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世鸿
从初中升入高中,是一个转折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次跨越,这时候学生学习数学会遇到很多的问题,那么做好初高中数学的衔接就尤为重要,它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 因此有些学校在高一专门开设了初高中数学衔接课,集中补断层知识,总想一步到位,但实际效果却不甚理想. 其实初高中教学的衔接,不仅仅是初高中知识与技能上的对接,更要关注到蕴含在知识中的数学思想、学习习惯、学习心理等方面. 本人结合近年来的自身教学,谈谈做好初高中衔接,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一些经验和做法.
一、认真钻研初高中数学课改教材,了解初中学生的学习情况
初中数学教材通俗易懂,难度不大,教学进度较慢,对重点内容及疑难问题都有较多的时间反复强调;在知识点上主要侧重记忆,学生在记住相关概念、定理、公式和法则后一般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学生都是习惯跟着老师转,不善于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数学问题,缺乏归纳总结能力. 从升学考试来看,由于中考难度不是很大而且教师讲解细致,练习全面,类型归纳准确,在中考时,一般都有相关的模式或题型可以对号入座,这样取得高分也就不是很困难.
高中新课程数学教材,注重研究变量关系,既重视定量的计算,且需要定性的研究,注重各种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 高中教师在处理高中教材时,不仅要强调教材内容,还需要拓展课外知识,不仅强调知识,更是要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这对刚进入高一的学生来说,就显得难以适应高中教师的课堂教学容量及教学方法. 高中新课程要求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总结反思和触类旁通,但高一新生往往仍沿用初中的学习方法,对学习中的自学、阅读、复习、反思等必要环节处理不当,同时高一新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又比较缺乏. 由于高考的难度要求有别于中考,以前的初高中教材内容衔接较紧密,但实施新课程后,多数高中老师对初中课标一些变化的内容都不是很了解,且大部分高一老师是从毕业班又回到高一的,这时往往用高三的学习要求和难度来对待高一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对高一新生来是说反差太大,如果中间再缺乏过渡过程,那么高一新生基本上不能适应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
二、重视联系,使高一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总的来说,现在的高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能力有所增强,数形结合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学生对概率有一定的认识,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意义的了解优于之前. 学生在数学的直觉上有较好的表现,但与此同时学生也表现出对待学习缺少耐心,缺乏深入的思考,停留于表面,理性思维能力也明显下降. 高一的新生因为在初中能够使用计算器,笔算与口算能力整体较弱,计算的准确率大大降低. 初中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较强,但因为弱化几何证明的教学,降低演绎推理难度,造成部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较弱,严谨性不足. 高中新课程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概括、空间想象、推理论证、计算求解等基本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教师必须在平常的教学中密切注意初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上述不足之处,加以引导,逐步提高学生的能力.
初中数学教材内容编写较通俗易懂,趣味性强,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贴近,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叙述方式较简单,学生一般都容易记住结论并掌握. 但高中新课程数学中的大部分的概念比较抽象,定理严谨,前后逻辑性强,教材叙述严谨,而且内容多,难度大,类型多,方法活,计算比较复杂,体现了“起点高、容量多、难度大”的特点. 因此在高一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尽量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给学生多一点的课堂时间,鼓励他们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切忌“满堂灌”. 在高一的入门教学中,更要注意放低起点,扎实教好课本知识,关注学生的参与,加强互动. 对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脱节的内容应及时进行必要的补充,并尽量让学生对补充的内容进行自主讨论和探究.
三、科学规划,提高教学有效性
高一教师要遵偱高一新生的认知水平,及心理、生理特点,科学地规划高一教学. 例如在刚开始的必修一的“集合”教学中,我们不能指望用四、五节课就解决有关集合的所有问题,这不现实也不可能,其实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会不断地使用,逐步熟练,逐步掌握. 但部分高一教师在一开始就举这样的例题:试判断A = {x|y = x2 + 1},B = {y|y = x2 +1},C={(x,y)|y = x2 + 1} 这三个集合的区别. 这个问题对相当部分同学是有难度的,这里其实是关于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函数图像的问题,其实等到了第二章节学完函数之后再来做这道题,大部分学生就能很好地掌握. 因此刚开始的时候,不要过早地拓展与加深,这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打击了学习信心,更关键的是学习效果并不好. 这样的例子很多,因此高一教师一定要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教材体系,科学安排进度,循序渐进,由易到难,让学生更有信心地学.
在课堂上,多利用教科书的引导性作用,特别是教材上的“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探索. 以恰时恰点的问题组织教学活动,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来设计教学,通过猜测、类比、推广等思维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促进他们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逐渐领悟本质.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生动幽默的语言、缜密的分析、严谨的推理论证、有机的联系来揭示数学的美. 不断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他们的成长,对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都要及时地肯定,树立学习的信心,让学生对高中数学学习形成积极的态度与情感,使得数学学习始终处于积极愉快和富有想象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保持学习兴趣的持久性,真正达到教学的高效性.
四、加强学法指导,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造成高一新生不能适应高中数学的教学,成绩下滑严重的很大一部分原因还在于学生仍然沿用初中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 我们发现高一的学困生中有知识能力缺陷的学生,但更多的是还是初中基础能力都不错,到了高中由于学习习惯与方法不对,偏离了方向,学习效果不好,成绩始终不理想. 高中的数学内容在教学容量、难度上都高于初中,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上课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或者是上课时听得懂,但到了课后的作业就做不来,或者刚教的内容会做,过几天就又忘记. 因此要及时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学习习惯与方法的不足,进行调整,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不仅是高中时期数学学习的需要,还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生活休息时间,从盲目、无序的学习中解放出来. 其次,要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预习要讲究方法与质量,争取在上课前把教材的基本内容看懂,到上课的时候着重听老师的讲解思路,保证听课有针对性,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量在课堂上把问题解决. 再次,引导学生听课的时候要边听边记,记难点、补充知识点、易错点、解题思路闪光点,以备复习回顾. 在课堂上不仅要认真听讲,更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动构建,以提高听课效率. 课后的学习要做到先看课本上的内容,整理清楚课堂笔记,再独立做作业,切忌不复习就做作业,对例题生搬硬套,一遇挫折就放弃. 最后,要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反思,总结反思是数学创造有力的动力,是创新思维发生的必要条件. 对解题思路和步骤、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反思,促使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问题的理解,探索一般规律,揭示问题的本质. 还要充分利用有利时机,进行学法指导,利用主题班会开展学习习惯与方法指导,请优秀毕业生谈他们入学时的适应高中学习的经验,召开学习方法交流会,互相评论,取长补短,让好的学习方法变成大家的共同财富.
总之,做好初高中数学衔接,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不可一蹴即就,关键是教师平时要多研究初高中教材,重视知识的联系;教学中多钻研,让自己的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平时多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并加以指导;不断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变被动为主动,达到高中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