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书品 编著
1949
两份元旦献词
1949年元旦,南京的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与西柏坡的中共领袖毛泽东分别发表了“元旦公告”和“新年献词”。这两篇文章既表明了两个党派的政治立场,也清楚地预示了他们各自的前途。蒋介石的“元旦公告”实际上是一份求和声明,而毛泽东的“新年献词”题目却是《将革命进行到底——一九四九年新年献词》。
当时,虽然国民政府仍然控制着长江以南最富裕的地区,但以民心向背和军事力量的强弱对比而言,中共却明显占据上风,并显示出朝气蓬勃的一面,明确提出要建设一个民主的新中国。而蒋介石所面临的形势却不容乐观,当时美国方面已经准备抛弃南京政府,在国民党政权内部,桂系也在不断向蒋介石逼宫,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形下,蒋介石被迫发表了这份求和声明。
1949年1月1日“公告”正式发表,在这份声明中,蒋介石要求只要能够保留中华民国政府的法统和军队,那么他个人下台也无所谓。这份“公告”无异于向毛泽东和共产党公开发出哀鸣,一方面向“中国共产党”提出政府和谈的最低条件,另一方面则试图拟定“蒋总统”退职后,副总统据以与“中国共产党”和谈的大纲。
但是毛泽东却针锋相对地提出一个口号——将革命进行到底!显然,毛泽东代表中共所作的这份声明,立场是非常鲜明的,那就是革命一定要进行到底,决不能半途而废。当时苏联方面也劝说中共接受划江而治,形成一个新的南北朝,但是毛泽东的态度非常坚决,那就是决不接受什么划江而治,南京方面必须放弃其武装力量,双方才能够进行和谈。
从这两份针锋相对的“元旦公告”和“新年献词”当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毛泽东和中共代表的是一个民主的新中国的方向,而蒋介石和他的国民政府则代表了一个腐朽的失去前途的政权,可以说这两大势力的命运在决战之前就已经有了明确的结果。
毛泽东在双清别墅
在正式进入北平之前,毛泽东是一直住在双清别墅的。1949年6月中共领导人进城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毛泽东白天去中南海办公,晚上还是返回双清别墅休息。
1917年熊希龄在香山修建了一座私人别墅,之所以取名“双清”,是因为这里有两股清清的泉水,乾隆皇帝曾在泉边的石崖上题有“双清”。当时里面的泉水还很大,碗大的两股,呼呼往外直涌。后来这两股泉水逐渐干涸了,院子里只剩下一汪绿绿的水池,倒映着院中的六角凉亭。
双清别墅规模不小,有一个宽敞的大院子,房间数也不少,都是一排排坐北朝南的平房,从西头起,分别是卫生间、卧室、办公室,中间的正厅作接待客人用,能容纳几十人。从正厅再往东走,又有办公室和会客厅,接着是小餐厅。一个走廊连接小餐厅和厨房。这排房子中,除了毛泽东使用的房间外,还有工作人员的办公室、储藏室和小厨房。
在双清别墅期间,毛泽东的用餐都是工作人员送来的。为此工作人员专门准备了一个竹篮,毛泽东的饭菜就盛放在里面。几十年后,双清别墅被改为纪念馆,这个竹篮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它的照片陈列在纪念馆的墙上,以供后人观赏。
关于毛泽东在双清别墅的生活,可参见舒云的《从西柏坡到中南海》一文。在文章里面,舒云写道:
“毛泽东仔细望了望写有‘双清别墅的大门,然后走进去。院子很大,夜色下,一个古色古香的六角凉亭,还有不少松柏自由自在地站在院子里。更令毛泽东兴奋的是院子里有一个人工砌的大池塘,月光下闪着点点鳞光,一下子就生动了整个院子,连房子也生动起来。院子深处还有一个亭子,中午毛泽东常常在那里休息。泉水从亭子后面顺亭子流过来,给人以极其清凉的感觉。‘这个院子不错呀,比我们在西柏坡的院子还大还漂亮。毛泽东由衷地赞叹道。”
毛泽东住在双清别墅的时候,条件可比在延安的时候好多了。在延安,毛泽东住的也是窑洞,虽然有围墙,但不到一人高,给警卫提出了很大的难题。西柏坡的房子不仅有围墙,院子还很大,毛泽东、周恩来可以住在一起,方便了警戒。
金门战役的两个“功臣”
金门战役中解放军损失惨重,战备不足是首要原因。以三个团的兵力攻打两个军驻守的金门,加上国民党拥有海军和空军的优势,才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利。
在金门战役中,国民党之所以获胜,还要感谢两个“功臣”:其一是名将胡琏,其二是日本人根本博。
胡琏,字伯玉,陕西华县人,18岁入黄埔军校第四期。与林彪、罗瑞卿、陈庚是同期同学,也是后来内战中兵戎相见的对手。他从少尉排长做起,历经北伐、中原会战、江西围剿、抗战等众多战役,因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受到多次嘉奖,37岁就被任命为18军中将军长。内战爆发后,胡琏率全部美造卡宾枪之三万余众,成为可与解放军抗衡的劲敌。
毛泽东写给前线部队的某封亲笔信中称:“十八军胡琏,狡如狐,勇如虎。宜趋避之,保存实力,待机取胜。”这封信未必信实。但胡琏在战场上的表现确实当得起“虎性”和“狐性”的评价。
1949年10月25日凌晨,胡琏率领所部抗击解放军,取得大捷。“金门战役”从此被台湾当局誉为“中华民国转危为安”的转折点,对胡琏也多有美誉,评价甚高。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台湾方面认为金门战役的另外一个“功臣”,是当年日军中将根本博。他为报答蒋介石的“以德报怨之恩”,偷渡赴台助战,为退守台湾的国民党军队出谋划策。
“1945年日本投降时,根本博担任日本驻华北方面军司令,在北平向国民党军投降。当时华北日军与日侨有80万人,在一年内遣送回国,大部分日军官兵未以战犯论罪,让根本博对当时的国民政府‘以德报怨十分感谢。”
1949年,国民党军在内战中大败收场,仓皇退守台湾,蒋介石写信邀请根本博前来“帮助中国”。由于当时日本在美军的管制下,出境管制非常严格,根本博与6名部属偷渡才到台湾,担任汤恩伯的顾问一职。他还取了个中国名字,叫林保源。
金门战役获胜后,蒋介石欣慰之余,赠给根本博一只景德镇官窑烧制的花瓶,以示感谢。这批花瓶是1947年国民政府为庆贺英国伊丽莎白公主(即后来的女王)大婚而订做,共6只。蒋介石自己留下一对,将其中之一送根本博,可见对他的感激。
根本博在1952年回到日本,1966年病故,当时蒋介石、张群、何应钦等国民党军政高层,都曾致赠花圈吊唁。
1950
建国初期外交部的伙食
与今天的“吃喝风”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建国初期由于物资匮乏,政府推行了供给制。享受供给制待遇的人员,吃穿住行都由国家供给,此外每人每个月仅发少量的零花钱。1950年—1954年,约有10%的公务员实行供给制,他们的子女可以每个月领取一定的保育费。从1953年11月起,供给制就改成了薪给制。
其实,在建国初的困难时期,所有国家公务员都不领工资,日常生活用品,都是按照配给额度和干部级别加以派发的。就拿外交部来说,当时的生活条件是异常艰苦的。
“杨冠群当时一个月就3块钱的零用费,用于购买发的东西之外的东西,因为皮鞋不给发,他就买了一双,花了3块钱,可是皮鞋质量很差的,穿了大概不到一个月就开裂了。”
“没有工资,只有‘包干零用金的日子前后持续了将近4年的光景。外交部办公大楼的地下室,当时就是外交部的员工食堂。从当年的伙食也能得见在五十多年之前国家公务员的生活标准——‘那时就是高粱米饭、高粱米稀饭就咸菜疙瘩,按现在标准讲是没法吃了,但是那时候算很好的伙食……到了1953年开始才有工资,食堂里面才开始有炒菜,4毛钱一碗炖鸡汤就是最高营养,那时就不舍得吃这个炖鸡汤,正好那时美国军用黄油很便宜,高粱米饭拌黄油,馒头上也拌黄油,到现在我都不喜欢吃黄油,吃伤了。这种记忆深深地烙进了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官荣植的脑海中。”
新中国的“大使训练班”
北京东单外交部街33号曾经是段祺瑞北洋政府外交部的所在地,1949年11月8日,这里正式挂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的牌子。
苏联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与之建交的国家。经过双方协商后,苏联任命尼古拉·瓦西里维奇·罗申为首任驻华大使,新中国任命外交部副部长王稼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驻苏联大使。
1949年年底,苏联、朝鲜、蒙古、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都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向这些国家派驻大使成为燃眉之急。随即,一批声名赫赫、屡建战功的将军和地方干部,经过逐级选拔,从全国四面八方云集到了北京。外交部办公厅订下了位于北京前门外的新华饭店、解放饭店,让这些日后的大使们连同家眷一起集中住下,大使训练班就此开始了。
训练班设在位于外交部街33号的中国外交部所在地,一楼的老礼堂就是他们的临时课堂。在这里,从穿西服打领带到吃西餐、跳交际舞以及各种外交礼节,这些未来的大使都要逐步熟悉掌握。
外交部办公厅副主任负责学习班的具体组织工作,他请来各界专家和学者,给训练班的未来大使们讲述国际法、外交史、领事条约、外交文书、《联合国宪章》、外交特权与豁免……还请专家教大使和大使夫人们跳交谊舞。为了让大家学会跳舞,外交部东楼小礼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每个周末都举行舞会。
训练班的成员们为了学习西餐就餐礼仪,还专门去北京饭店观摩服务员是如何摆台、上菜、斟酒的,跟着他们学习如何使用刀叉,如何喝汤、让酒、布菜,如何尊重女士等等。王幼平回忆说:“授课老师要求我们,吃西餐时如果吃着骨头了也不能往外吐,吐出来就不雅观,所以吃西餐时千万别把骨头吃到嘴里,我们都把骨头当地雷一样看待,特别小心。我们那时吃西餐用刀叉,双手总是不听使唤。”
蒋介石复职视事
蒋介石仓皇离开大陆,退守台湾。到1950年年底,蒋介石心情仍然极为恶劣。蒋经国回忆说:“民国三十八年,父亲所处的地位环境,乃是空前未有的恶劣和复杂。国运正如黑夜孤舟,在汪洋大海的狂风暴雨和惊涛骇浪中飘摇、震荡;存继沦亡,决于俄顷。真令人动魄惊心,不寒而栗了。”
“反攻大陆”是痴人说梦,美国盟友也是不可靠的,关键是李宗仁“不听话了”。当时蒋介石让权给李宗仁就只是权宜之计,现在夺回“总统”的名分就是重中之重了。
恰恰这时李宗仁赴美看病,术后很快康复。李宗仁并不想放弃职权。但是,在他赴美期间,发生了很多事情,甚至白崇禧也劝他引退。不过,李宗仁决心和蒋介石斗一斗。
1950年1月20日,蒋介石授意台湾“监察院”督促李宗仁返台。李宗仁以“代总统”的名义连复两电称:“病体尚需休养,未能即返。”“赴美就医未废政务,接洽美援,仍可遥领国事。”不仅如此,在美国的李宗仁想要以“元首”身份会晤美国总统杜鲁门。
在此情况下,蒋介石决定不再等待,1950年3月1日,蒋介石在台北“总统府”宣布复职视事。第二天,蒋介石以“总统”身份,偕夫人宋美龄于中山堂举行茶会,招待在台的“立、监委员”、“国大代表”、台省参议员及国民党、民社党、青年党等中央委员共千余人,在此会上蒋介石宣布了“复职视事”后的四项方针政策:
军事上,先以巩固台湾为基地,进图“光复大陆”;
国际上,必须先要尽其在我,自力更生,并联合世界上的“民主国家”,共同反共;
经济上,以劳动为第一要义,提倡节俭,奖励生产;
政治上,必须尊重民意,厉行法治。
就在蒋介石踌躇满志登上“总统”宝座之时,“代总统”李宗仁在大洋彼岸的纽约发表声明:“蒋氏会宣布他自己为中国总统,实令人惊异而难置信,蒋氏自1949年1月辞去总统职务后,已成为一介平民,现在竟不经选举,而自命为总统,实令人惊异。”
这让蒋介石感到芒刺在背,他意识到李宗仁实乃他复职视事的一大障碍,必欲除之而后快。1950年5月5日,他指使“国大代表”胡钟吾等711人联名提出罢免李宗仁的“副总统”职务,由于众多“国大”代表反对,此提案暂予搁置。
1952年1月,“监察委员”金维系等92人受蒋指使,提出“为副总统李宗仁违法失职提请弹劾”一案。此后蒋介石一手操纵“一届二次国民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国大”代表所签署“副总统”李宗仁“违宪背誓”罢免案与“监察院”所提“副总统”李宗仁“违法失职”的弹劾案。
至此,蒋介石终于如愿剥夺了李宗仁的所有职权。
1951
第一次思想文化领域的批判运动
1951年初,电影《武训传》在全国放映,这部影片起初广受好评,不久却引发了新中国第一场思想文化战线的大批判。
《武训传》是在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倡导下拍摄的。武训实有其人,他是清朝末年山东聊城堂邑县人。武训小时候目不识丁,吃尽了苦,所以他立志要为农家子弟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没有钱,他就讨饭,用行乞得来的钱办学,就这样成为一位很有名的贫民教育家。
电影拍好以后,曾于1951年2月在中南海放映,当时周恩来、朱德看了之后都认为这个电影拍得不错。后来江青把它推荐给了毛泽东。毛泽东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却眉头紧皱,不停地抽烟。看完之后,他要求再放一遍。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对这部电影非常不满。不久,毛泽东就发起了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1951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社论,题目就叫做“要重视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这篇社论本来是胡乔木写的,毛泽东看了之后并不满意,就亲自改写了这篇社论,对《武训传》这部电影所表现出来的错误意识形态提出了严厉批评。
我们知道,在毛泽东的思想理论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农民起义,他对于武训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改良主义,那种对统治者奴颜婢膝的精神非常不满。此外,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局势也相当严峻,国内要镇压反革命,国外的朝鲜战争还处于相持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出于他的政治敏感,是不可能喜欢《武训传》这部电影的。另一方面,江青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她后来在“文化大革命”当中充当“旗手”埋下了先兆。
上海滩大亨的《自白书》
1951年5月,上海滩的著名大亨黄金荣在《文汇报》、《新闻报》上同时发表了一份《自白书》,主要内容是说,现在正值镇压“反革命”的时候,我和我的门徒,只要犯下了罪行,都要向政府当局坦白自首。
1950年7月,政务院和最高法院联合颁布了《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1951年2月,政务院又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声势浩大的“镇反”运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黄金荣写出了他的坦白自首书。
黄金荣在这篇坦白书中间还谈到过杜月笙,当时的上海市副市长潘汉年看了第一稿之后,觉得不妥。杜月笙当时在香港,但是他一直没有答应蒋介石的要求,没有到台湾去。潘汉年出于统战的考虑,便把杜月笙的名字删掉了。当然黄金荣和杜月笙都是特殊人物,更多的反革命分子还是在声势浩大的镇反运动当中被镇压了。
解放初期有三大政治运动:一是抗美援朝,那是对外针对美帝国主义,还有两个国内的就是土改运动和镇反运动。镇反运动在当时有它的必要性,我们知道,凡是革命之后一定会有反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也都有过严厉的镇压反革命活动。新中国成立之后,各地都有一些对中共政权不满意的人员,所以在全国范围内镇压反革命,对于新政府维护自己的政治权威,同时稳定社会治安,都有着非常必要的作用。当然任何镇压运动也不可避免会有扩大化和打击过宽的情况。
进藏见闻
1951年昌都战役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与中央人民政府代表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中央人民政府即派代表张经武先由印度进入亚东,与十四世达赖喇嘛会晤,接着由昌都的18军组成先遣队前往拉萨。18军军长张国华率领正式入藏干部和部分部队进军西藏。
由于自四川进藏,不但路途遥远,全是横断山脉,有金沙江、怒江等大江隔绝,沿途雪山阻隔,高原气候特殊,居民甚少,进入藏区后沿途治安并不安宁,加之语言不通、汉藏两族风俗习惯不同,多年来的隔阂还存在。这给入藏队伍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从甘孜海子山开始已经没有公路,入藏队伍只能雇佣藏族牦牛驮运行李用具,步行向昌都前进,他们走了二十多天才到昌都。那时在藏族旅行有句谚语,叫做“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淋得哭,七八九正好走,十冬腊学狗爬”,入藏队伍不得不赶在“学狗爬”之前赶到拉萨。
入藏队伍沿途经过丁青、巴达松多、雅岸多、索宗、下曲卡、那曲(黑河)、穷多,行程近2000公里,耗时两个多月,于1951年11月27日到达了拉萨。经过长途跋涉,他们都已经是蓬首垢面、衣衫褴褛、形容憔悴,每人拿一根手杖,选择僻静小道前往西藏工委为他们安排的住处。
在入藏队伍进藏途中,发现贵族的庄园和藏民住的情况有天壤之别。每到一处庄园,贵族的住地是藏族式的堡垒,院内还有藏獒。而每个碉堡附近,尽是低矮简陋、草棚短墙的农奴住屋。这些藏民过着牛马一般的生活,每天除了要派人为贵族背水、砍柴、打扫,还要派出牲口为主人服役。
入藏队伍雇佣的牦牛,虽然是属于普通藏民所有,但所支付的费用一大半流入了贵族的腰包。他们还发现,凡是持有“马牌”的过路官员和藏兵,吃喝玩乐都是无偿的。藏民除了供应运输工具(没有牲口即用人驮)外,还要供应他们的酒食、马料、住宿房屋及卧具,并要有妇女陪玩。
牧奴及农奴所遭受的无情待遇和残酷剥削由此可见一斑。
1952
上海:“五反”运动的漩涡地带
1952年1月1日,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元旦团拜会的祝词中说:“我还要祝我们在新开辟的一条战线上的胜利,这就是号召我国全体人民和一切工作人员一致起来,大张旗鼓地、雷厉风行地开展一个大规模的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将这些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毒洗干净!”共和国第一次反腐败斗争,就此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紧接着在1952年1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贪污的几大类型:出卖财政情报,如税则税率的变动、拍卖物资的底价等;监守自盗,勾结奸商盗取国家资财;伪造假报告假单据,骗取国家资财;利用职权,敲诈勒索,包庇走私漏税;收受贿赂,私拿回扣;侵吞挪用公款公物,从中牟利等。
1952年1月26日,中央发出明确指示,开始在城市工商业者中开展“五反”运动。
旧上海作为解放前的经济中心,经济犯罪曾经层出不穷。解放后,作为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上海仍旧成为“五反”运动的漩涡地带。
不法奸商们为了谋求私利,用尽了各种下三滥的手段,如用腐烂棉花做成“急救包”,高价卖给志愿军;把不能用的汽车零件卖给志愿军;用腐烂的牛肉做成罐头;用发霉的面粉做成饼干;在大米里掺砂子等等。更为恶劣的是,奸商们居然打击伤害揭露他们罪恶行径的人。
据报道,上海铁路局麦根路货栈巡守组组长于春根,因为秉公守法,成为奸商们打击报复的对象。他们一开始为收买于春根,不仅送去钞票,还有火腿、衣料等物,遭到于春根严辞拒绝后,他们恼羞成怒,数次密谋加害于春根。有一次,一位奸商开着一辆卡车撞向于春根,结果撞断了于春根4根肋骨。阴谋被揭露后,这位奸商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速成识字法扫盲运动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文盲占全国人口的八成,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二成。早在1945年,毛泽东就指出,要在80%的人口当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
1952年,西南军区的文化教员,军人祁建华发明了“速成识字法”,在全国推广以后极大地提高了扫盲的效率。祁建华被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特等功,刘少奇称他是第二个仓颉。
据一位当年的“扫盲教师”回忆,1952年他小学六年级刚毕业,正赶上了区公所要选“扫盲教师”,经过小学教师推荐,区文教助理和区委的同意,他到县里参加了考试。在参加考试的人里面,高小毕业已经是最高学历了。当时的考题就是“你对推广速成识字法的意义有什么认识?”他考了93分。当时凡是考了40分以上的都可以留下来,先培训“速成识字法”的教学法,然后就到农村去扫盲。
这种教学法针对文盲的特点,运用象形、谐音等方法帮助记忆,也常常借助实物教学。教学内容都是一些基本的东西,第一步教本村本乡的人名、地名、合作社名、工具名、农活名、庄稼名、数词、量词和其他农业合作社迫切需要的语词;第二步教本县和本区常见的事物和常用词,加上一些本省和全国常见的事物和常用的语词等等。在一张当时的毕业证书上面写着:“已经识字810个,考试合格,准予毕业。”
当时农村没有足够的教师,就提倡“十字先生”、“百字先生”。虽然先生自己识字不多,没有关系,由识字多的教不识字的,全国形成了这样一种风气:“读书声声响,处处是课堂,互教又互学,师生大家当。”
到1953年,扫盲运动告一段落,扫除城市文盲近100万,农村文盲300多万。标准就是认字2000左右,能够阅读通俗的书报和写短文。当时全国有4亿文盲,其中百分之一能够在一年内就扫了盲,体现了中国政府提高民众文化水平的决心和能力。1988年,印度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民众科学运动”也正是吸取了中国的相关经验。
无奈的“金刚计划”
自从败退台湾之后,蒋介石就刻意经营大陈岛。大陈岛位于中国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东部,台州湾东南,台州列岛中南部。建国初,大陈岛成为浙中南国民党残部的主要踞点,岛上人口激增至3万之众。
1951年蒋介石派“西北王”胡琏化名秦东昌,驻守大陈。胡琏在大陈岛先后训练了约7000人的挺进队员,这些挺进队员潜入内地,和当地土匪结合在一起,进行骚扰袭击等破坏活动。胡琏得手的次数并不多,他获得较大成功的一次,便是1952年“双十节”对南日岛的袭击。
解放军随即加强了沿海防备,1953年5月下旬,解放军向羊屿、鸡冠山和大小鹿山4岛发起进攻,歼灭守岛的蒋军230人。6月24日,解放军又奇袭了大陈港西口的积谷山岛,予以占领,使大陈岛海面处于解放军陆上大炮射程之内,大陈岛局势更加紧张。
蒋介石将胡琏调回台湾,委派刘廉一中将接替胡琏。
1954年5月6日,解放军海陆配合,轻取大陈外围的鲠门、头门、田岙3岛。正当解放军要解放大陈岛和一江山岛之时,美国和台湾当局于12月2日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此一条约是干涉中国内政,使美国出兵侵略台湾合法化的侵略性条约。
1955年1月,解放军集结了两个陆战师、154艘各类战船和230架各类飞机,于1月20日开始攻击与大陈岛密切相联的一江山岛。解放军1个团的兵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登岛作战,几个小时后便占领全岛。
一江山岛解放后,解放军的火炮射程可以覆盖大陈岛,加上空军轰炸优势,大陈岛已指日可下。艾森豪威尔总统要求蒋介石放弃大陈等岛,美国愿意提供海空军掩护让大陈守军撤退。杜勒斯又通过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希望劝说中共在国民党军撤退时不要攻击。
1月26日,蒋军在大陈岛发布文告,准备撤离,其代号为“金刚计划”。2月10日,大陈岛军民3万多人,在美国第七舰队协助下,仓皇撤回台湾岛。
“澳门关闸事件”始末
20世纪50年代初期,葡萄牙在澳门驻军约为1500人,主要是以雇佣的黑人士兵为主。当时在澳门关闸,中葡双方在前沿阵地都有士兵把守。
1952年7月25日下午6时10分,“关闸事件”爆发。事发后,中方向澳葡政府发出通知,称葡方不但闯入中方地界,还首先开火,葡方要负全部责任。当时,中葡双方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澳葡政府束手无策,澳督委托经济局局长罗保全权处理此事。罗保又通过崔乐其,请澳门中华商会代表何贤、马万祺等出面调解。
马万祺感到此事关系澳门稳定,当即拨电话给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统战部代部长饶彰风,告诉葡方提出谈判要求。饶彰风随即向叶剑英请示,叶剑英同意谈判。
正当马万祺、何贤为调解关闸事件而忙碌奔走的时候,7月26日、29日、30日,一部分葡方士兵又向中方开枪、开炮,进行挑衅。在这几次冲突中,澳葡方面死亡5人,伤14人;中方边防官兵战死2人、伤30人;也有平民遭受伤亡,财产遭受损失。
8月2日,中方宣布封锁关闸通道,致使澳门断绝了生活资料来源。澳葡当局受到市民怨声指责,感到事态如再恶化发展,势将动摇澳葡的统治根基。澳葡政府诚意希望中国政府谅解,宽容处理。
此后,何贤、马万祺为澳门同胞的利益,为澳门的安定,冒酷暑烈日,连续18次前往设在白石的解放军指挥部洽谈。何贤、马万祺“不辞劳累,穿梭于关闸两方之间,有时竟一天三进三出”。
在何贤、马万祺的斡旋下,中葡双方前后经过14轮谈判,8月23日下午5时45分,罗保代表澳门葡政府签署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安厅边防局第五分局的道歉信。除了葡方没有登报道歉外,其余两项葡方全部照办:澳门葡政府在道歉书中保证今后不再有同样事件发生;对因此事件所遭受的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的损失予以赔偿;同时将葡兵哨位后撤至关闸圆拱下,今后任何葡方武装不出关闸门外;由关闸口至7月25日发生冲突事件葡方原日岗位之间不设防。
8月25日,中方恢复了前山拱北与澳门的陆地交通,中葡双方的紧张关系终于得以解除。
(选自《中国那些年(1949—1978) 你所不知道的历史真相》/凤凰书品 编著/团结出版社/2014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