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明
子明,两个字值得玩味。子,在汉字中有数十种含义,譬如对男人的通称、尊称,对自己老师的称呼,也可作“你”讲,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个“子”字,内涵如此丰富!中华文化魅力世界实有道理;再说“明”,也有诸多的意思,但基本意思还是明亮、明白。
老子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此处的“明”,大抵也是指聪明、明白。
我以为,做到“明”不容易,除了要有学识、见识,要有明察秋毫之敏锐外,最不易的恐怕是“明”还有自省之意。说人、说事不难,说自己就难了,难在何处?难在看自己往往不客观,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角度看问题,从“我”出发、从“我”之利弊评判正误,所以容易产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此大约也是人性的局限,真正的“明”,要勇于承受自己的不是,敢于批判和否定自己,至少要有这种内心的声音。
子明,见到这个名字时让我肃然起敬,也是在提醒自己尽可能作明白人,尽管自己的名也为明,可遇事常问自己明白了吗?常不敢作答。
浅绛画师中“子明”何其多!陈子明、石子明、余子明、焦子明……而我唯喜欢俞子明。这位先贤时和几位同字的同道偷懒,将姓隐匿,弄得“子明”到处是,于是一些子明瓷器便成了悬案,究竟是哪个子明呢?常被人无意弄混、也常被人希望弄混、更常被人故意弄混(类似情况还有它例),于是浅绛玩者们为考究确切、为证明真理,不免要下一番功夫才是。
其实子明款浅绛中俞子明真算一人物,瓷画大有看头,可书法不甚专一,不像程、金、王、任等自己题款,而是代笔过滥,常让人不便判别,也说明俞对己书法不够自信。好在人物、花鸟、山水皆通,似乎给人印象最深是人物。
俞子明的人物,高士、童子、仕女、官宦、寒士、神仙、凡夫样样来,他应当较为熟悉历史典故、演义传说、民间故事之类,可想,无论其有无功名,学历高低,学识多少是有点的,在晚清也是才能秀异之士,用今天的话,可以称得上“小知识分子”了吧?如何看得出呢?
这话倒也把人给问住了,凭什么?就凭人物的神情可以看出作者的高下。是的,“胸无尘滓品自清,腹有诗书气自华”,俞子明笔下人物皆有超凡脱俗之气,亦有温文尔雅之性,作者若无所表现人物的内在品质,何以能体悟并传达出那份儒雅,那份清趣!故,我们可以推断俞氏应属饱读经书、通晓今古的才俊。
俞的人物,皆有“眼神”。画中人物不仅用姿态说话,更用眼神说话。我们都知道,绘画不是戏曲、电影,它不能说话、吱声,唯眼神具有话语功能,这就见作者功夫了!且看俞的人物,即便似闭似睁、迷迷糊糊的“太白醉酒”,似乎也能让我们读出醉意、读出醉酒人的那种放浪形骸的洒脱(图1),一句话,人物的眼神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物的内心,又何尝不是作者的内心呢!
即便颇具故事性的题材,场面也做到突出重点,简洁明晰,一般不会花花绿绿地弄得主次混淆,冲扰主题,而注重人物身份和情景中的人物关系,叫人一目了然(图2);在背景处理上,好以瓷釉本色和形态为依托,善于运用空白和大胆余留空白,表现出高度的绘画自信,已形成了俞氏的个人风格。
人的面相不仅是外形决定的,更有内在气质要素,古人认为骨相天生,唯读书可以改变骨相(据传东周的鬼谷氏创建有骨相学)。照此说法,俞子明也深谙其道,懂得不同的人骨相为何,作为画者,此看家本领也。骨相说不知有无科学依据,而读书改变人的心性、气格我是相信的。
俞的花鸟也有意思,尽管我以为花鸟是俞氏弱项。花鸟得从花与鸟两类分说:且说花,叶小花大,强调花瓣的层次,叶茎画法远摹前人沈周、近似清金陵八大家之一的胡慥,也有海派画家胡公寿的墨影,花叶追求浑厚、枝藤坚劲老成、凝重。鸟则喜欢雏幼和单只,鸟儿一定不大张扬,似初涉水岸山林,怯生生地独占高枝,像总不安定踏实样,大约叫观者怜爱去的!可我以为,俞的花鸟大多数缺乏灵动之气,神韵略显不足(图3、4、5、6)。
最好是山水了。虽其山水传世较少,几乎件件精到,至少有以下特点:一是通透。无论画幅大小,形制为何,画面物象的远近关系讲究、合理,所现的场景空透、宽阔,绝不叫你堵塞,或拥挤不堪,于丰富中显疏朗气息。二是简约。他的简约重在用笔上,刻划物象的笔划能省则省,线条或烘染、皴擦皆尽可能不显痕迹,不露声色,把含蓄与清新的气格坚守到彻底,通俗而绝无半点尘俗习气。三是作色浅淡,其山水用色近乎黑白,少见他色。可他把墨呈五色的分寸和效果把握得恰到好处,画作无论平奇,皆能巧度绘事玄机,抵达萧萧冲远之境,显尽纸卷意味,在浅绛画师中,他的山水可与任何大家比肩(图7、8、9)。
子明,以独具的瓷画语言惠及藏家、观者,他知人、知己,明白绘画的真谛——既神形兼备,又重在神韵。于是,我们可尽情想象、猜测画境的确切、究竟,哦!哪有确切,哪有究竟,都是被他营造的那点安逸牵引起自己心中的浪漫和闲情,一种折腾,一种“欺骗”——心甘情愿蒙蔽自己的眼睛,从而进入不可名状的灵境。(责编: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