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艳 陈桂芳 杨远亮 赵德祥
摘 要:为了找到防治桉树紫斑病的高效、持久、安全的杀菌剂,通过林间防效试验研究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500 g/L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桉树紫斑病的防治效果,以清水为对照。结果表明,3种药剂对桉树紫斑病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每隔10天施药,连续3次施药后,桉树大多能恢复生长,长出新梢。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对桉树紫斑病的防治效果最好,病情指数为25.24,防效为40.24%,500 g/L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的病情指数分别为27.09,防效为35.87%,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的病情指数分别为32.21,防效为23.74%。清水对照的病情指数为42.24。3种药剂用后都未发生药害。
关键词:桉树紫斑病;病情指数;防治效果;杀菌剂
中图分类号:S763.7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3-0656
0 引言
桉树(Eucalyptus spp.)是桃金娘科(Myrtaceae)桉属(Eucalyptus)植物,是世界公认的速生树种之一,已经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种,中国自1890年开始引种,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至2010年底,中国桉树人工林面积已经达到368万hm2,桉树已成为中国三大造林树种之一,是中国南方最重要的短周期工业用材林树种,中国桉树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3位,仅次于巴西和印度[2]。
近年来,伴随着大面积桉树纯林的营造,桉树病虫害的发生和为害日趋严重[3-10]。截止到2006年,中国桉树有害生物种类达402种,其中病害有82种,常造成危害的有20种左右[2],局部地区已成为制约桉树速生丰产的主要因子。
桉树紫斑病是桉树幼苗期和造林期最常见的病害,该病虽不使桉树致死,但严重影响桉树的质量及生长速度。桉树紫斑病在广东最严重的发病率曾高达98.7%,发病严重时叶片受到侵染,影响光合作用并引起落叶,严重影响植株生长[11];桉树紫斑病曾导致130 hm2 3年生二代萌芽林严重落叶[12]。
此病在重庆3—10月均可发病,5月以后开始流行发展,5—10月较为严重,尤以8—9月最为严重。据报道,桉树紫斑病(Eucalyptus purple blotch)病原菌有2种,桉壳褐针孢(Phaeoseptoria eucalypti Hanst.)和桉壳针孢(Septoria mortarlensis Penz.et Sacc.)[13-14]。感病叶片初期出现淡绿色小斑点,后变红褐呈紫红色不规则病斑,后期病斑可相连成片,桉树叶片两面均能发病。桉树林下层的老叶先感病,而后逐渐向中上层叶片扩展,后期病叶枯黄脱落。幼林地经营粗放,施肥抚育不及时,林木抗病力弱,发病则比较严重。在高温高湿多雨天气,病害扩展迅速,危害严重[11]。
国内对桉树紫斑病开展防治试验的相关报道较少,仅罗建华等[15]开展了桉树扦插袋苗和造林幼苗的防治试验,进行了防治药剂的初步筛选。因此,笔者选择了3种药剂对桉树紫斑病进行林间防治试验,旨在筛选防治桉树紫斑病的有效药剂,以期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并为下一步在重庆市桉树紫斑病发生区推广运用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地点
林间防效试验于2013年5月在重庆市永川红旗林场尾巨桉林进行。永川红旗林场位于重庆市永川区西北部,坐落于巴岳山脉的东南侧,位于东经105°48'—105°547',北纬29°26'—29°34'之间,林区海拔360~ 924 m。林区属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利于林木生长。土壤为黄壤,年降雨量1013.6 mm,年平均气温17.9℃,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333.7 h。主要林区为马尾松、桉树、香樟等。
1.2 试验材料
本试验选用的桉树林为尾巨桉2008年秋造林,2010年遭冰雪灾害后重新萌发,2012年3月感染紫斑病,引起严重落叶,极大地影响桉树生长,桉树胸径4~5 cm,树高约3 m。
1.2.1 试验植株 2013年5月对永川红旗林场的桉树林进行初步调查,为了使试验数据有较强的可比性,选择树高、冠幅、发病程度相对一致的感染桉树紫斑病的桉树植株作为试验株。
1.2.2 试验药剂 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先正达公司),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山东潍坊市农药实验厂),500 g/L甲基硫菌灵悬浮剂(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药剂均在当地农药店购买。
1.3 试验方法
2013年5月,在感染桉树紫斑病的林地范围内,每种药剂选择树高、冠幅、发病程度相对一致的感染桉树紫斑病的90株桉树进行药效试验。设4个处理:处理1为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处理2为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处理3为500 g/L甲基硫菌灵悬浮剂,处理4为清水对照(CK)。每处理3个重复,共12个小区,每小区30株。每隔10天喷药,共喷药3次,最后1次喷药10天后调查,防治历期40天。每种药剂均匀喷湿叶面与叶背。
1.4 防治效果调查
1.4.1 植株生长恢复调查 桉树苗能否抽新梢;抽出的新梢是否带紫斑病病斑[15]。
1.4.2 植株病情调查 各处理分别采用随机五点取样法,每个处理调查90株,每株桉树调查上部、中部、下部共100片叶子,调查植株发病程度,按桉树紫斑病分级标准(见表1)及公式(1)~(2)计算病情指数和相对防效,结果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16]。
植株药害情况调查:在调查植株发病情况和防效时,均同时调查桉树药害情况。-:无药害;+:轻度药害,不影响作物生长;++:明显药害,影响作物生长。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株生长恢复调查
防治试验所用3种药剂对桉树林的紫斑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经防治3次后检查,有92.2%以上的幼林可恢复生长,抽出新梢,新梢无病率为91.1%以上,新梢率和新梢无病斑率均高于清水对照,10%苯醚甲环唑的新梢率和新梢无病斑率高于其他2种药剂和清水对照,防治效果最好,见表2。
2.2 植株病情调查
3种药剂对桉树紫斑病的防治效果,见表3。不施用药剂,清水的病情指数达到42.24,发病严重;而施用药剂的植株,病情指数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均与清水对照差异显著,药剂间两两差异显著。效果最好为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与500 g/L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差异显著,500 g/L甲基硫菌灵悬浮剂防治效果次之,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最差。
施用药剂后的桉树植株,均对桉树紫斑病表现出一定的防效,病情得到了缓解和控制。药剂间相对防效两两差异显著,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的防治效果最好,相对防效达到40.24%,与500 g/L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差异显著,500 g/L甲基硫菌灵悬浮剂的防治效果次之,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最差。
2.3 植株药害情况调查
各药剂均在上午10时以前施用完毕,避开高温影响。3种药剂施用后调查,均未发生药害现象。试验表明,各药剂对桉树植株生长不产生药害,较安全。
3 结论与讨论
本试验采用的3种药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 g/L甲基硫菌灵悬浮剂均对桉树紫斑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经连续3次施药后,92.2%以上的幼林可恢复生长,抽出新梢,新梢无病率为91.1%以上,桉树林萌发的新梢率和新梢无病斑率相对清水对照均有极大的提高。
本试验连续3次施药后,感病桉树的病情得到了极大地缓解和控制。其中,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的防治效果最好,达到了40.24%,500 g/L甲基硫菌灵悬浮剂防治效果为35.87%,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最差。该结果与罗建华等[15]得出的世高(即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防治桉树紫斑病的效果最为理想的结论较为一致。根据本试验初步结果,在桉树紫斑病流行区,推荐使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进行防治,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本试验在5月开始防治试验,桉树紫斑病开始发病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药剂的防治效果,如能选择在3—4月桉树紫斑病开始发病,尚未流行时开始防治试验,防治效果可能会更好。
本试验在永川红旗林场开展防治试验,试验结果可能受到地域小气候,土壤、水分、光照条件及人工因素的影响,可进一步开展大面积的试验示范。
参考文献
[1] 祁述雄.中国桉树:第二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255-264.
[2] 杨民胜,谢耀坚,刘杰锋.中国桉树研究三十年(198l—2010)[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30.
[3] 孙云霄,刘建锋.桉树病虫害的发生现状及防治策略[J].中国森林病虫,2004,23(5):36-38.
[4] 罗基同,薛振南,廖旺娇,等.广西速生丰产桉树病害调查[J].中国森林病虫,2012,31(4):21-24,30.
[5] 易观路,余正国,罗建华.湛江市桉树病虫调查[J].贵州林业科技,2005,33(4):56-58.
[6] 李贵玉.广西桉树病虫害发生现状及防治策略[J].广西林业科学,2006,35(4):285-288.
[7] 黄咏槐,黄焕华.我国桉树主要病虫害现状及控制策略初探[J].广西林业科学,2006,22(1):83-85.
[8] 黄焕华,黄咏槐,范军祥,等.广东地区桉树病虫害调查初报[J].桉树科技,2007,24(2):34-36.
[9] 庞正轰.中国桉树害虫现状和防治对策[J].广西林业科学,2001,30(4):169-179.
[10] 于永辉,杨振德,庞正轰,等.中国桉树蛀干害虫研究现状[J].中国森林病虫,2011,30(3):25,28,39.
[11] 奚福生,罗基同,李贵玉,等.中国桉树病虫害及害虫天敌[M].广西: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4-26.
[12] 韦继光,黄翠流,于浩龙,等.桉树病害的发生与为害[J].中国食用菌,2008,27(suppl):83-86.
[13] 徐梅卿,何平勋.中国木本植物病原总汇[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8:683,777.
[14] 张中义.观赏植物真菌病害[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48.
[15] 罗建华,易观路,林国荣,等.七种杀菌药物对桉树紫斑病的防治试验[J].广西林业科学,2004,33(3):153-154.
[16] 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第三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