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欲视域下的“包法利夫人”

2014-04-29 11:43:28杜文静焦玲玲
理论观察 2014年2期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爱玛福楼拜

杜文静 焦玲玲

[摘 要]本文将解析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中主人公爱玛身上所体现的原欲理念。本文将首先探究原欲的来源及发展。其次,通过原欲理念在爱玛身上的体现,分析其合理和不合理性,以此来了解爱玛的命运悲剧。最后,结合作品归结出爱玛命运悲剧的深层原因。本文旨在通过对爱玛由原欲失衡导致的命运悲剧的分析,挖掘出别样角度下的包法利夫人。

[关键词]福楼拜;爱玛;原欲;命运悲剧

[中图分类号]I106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2 — 0108 — 02

[收稿日期]2014 — 01 — 18

[基金项目]牡丹江师范学院省级重点创新预研项目“20世纪外国文学动态研究”(SY201212)阶段性成果;牡丹江师范学院校级教改项目“影视资源在高校《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研究”(13XJ-1503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杜文静(1992—),女,黑龙江勃利人。学生,研究方向:东方文学研究。

居斯塔夫·福楼拜是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主要描写了出生在法国外省但接受过修道院教育的农家女爱玛,从纯真走向堕落直至毁灭的命运悲剧。她首先被情场老手罗多尔夫玩弄,后被浪荡的莱昂抛弃,最后债台高筑,服毒自杀,家破人亡。本文拟从爱玛对“爱情”不顾代价的追求,来探讨其背后的始作俑者——原欲,从而分析出爱玛命运悲剧的深层原因。

一、原欲理念的起源及发展

原欲理念在西方由来已久,并在西方文学的长河中占有主流地位。本节将首先探究原欲理念在古希腊、古希伯来地区的源头,然后挖掘其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蜿蜒和发展。为后文分析爱玛身上的所体现的原欲做铺垫。

(一)古希腊神话中的“原欲主义”

在古希腊神话中,酒神狄俄尼索斯代表了人类生命中最为放荡不羁的自我原欲。他唤起了信徒的自然本性,展示了人的最初状态,使其达到癫狂状态。而这种强烈的对人生命本性的呼唤使得古希腊人展示了自身价值,同时也获得了“由求而得”所达到的满足和快感。但在希腊原始的酒神祭祀与庆典中,饮酒与死亡总是形影相随。这正暗合了爱玛放纵原欲所导致的悲剧,也暗示了作品的悲剧结局。

不过,在古希腊神话中,原欲和理性是需要和谐统一的。日神阿波罗与酒神狄俄尼索斯同样重要。阿波罗象征这世间的规矩和理性,是一切活动准则的元神。二人的和谐统一才使人间不失光彩又秩序井然。“希腊思想始终固守节制的理念,它从不把任何事物推向极端,无论神性还是理性,因为它不否认任何东西,既不否定神性,也不否定理性。希腊思想顾及万事万物,以光明来平衡黑暗。”这一理念准确的从思想上分析了希腊人推崇原欲和理性和谐统一的原因。

(二)古希伯来中的“原欲理念”

古希伯来中的“原欲理念”则体现为原罪。在基督教中对人类的原欲是持否定态度的,认为人的原欲本身就是一种罪。而“原罪”是基督教中的核心理念和对人本性最初的认识。在传统的解释中,这种“原罪”理论源自于《圣经》中关于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被逐出伊甸园”的故事。

由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基督教原罪理论中,偷食禁果被认为是人类原欲及一切其它罪恶的开端,所以说原欲最初是由食欲,或可以说是物欲开始的。其次,当亚当和夏娃吃了智慧果之后,他们首先感到的是羞耻,这便是情欲初现端倪。这便是原欲理念在基督教中的体现,可以说,在基督教中被认为是原罪的原欲解释并强调了人本质之堕落和人性之邪恶。

(三)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原欲理论”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三个人格结构是: 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可以说是人生来就有的原始本能,受“快乐原则”的支配;自我属于意识范畴, 可以说是理性和原欲的融合,正是由此社会才不会大乱,享受相对自由,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超我则是由理想和良心组成, 顾名思义是超乎于自我,反映社会伦理道德, 用以控制本我, 以免危害社会。人类的社会文明和文化是以压抑和抗拒人自身的本我为基础的。

性欲论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两大基本命题和三大理论支柱之一,它贯穿于弗氏理论的中心。力比多(性欲),或可以说是原欲,是他分析人的本性的主要角度。他曾用古希腊悲剧大师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做例子,来阐释“俄狄浦斯情节”,即恋母情结。可算是对古希腊原欲理念的发展。

综上所述,可得出:对于女性的性爱悲剧究其根本是其原欲的无限膨胀,导致人性的爆炸,生命的毁灭,灵与肉的分离,性与爱的脱节,外在与内在的失衡。在此情况下是绝对不会幸福的,这也为爱玛的堕落找到了依据。由此可见,人有欲望是人之本性,但是想要逾越鸿沟,去获得绝对的自由,那么换来的就是毁灭。所以说,只有用超我约制自我,才能得到相对长远的幸福。

二、原欲理念在爱玛身上的体现

福楼拜笔下的爱玛让我们又爱又恨,是一个既令我们愤懑又让我们惋惜的悲剧女人,可以说,她所表现和遭遇的在每个读者的心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思想上的虚荣

与夏尔结婚时,爱玛希望自己的婚礼在半夜举行,点火炬。爱玛刚搬到永维镇,在餐桌上与莱昂谈论文学时,爱玛曾说:“我就讨厌近似现实生活的那种平平庸庸的人物、温吞水一样的感情。”这都可以看出爱玛对浪漫的渴求和对上层奢华社会的渴望。

爱玛一直想生个儿子,而想生儿子的原因却是感觉自己活得窝窝囊囊,希望出一口气。爱玛认为,“女人的意志,就像用细带子系在帽子上的面纱,风一吹就飘来飘去;时时都有欲望在引诱她,时时都有礼俗在限制她。”当时的社会现状向我们表明,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属品。女人只能以她的儿子为荣,以她的丈夫为荣,以她的家族为荣,没有她自己。这也体现了宿命论在爱玛的思想中根深蒂固。

(二)行为上的放纵

爱玛所需要的爱情是“把生活搅得动荡不宁,把意志落叶般的卷走,把整个心儿刮进无底的深渊”,可当她认识到了“偷情与婚姻一样会腻”的时候,她却不肯撒开这块她命中的求生板。她拼命的给莱昂写情书,希望这一次的枯燥会在下一次得到补偿。但她认识不到,这就是生活!

爱玛对物欲和情欲的追求可以说是执着的,甚至可以说是不计代价的。

首先是物欲。爱玛不顾自己的经济实力买了很多贵族用品。在与罗多尔夫的约会中,她花大价钱买来了镀金的马鞭送给情人。与莱昂约会时,为了保持爱情的质量,不同意换到便宜的旅店。

然后是情欲。当爱玛对平庸无能的丈夫失望,又对生了女儿感到自己一事无成后,她便开始寻找新的精神慰藉。对于罗多尔夫的勾引,她以为尝到了爱情,却不想这爱情却是苦涩的。在卢昂遇到莱昂时,刚开始是矜持,接着故作娇羞,后来竟达到了癫狂状态。

最后,物质享受和精神支柱的倒塌导致了爱玛的崩溃,像雪花一样的账单,罗多尔夫的抛弃,莱昂的离开……一切的一切都像一座座大山一样,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她最终选择了用死亡使自己得到解脱。

爱玛可以说是一个自我原欲的典型代表,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着她的影子。通过对爱玛思想及其行动的剖析,让我们更加了解爱玛,更加了解她的悲剧。

三、爱玛命运悲剧的原因——原欲与理性的失衡

爱玛的悲剧不仅仅是我们表面上所看到的个人命运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然而爱玛的悲剧不仅是源于表面上令她失望的既平庸又无能的丈夫,或是生了女儿后的一事无成,还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

(一)爱玛命运悲剧的原因

第一,侵害人性的宗教教育(以乌尔苏拉会修道院为代表)。

小说中这样写道:“音乐课上所唱的抒情歌曲…… 格调低下,音调轻浮,使爱玛窥见了诱人而又变幻莫测的感情世界……她微微颤抖,吹开画上的绢纸,绢纸半折着掀起来,轻轻落在对面的一页上。画上是一个披短斗篷的小伙子,在阳台栏杆后面,紧紧搂着一个身穿白袍、腰间挂钱袋的少女。”

这样的贵族式修道院教育腐蚀了爱玛纯真的心灵,使她对浮华的上流社会浮想联翩,种下了原欲的种子。

第二,糜烂的贵族社会风气(以昂戴维里耶侯爵为代表)。

侯爵豪华的古堡向爱玛展示了资产阶级的奢华;贵妇传情的方式使爱玛感到惊奇;席间一个十恶不赦的老头竟让爱玛肃然起敬,只因为他是“在王后娘娘床上睡过觉”的人。

在这里,爱玛见到了从来没见过的石榴,吃到了从没吃过的菠萝蜜,就连白糖也使得她觉得比别处的更白更细。后来,爱玛给她的女儿取名叫白尔特,只因为她依稀记得在宴会上听到过这个名字。而且,在这里有她一生中最宝贵的记忆——子爵。爱玛想象中的上流社会与她接触到的现实中的贵族宴会碰撞出了刺眼的火花。

第三,资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后的花天酒地 (以罗多尔夫为代表)。

小说中“农业展览会”一章中,让人印象极其深刻的就是那位为农庄服务五十四年的老妇人。可笑的是她的终身奖是价值二十五法郎的奖章,而那些大地主得到的却是六七十法郎,可悲的是她竟然要拿她的终身奖做弥撒。强烈的反差不仅使我们唏嘘,更让我们对当时不公平的社会极其愤慨。

而在这个农业展览会上,罗多尔夫正在进行着自己的阴谋——将爱玛弄到手。宣讲与勾引穿插在一起,使人感觉到滑稽可笑,笑的不仅是形式,更是它后面所隐藏的腐朽和堕落。

第四,都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冲击。

爱玛出生在乡村,在修道院接受教育。生活在道斯特和永维镇,但经常订阅时尚杂志和潮流小说。以至于,她的身体在偏僻的小镇,而精神和意志早已飞到了巴黎。内外的不和谐,精神上的失落和无望是爱玛悲剧命运的本因。

爱玛正是在这种不可调和的都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冲击中走向堕落的。爱玛的悲剧令我们惋惜,更令我们深思!

(二)爱玛身上原欲与理性的对抗

恩格斯指出:“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在爱玛身上原欲和理性也进行过激烈地抗争,只可惜到最后原欲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

在爱玛刚接触莱昂时,她知道要克制自己,要做一个贤妻良母。她将自己的孩子接回家,悉心照料,对丈夫体贴入微。将对莱昂的感情压制在心底。刚开始与罗多尔夫偷情时,收到了父亲的来信。爱玛决定好好爱自己的家人,包括他的丈夫。她希望夏尔能够进行一次成功的畸形足手术,这样就可以名利双收,她没有比这个时候更爱自己的丈夫了。可是平庸无能的夏尔让爱玛彻底的失望了,她为了宣泄自己的种种不满情绪又投入了罗多尔夫的怀抱。从此,走向了堕落。

爱玛把爱情当作她救命的稻草。可是,她不懂,“爱是要有所依附的”,毫无资本的爱玛根本不可能跻身于她所渴望的上流社会。

四、结语

在福楼拜给余法的信中写道:“可怜的是我们的灵魂里面,一丝纯洁的阳光,一天平静的时光,一片蔚蓝的天空,也得不到。”是啊,爱玛在自己纯洁的天空中渲染着浓重的色彩,有爱情的玫瑰红,有金币的耀眼黄,有古堡的青翠绿,有浪漫的执着紫,但她不知道五颜六色的欲望将她纯洁的蓝天变得一团糟,最后只能以死亡黑而结尾。

从原欲的角度,我们看到了爱玛对本能欲望执着追求的合理性,但正是由于对自身欲望的放纵导致了她的命运悲剧。爱玛求爱情不得,求理想不得,求父慈子孝不得,而最后只能走向自己欲望的黑洞。与其说她的悲剧是自甘堕落,不如说是源于她原欲和理性的失衡。但这绝不仅仅是她个人的道德品质造成的,而是整个资产阶级葬送了她,是当时的黑暗社会湮没了她,所以说这场悲剧是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悲剧。

〔参 考 文 献〕

〔1〕黄田.爱玛的悲剧命运溯源——试析福楼拜的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261.

〔2〕赵艳.原欲与理性:希腊文化精神的双重维度〔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责任编辑:谭 蕊〕

猜你喜欢
包法利夫人爱玛福楼拜
爱玛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命运解读
大众文艺(2019年24期)2019-07-13 13:59:32
一块棉布造就莫泊桑
华声文萃(2018年2期)2018-09-18 23:58:33
福楼拜的『笨学生』
保险起见
福楼拜叙事艺术探究——以《包法利夫人》为例
电影《包法利夫人》中艾玛形象塑造解读
包法利夫人的浪漫之殇
我们都是于连,我们都是包法利夫人
福楼拜的「笨学生」
饮食保健(2016年13期)2016-04-12 17: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