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安
[摘要]傣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历史上南传佛教与封建领主统治、村社统治和社会等级制度紧密结合,长期维持着傣族社会的稳定,并对基督教的传播产生了强大的抵制作用。过去虽然有少部分傣族民众由于各种原因接受了基督教信仰,但没有对傣族社会和传统文化造成大的影响。近年来,部分傣族改信基督教现象再次出现,并有增长态势。对此,首先应认识到这一现象的必然性、长期性和社会性,其次,应围绕焦点问题和突出矛盾,采用政府引导下的民间协调方式,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
[关键词]傣族;基督教;南传上座部佛教;南传佛教;社会稳定
中图分类号:C9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4)02-0043-03
一、基督教在傣族地区传播及特点
历史上,基督教在傣族地区的传播大致分为两个区域:一是以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为代表的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地区;二是以新平、元江和武定等地为代表的信仰原始宗教的地区。据史料记载,1913年前后,美国传教士从泰国进入景洪,用贿赂地方当局和当地土司的手段建起了教堂以及麻风病院和诊疗所等,但由于受到傣族传统文化的强烈抵制,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美国传教士撤离景洪时仅有信徒200余人,绝大多数是麻风病人和被诬为“琵琶鬼”而赶出村寨的人。1920年以后,基督教又逐渐传播到新平、元江和武定等傣族地区。至1955年,云南省约有1300名傣族基督徒,其中新平县、元江县约有700名,景洪约有400名,其余分布在武定和元谋等地。
近年来,基督教在西双版纳和德宏等傣族地区活动频繁,信仰基督教的傣族群众迅速增多。据粗略估计,目前全省约有傣族基督徒6000人,除新平、元江、武定、元谋以及普洱、临沧、保山等地之外,在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快速传播,西双版纳州大约有改信基督教傣族信徒2000人,德宏州约有500人,大多数为年轻人。
部分傣族群众改信基督教对社会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在传统信仰原始宗教的新平、元江、武定、元谋等地区,历史上受汉文化影响较大,传统原始宗教和村社统治基本解体,村民改信基督教并没有引起大的社会矛盾和冲突。这些信徒是村寨中的普通村民,在村寨中形成了常态分布,并与村寨关系处于平和状态。而在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西双版纳和德宏等地,传统宗教信仰和村社结构保存较为完整,有一些基督教徒被赶出村寨,集中居住在“麻风村”或“琵琶鬼寨”,被迫割断了与传统村寨的联系,没有与傣族传统社会构成明显的矛盾和冲突,对当地社会稳定没有造成直接影响。改革开放以后,越来越多的改信基督教的傣族群众仍然留在传统村寨中,与传统的村社生活发生着直接联系,从而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和冲突,并对当地的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影响。
二、部分傣族群众改信基督教的原因
第一,经济社会发展促使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历史上傣族传统村社文化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对宗教的理解仅限于传统的南传上座部佛教,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外出打工和外来务工人员以及村寨异地搬迁的日益频繁,当地群众与外界交流不断加强,传统村社文化的封闭性被打破,基督教徒摆脱了“鬼寨”边缘人的“劣等”形象,加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宣传和贯彻力度加大,部分傣族年轻人逐步接受了基督教信仰。
第二,以南传佛教为核心的傣族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力逐步减弱。历史上南传佛教与社会礼俗紧密结合,对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有着很强的影响和规范作用,而改革开放以后,在市场经济影响下,人们不再愿意按照传统入寺为僧,不再愿意举办规模大、花费高的佛事活动,也不再愿意花费过多精力以送饭方式供养僧人,从而以南传佛教为核心的傣族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约束力逐渐减弱,为基督教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三,基督教在傣族地区的传播、渗透活动日益频繁。基督教传教士具有强烈的传教意识,他们主动开展传教宣传,具有明显的主动性、扩张性等。传教士们针对社会上弱势群体,或者处于困境中的群众采取“济困助贫”、“上门服务”的传播方式,更加增强了其渗透力。相比之下,南传佛教的传统礼俗活动给群众带来的经济负担较大,而且在关注、关怀、帮助困难群众方面做的不足,促使部分傣族群众改信了基督教。
第四,部分傣族群众受封建迷信的迷惑,从而为基督教渗透提供了机会。解放前,由于医疗卫生条件落后,为维护村寨安全,面对疟疾、麻风病等传染性恶性疫病,当地人往往对病人采取强制隔离手段,烧毁房屋并赶出村寨,产生了“琵琶鬼”的现象,而且同时被纳入到封建领主统治体系中,成了统治阶级维系封建统治、谋取利益的手段。解放后,随着封建领主统治被废除,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党和政府明令禁止,使得“琵琶鬼”现象逐步减少。然而,目前驱赶“琵琶鬼”的习俗在傣族地区,作为维护传统社会结构的手段又死灰复燃,重新活跃起来,“琵琶鬼”人在遭到传统村寨排斥下,得到了基督教会的帮助,接受了基督教信仰,仅景洪市城区就有20多人,这种现象又成为目前部分傣族群众改信基督教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部分傣族群众改信基督教带来的危机及其发展趋势
第一,信仰传统宗教的傣族群众与改信基督教的群众之间冲突不断。由于信仰差异,改信基督教的傣族群众,不参加传统宗教活动以及宗教节庆活动,如开门节、关门节等,不愿意为传统宗教文化活动缴纳费用,不举行传统葬礼、婚礼等,从而受到信仰传统宗教的傣族群众的孤立和排斥,在当地形成了“另类群体”。双方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而且还出现了激化矛盾的迹象:一是信仰传统宗教的傣族群众要求驱赶信仰基督教的村民,没收他们的田地和房子;二是不让信仰基督教的群众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良种补贴等各种带有国家补助和帮扶的社会政策;三是个别人向信仰基督教的傣族家庭的家禽牲口下毒,烧毁他们的房屋和经济林园,逼迫他们离开村寨。
第二,由于使用传统方法或简单化方式来处理信仰传统宗教群众与改信基督教群众之间的冲突,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和潜在化。目前,信仰传统宗教的群众对改信基督教的群众采取孤立、排挤和驱赶的办法,使信教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面对这一问题,基层职能部门基本保持了较为客观的态度。而有些村民小组对改信基督教的群众采取了不承认或者简单的行政干预,甚至取缔的做法,这样既不利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也使得问题和矛盾更加复杂化和潜在化,为维护社会稳定留下了隐患。
第三,信仰传统宗教的傣族群众与改信基督教的群众之间的矛盾具有常态化趋势,虽然改信基督教的傣族群众人数不多,零星分布在各个村寨,没有形成群体力量,在村寨生活中他们基本处于弱势,双方发生矛盾时他们主要采取回避态度,加之一些改信基督教的群众出于客观压力,没有公开自己的信仰,双方发生冲突只是个别的偶发性事件,主要表现为村寨群体与基督教信徒个体之间的冲突,社会影响不大。但随着改信基督教群众人数的增多,以及基督教活动的公开化,双方冲突会更加频繁,并逐渐常态化。
第四,部分傣族群众改信基督教现象的规模和深度有扩大化趋势。这种扩大化趋势不仅表现在人数增加上,还表现为基督教介入傣族传统文化和人们日常生活的程度不断加深,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大。目前虽然基督教还难以在传统文化较为深厚的村寨中立足,但在一些传统文化较为薄弱的村寨,基督教存在已经公开化、常态化。照这样的发展趋势,基督教最终会深入到各个传统傣族村寨之中,与传统的南传佛教形成并列格局,与传统文化构成更为深刻的矛盾,双方矛盾和冲突将会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
四、对策与建议
宗教职能部门和学术界应携手合作,深入调查,研究分析其特点、原因和规律,把握发展趋势,适时调整工作策略和工作方法,是当前应对这一问题的当务之急。
第一,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必然性、长期性和社会性,避免思想上的模糊认识和工作中的急躁情绪。一是认识问题的必然性。由于各方面因素影响,基督教在傣族地区的传播与发展已经不可避免。不同信仰间的差异必然会反映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和冲突。二是认识问题的长期性。基督教与傣族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是伴随着文化交流中的必然现象,加之南传佛教和基督教都属于成熟的制度化宗教,因而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会更加持久,不可能在短期内加以解决。三是认识问题的社会性。它是不同宗教信仰差异引发的社会问题,双方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方面,应当避免在宗教信仰层面解决矛盾的认识和做法,把注意力放在社会和日常生活层面,着力解决基层群众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防止矛盾和冲突的升级和扩大化。
第二,围绕双方矛盾和冲突的焦点问题,重视政府引导下的民间协调方式,运用群众工作方法,加强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确立各级政府作为“法律维护者、政策引导者、矛盾协调者”的角色地位,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偏袒、不压制,注意保护双方群众的合法权益,通过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和引导工作,避免矛盾的激化和扩大化。立足于“宣传教育、维护团结”的思路开展工作,在基层干部和群众中开展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传统文化多元以及不同信仰的民族群众团结互助的宣传教育;同时引导宗教团体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联谊”和互访交流活动,促进双方相互了解、相互理解和相互包容。重视通过民间协调的途径,建立和完善以乡村基层组织为核心的包括宗教组织和村寨中“老人”在内的协调机制,利用村规民约规范双方行为,积极引导矛盾双方相互调适,强化共同利益,淡化信仰差异,减少行为对抗,增强互动互助,促进内部团结,把矛盾解决在内部和基层。在加强宣传教育的基础上,一方面积极引导基督教团体和基督教信徒树立尊重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宗教的意识,不主动向傣族村寨开展传教活动,积极参与民族传统节庆活动以及日常生产生活和婚丧嫁娶活动,维护宗教间的和谐关系;另一方面引导南传佛教界改革宗教传统,积极开展“关爱群众、济困助贫”活动,增强民族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同时,严加防范和禁止具有极大社会危害性的指认“琵琶鬼”活动,保障群众团结和人身财产安全。从而促进当地宗教文化生态平衡,维护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定,实现社会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