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群众工作机制创新的探索

2014-04-29 00:44李建礼
领导科学论坛 2014年2期
关键词:群众工作机制创新基层

【内容提要】 开展基层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现实研究,是提高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水平和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时代性课题。本文以黄石市为例,以期为基层群众工作机制创新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基层 群众工作 机制创新

【作者简介】 李建礼,中共黄石市委党校党建教研室副主任。

【中图分类号】 E2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2-0027-03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强新时期基层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研究,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一项重大课题。今年以来,我们在黄石市范围内,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开展了专题调研,与6个县(市)区、乡镇、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党校主体班、年轻干部成长班及入党积极分子班等870名干部群众进行了个别访谈和集中座谈,收回有效问卷820份。通过问卷调查,进一步摸清了黄石市基层干部践行群众路线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期望为基层群众工作机制创新提供有益借鉴。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黄石市基层干部在联系服务群众中做出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很多有益经验,比如推行大部制改革、实行“两集中一代办”、简化办事程序、推行“五务合一”、建立网格化服务制度等,有效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但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主要体现在内动力缺乏、创新力不足、结合力不实、约束力不够等方面,其中,受访者对当前基层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选择满意的只有45人,占5.49%;选择比较满意的261人,占31.83 %;选择不满意的有487人,占59.39%;选择不清楚的有27人,占3.29%。

1. 内动力缺乏

调研显示,少数基层党员干部主动联系群众意愿不足,宗旨意识不强,群众观念淡薄,服务意识不浓。少数基层干部认为废除农业税后与群众间的联系机会就少了,自身不能给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反会给自己找麻烦。一些基层干部角色错位,眼睛紧盯着上面,不看下面,只对领导负责,不想为群众负责。还有一些基层干部忽视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对前来办事的群众,消极应付,把同群众打交道当成一种负担。

2. 创新力不足

受访对象反映,一些基层党员干部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是主动适应,提高本领,而是因循守旧,停滞不前。面对因群众利益分配带来的社会矛盾和干部作风问题引起的社会对立,不敢担当责任,害怕承担风险,在重大考验和突发事件面前不是考虑如何化解矛盾,安抚群众,而是衡量个人政治前途,盘算利益得失。更有甚者,少数地方和部门出于维稳角度,对于群众上访采取金钱买访、权力压访、拳头打访的处置方式,往往致使矛盾激化,引发群体性事件。

3. 结合力不实

调研发现,当前基层干部联系服务群众能力方面存在问题:一些调研深入不够,陷入“车子转一转,工程看一看,干部谈一谈,群众见一见”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极少数干部基层调研变成了“观景赏花”“品尝美食”“接受土产”,这反而扰民伤财,加重基层负担。在实际工作中,少数部门和基层干部定位不准,不是从群众的所思、所需、所盼、所急出发,而是以自身的经验为最佳参考,以工作便利为最优选择,导致在服务需求与供给方面存在失衡,影响工作效果。少数基层部门和干部在工作中各自为政,未能共享资源,发挥整体合力。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少数部门只注重影响的“面子”,而忽视服务的“里子”,建些中

看不中用的政绩工程。从调查结果来看,选择“作风不实”者598人,占72.93%;选择“形式主义”者457人,占55.73%;选择“官僚主义”者369人,占45.00%;选择其它的89人,占10.85%。

4. 约束力不够

调研发现,当前基层干部联系群众约束力失效。一些基层部门和基层干部未能从本地实际情况和群众实际需求出发,而是机械地照搬照抄上级的文件精神,未能将其转化为具有地方特色、适应群众期待、易于操作的制度机制,影响群众工作顺利推进。衡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成效必须以科学有效的考评办法作保证。但实践中往往缺乏具体统一的考核评价办法,缺少量化的指标体系。如衡量基层干部联系群众工作考核指标究竟是以户数、下基层天数还是解决群众问题件数等为参考。由于考核体系错位和监督工作缺位,致使联系群众考评工作缺乏准确的参考依据,制度未能发挥刚性约束力。

二、关于践行群众路线的对策思考

1. 催生联系服务群众的内动力

(1)创新理想教育形式。理想信念教育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搭建教育平台,丰富教育形式,以各种“学教”活动为契机,通过组织瞻仰革命遗址、烈士陵园、党史知识竞赛、主题演讲和红歌比赛、诵红色经典等活动,以及邀请革命前辈、党史专家、基层英模上党课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借助党员活动中心、“我的梦”宣讲团、文化书屋、文化长廊、送戏下乡等载体,深入开展 “对接武汉,比学九江,学什么?怎么做?”活动,广泛开展“建设大冶湖生态新区,怎么看?怎么办?”等大讨论活动。组织基层党员干部开展“向革命先烈学习、向先进典型看齐、对照党章找差距”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部署,牢记使命,勇于担当,铸牢理想信念之魂。

(2)拓宽党性锤炼渠道。发挥党校党性锻炼熔炉作用,充分挖掘黄石红色教育资源,整理历史资料,开发体验式教学课程,实地探寻党性锻炼路线,设计主题为“体验革命先辈生活,加强个人党性修养”的体验式教学,围绕“如何做人,做事,做官?”等主题,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党性分析。建立基层党员干部党性锻炼考察机制,从工作作风、群众观念、组织纪律、道德修养、廉政意识等方面建立个人党性锻炼档案和党性预警机制。创新党性锻炼形式,建立党性锻炼基地制度。依托《道德讲堂》和先进事迹报告会,让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用身边的模范教育身边的人,大力宣传先进典型,为广大干部树立学习的榜样。同时,积极倡导职业道德,引导基层干部践行“为民”的价值追求、永葆“务实”的政治品格、严守“清廉”的职业操守,通过自我教育,进一步砥砺品质,提高党性修养之本。

(3)夯实为民思想基础。针对少数基层党员干部中存在的不以为然的群众观、唯物至上的政绩观、当官发财的事业观等现象,深入开展 “群众是什么,当官为什么?”“政为谁施,绩为谁创,名为谁留?”等主题活动,从思想上搞清服务对象、价值选择、依靠力量等核心问题。以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和干部宗旨意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目标,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生态建设、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社会事业等热难点问题开展工作。认真总结“三万”活动等联系群众的鲜活经验,探索干部群众情感增进新方式,进一步强化基层干部的根基意识、力量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夯实为民服务之基。

2. 提高联系服务群众的创新力

(1)改进联系群众机制。完善领导工作联系点和调研制度,进一步规范领导联系群众和调研工作。建立健全定期走访、民情信息库、服务网络、评估考核机制,关注突出问题处置和信息反馈等重点环节,明确梳理、研究、处置问题等工作步骤,保证联系活动科学开展。建立党代表联系群众和党代表工作室制度,采取入户走访、定期接访、开会座谈、打电话、发短信等方式,与联系对象经常联系。建立群众代表提案制和限时处理反馈制。充分发挥代表参与和监督作用,对于群众反映热难点问题,由群众代表集中向所在村(居)委员会、乡镇和县(市区)政府反映,由相应的政府职能部门成立民情提案工作委员会,限时督办代表提案,并向代表及时反馈处理情况。

(2)畅通利益维护机制。发挥基层党委政府在群众利益维护机制中的主体作用,创新社会管理机制,转变社会维稳思路,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改进信访考核工作机制,取消基层信访“一票否决制”。完善代表委员和社会组织的桥梁作用。发挥代表委员“民情联络员”作用,设立代表委员工作站;建立“乡土联络员”制度,开展“乡土联络员”民情走访活动,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搭建集三级“民情”工作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对问题进行集约化管理,实现监督评价便捷化操作,做到接收问题全天候、办理反馈全落实。

(3)完善便民服务机制。推进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五务合一”全覆盖,进一步整合资源,建好用好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的作用。深入开展“社区服务创新”活动,推进社区党建引领社区管理服务工作,落实社区党建社区网格化工作机制、着力解决“有网无联,有联无服,有服无效”的等突出问题,在宣传政策、畅通民意、解决民忧、促进民生狠下硬功夫,在组织群众、维护和谐、推动发展、发挥监督上传递正能量。

3. 突出联系服务群众的结合力

(1)强化辐射作用。强化基层党组织引导、帮扶、教育、服务群众的核心作用。根据区域特点和党员专长,建立党员责任区制,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带头影响、引导帮扶群众。在农村以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为据点,充分发挥党员、产业带头人的作用。在城市社区以街道楼栋为单位,充分发挥党小组长、楼栋长作用。以党总支—支部—党小组—楼栋“四级”网络为依托,围绕“倾听烦恼,回应需求”,整合社会力量共同接待和处理群众的诉求和意见,及时帮助党员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搭建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平台,拓展基层党建工作阵地,建立以党员诉求回应机制,深化诉求工作内涵,为党员群众诉说心里话、拉近党群关系提供了有效通道,发挥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突出引领作用。强化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优化基层干部的选拔、配备、教育、管理工作。建立基层干部关怀机制,完善基层干部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机制。将群众公认、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适时选拔进入乡镇领导班子,为他们更好地服务群众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提升履职能力。通过远程教育平台和党校阵地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培训,坚持“进出”结合,邀请优秀基层支部书记、企业家、协会负责人、致富能手现身说法和外出考察,开拓视野,提高引领发展的能力,创新服务理念,让群众得到实惠。

(3)发挥纽带作用。强化服务职能,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充分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纽带作用。依托工青妇、人民调解、志愿者服务站等载体,在城乡开展关注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保障妇女权益、争做文明市民、建立和谐村居、打造平安黄石等活动。加强与“两新”组织的沟通互动,扶持居民区新型群众自治性组织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不断提升社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水平。

4. 强化联系服务群众的约束力

(1)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内驱力”。注重发挥目标考核的导向作用,把联系服务群众作为重点考核项目,把结果直接与年度考核、评先选优和使用挂钩,并存入干部个人档案。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要提拔扎根基层、为民务实、埋头苦干的“黄牛型”干部,重用工作上有能力、发展有实绩、群众有口碑的“狮子型”干部,冷落和处理那些好大喜功、自吹自擂、推诿扯皮、跑官要官、投机钻营的“孔雀型”“蜘蛛型”干部。要建立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考评制度,建立基层党员干部作风自查、互查及群众评议制度,对基层干部转变作风、服务群众的先进典型,要大力宣传。

(2)强化廉政机制,提高“免疫力”。健全基层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针对涉及群众利益的土地征迁、集体收益分配、重大项目等腐败案件,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发挥案件惩戒教育作用,对于侵犯群众利益和影响发展环境的案件,要做到查案一起、教育一片、防治一线。强化对基层领导干部的监督,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基层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诫勉谈话、离任审计制度。

(3)完善考核机制,校正“定向力”。建立基层群众评议制度。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和代表委员群众评议活动,进行机关行风政风评议活动。改善考核方式,归并简化同类指标,探索大考核机制,取代单项考核,注重平时监督,慎用“一票否决”,将基层干部的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完善基层党员干部双述制度,注重考核“细节”。特别要注重群众的评价,注重群众测评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增加群众测评在基层干部考评中的比重。并将考评结果与干部绩效、评先评优、选拔任用挂钩,真正把基层党员干部工作绩效的评判权交给群众。

(4)落实监督机制,强化“约束力”。建立完善基层党员联系群众服务台帐,实行实时动态公开,真实记录联系服务的情况。进一步健全考评体系。采取下级党组织向上级党组织分层述职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意识。建立组织考核、民主评议、群众测评等全方位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加强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确保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各项工作的有效进行。强化舆论监督,教育引导基层党员干部正确对待和自觉接受舆论监督。

责任编辑:达名流

猜你喜欢
群众工作机制创新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互联网环境下做好群众工作的几点思考
新媒体时代怎样做好群众工作
辽宁国有企业改革体制机制创新问题研究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运行机制探析
阜新日报社:地方报业转型的探索与创新
用法治思维创新群众工作
关于政府审计几点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