许只是一串你举手之劳下的日常细微事情:
哪怕是一张纸、一把椅子、两只手、一个小球……再平常不过的物品,都能演变成好玩的游戏。(在游戏中,他学会了各种精细动作,学会与人配合、遵守规则,更学会一种从无到有去创造生活乐趣的本事。)
每天晚上入睡前,有爸爸和妈妈给他读故事。(在这样的陪伴中,获得安全与满足感,并由此对阅读有着挡不住的兴趣、渴望。)
打翻了牛奶,你没有责备,而是教他如何第一时间处理现场。(让未来的他学会这样一种态度:不去抱怨,而是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或许,在这个过度消费的年代里,比起聆听直觉与本能,理性地做出属于自己的判断而言,追随育儿的潮流与风尚更容易让人拥有一份满足感与实现感?但有时,我们要问一问自己:那些潮流是孩子真的需要,还是成人需要?
其实,在认知世界方面,在生命的早期,孩子便是天生的专家。他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以任何一种方式,学习任何一种东西。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他们都在“学习”,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充分与他们的兴趣、天赋合作,利用好日常生活的各种资源,思考如何成为教育的陪伴者。
在探寻早教真谛的旅途中,有时,我们大可不必舍近而求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