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县水资源状况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4-04-29 08:41贾兴斌
农民致富之友 2014年22期
关键词:建平县旱作墒情

[中图分类号] TV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1-0280-01

一、我县水资源状况

我县位于辽宁西部,隶属东北半干旱区,水资源状况可以归纳为两大特点:一是“降雨少,且时空分布不均”:年平均降雨量仅450毫米,其中南部区480毫米,西部区430毫米,北部区400毫米,全年降水大部分集中在六、七、八三个月份,民间有“春旱、秋吊”之称。二是“水资源不足,且连年减少”:全县水资源总量为2.68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1.22亿立方米,可开采水量仅为0.946亿立方米,水浇地仅54万亩,不足总耕地面积276万亩的1/5,且随着铁矿、陶瓷等工业的发展,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农业可利用水资源有减少趋势。因此,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是我县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必然途径。

二、开展墒情监测工作,应对水资源短缺

墒情监测是支撑旱作节水农业的关键技术,通过它可以掌握“目前旱到了什么程度?旱情如何发展?采取哪种有效措施?”、“一个区域哪种旱作模式效果更好?”、“节水滴灌区灌溉时机、灌溉时间、灌水量如何控制?”等关键问题。

针对我县的水资源状况,2007年开始启动农田土壤墒情监测工作,全县设置4个监测点,2009年增至5个,到2012年,加大了墒情监测力度,监测点增加至10个,覆盖了全县三大气候区域(北部、中部、南部)、三大河流流域(凌河、蹦河、老哈河)、三大土壤类型(褐土、风沙土、草甸土)。在4至10月的10日和25日定时定点监测农田土壤墒情,且在作物生长关键时期加测1-2次。2007年以来,共测定墒情99次,取得墒情数据13092组,发布墒情信息100期,建立了我县墒情评价指标体系,为水资源调配、抗旱节水提供了确凿依据。

三、建立不同模式区,实现高效用水

依托墒情监测技术,结合旱作节水项目(滴灌节水农业工程、地膜覆盖、秸秆还田、有机质提升等),研究适合我县不同地块不同作物的旱作节水模式,建成了5种旱作模式区:一是中北部地膜覆盖区、二是南部镇压保墒区、三是平原平地秸秆还田区、四是坡地山地抗旱坐水种区、五是增施商品有机肥区;发展了 3种节水模式区:一是节水滴灌农业区、二是移动喷灌农业区、三是老哈河沿线测墒灌溉区。通过不同模式区域的建立,实现了高效用水,使水资源短缺对农业生产的限制削弱。

四、存在的问题

1.时效性差:目前的墒情监测属于“定点、定期”监测,在作物生长季每月测定2-3次,可能在监测时已经出现旱情,即便采取措施也无力挽回损失。

2.准确性低:由于仪器准确性相对较差,评价墒情可以,但指导灌溉就不行了。比如仪器本身测定数值偏小,那么测定墒情数值适宜时,其实有可能灌溉过量了,这样就造成了水分的浪费和养分的流失。

3.任务繁重:我县地域辽阔,南北长 125公里,东西长75 公里,利用土壤水分速测仪在1天之内把全县10个墒情监测点全部测完,至少需要12个小时、行程300公里以上,工作人员只能白天测数据,晚上写信息,才能保证墒情信息的及时准确发布,如果中间环节有耽搁时间的,就不能确保监测工作的及时性。

五、解决措施

如果能建成全自动的墒情监测站,实现“定点、实时”监测,数据信号传输,这些问题将能得到彻底的解决。

随着土地集中经营步伐的加快,旱作节水农业的面积将不断扩大且集中,墒情监测的工作量会更大,对时效性、准确性的要求会更高,建立自动墒情监测站是必然需求。我县先后与农业部、省农委、沈阳农业大学等多部门合作,开展旱作节水技术的研究,在各级领导和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利用现有墒情监测设备,克服困难,初步完成了“水肥一体化”、“秸秆深还地膜覆盖”、“秸秆吸水持肥覆膜还田”、“大垄双行全膜覆盖集雨沟播”等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如果能够建立自动墒情监测站,这些技术体系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并能研发出更多的、更适合我县农业发展的旱作节水新技术。

作者简介:贾兴斌(1979.10.6-),男,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2014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现供职于建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助理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

猜你喜欢
建平县旱作墒情
让“有机旱作·晋品”成为一张靓丽名片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有机旱作落地生根 实用技术推广见效
在『有机旱作』上做出特色
墒情会商,助力备耕春播
土壤墒情监测的意义与技术规范
建平县矿山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恢复对策
建平县实施国家坡耕地治理项目成效及经验
开封市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建设研究
额尔古纳市2013年春季土壤墒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