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飞燕
摘 要:中国传统绘画历来讲究意境之美,追求“象外意”,“意”体现了一种品格,“意”之高低决定了艺术作品的高低。艺术作品意境的高低也体现了创作者艺术修养之高低。风景油画作为艺术家表现风景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创作出一幅优秀的风景油画并使观者与之达到共鸣,是风景油画创作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风景油画 意境
明朝万历七年(1579年),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首次将西方油画携入中国内地。如今油画已作为一种从西方舶来的艺术,被中国的民众熟知、接受,并成为很多艺术家表达情思的绘画语言形式。风景油画作为艺术家表现风景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创作出一幅优秀的风景油画并使观者与之达到共鸣,是风景油画创作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传统绘画历来讲究意境之美,追求“象外意”,“意”体现了一种品格,“意”之高低决定了艺术作品的高低。艺术作品意境的高低也体现了创作者艺术修养之高低。风景油画中意境的体现也是创作者灵魂之体现。
一、意境美在风景油画中的重要体现
宗白华对艺术中的意境是这样描述的:“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正如恽南田所说‘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由此看出,有意境的艺术作品一定不是照搬现实,它一定是升华了的现实,富有诗意的场景并渗入了作者的情思和经验。优秀的风景油画一定不会就某个固定的场景照抄下来,它最终呈现到观者眼前的一定是经创作者提炼、构思,融入作者情感的画面,只有在心境中完成的艺术境界才能使得自然空灵动荡而又深沉幽渺,才能打动观者。
从绘画大师的作品中我们就能窥得意境美之重要。19世纪法国最出色的风景画家之一——柯罗,将风景油画作为一生追求的信念。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大自然那种深切的热爱,也正是在这种热爱中,他的作品看起来更像是一首抒情诗。中国文人画追寻“画中有诗”的境界,观赏柯罗的风景油画会使人不由自主地进入诗的幻境中,缥缈而又深远。如其最具代表的风景油画《孟特枫丹的回忆》,画面美丽得像一首抒情诗,具有优美典雅的浪漫主义色彩,富于深邃的意境。画中薄雾正在渐渐隐去,天地万物好像刚刚从睡梦中醒来,远处的湖面在薄雾中显得朦朦胧胧的。湖中的小山和小山在水中的倒影隐隐约约地掩映在湖水深处,缥缈、美丽,就如同我们常说的蓬莱仙境一样。此画描绘的是巴比松村附近的枫丹白露森林里一个早晨的时光,柯罗在那里生活了七八年,这是画家对孟特枫丹优美风景的回忆之作,他并非是照搬一个场景,而是在这个画作中渗入了画家多年的情感记忆,描绘了他心中美好的孟特枫丹晨光,让观者跟随他记忆和情感幻游故地,共同感受其心中的诗境。
二、意境美在风景油画中的营造方式
一幅风景油画的完成必然少不了造型和色彩两个基本要素。我国艺术大师李可染说过:“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熔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至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就叫意境。”
造型美是风景油画营造意境的一个重要方式。当画者面对自然风光的广袤与芜杂时,不应看到什么就直接照搬至画面,要有取舍,只选择对画面有用、能表达出心中意境的物象,并对这些物象进行必要排列、组合,形成一个有节奏和韵律美感的造型形式。终生追求中西艺术融合,提出“油画中国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当代艺术大师吴冠中说:“美是一种感觉,她虽在物象中闪光,但往往又被芜杂的物象所掩蔽,故而时显时隐,慧眼识美丑,在芜杂的物象中提出美之精灵,须动手术,移花接木,移山倒海。”吴先生在描绘创作《房东家》这幅作品时写道:“门前那一棵很大的石榴树其实在院外远处墙角,而门前本是空荡荡荡的一片土场。……我突然觉醒:应该将盛开红花的大榴树搬来门前,或者将房东之家安置到花丛树下。一排长方形的房屋对比了团状的花树。树之干枝交叉及红绿叶之缠绵应是画面成败之要害。先有构思,约略画出房屋部位,再搬到榴树跟前费劲地刻画,最后再搬回庭院补画房屋……”这说明画家要完成一幅美的、有意境的风景油画需要对景象进行不断观察、取舍,只选取对画面有益的物象,马蒂斯说:“画面上没有可有可无的部分,若与全局无益,便必有害”。因此仅仅对客观物象形光色影的描摹是很难达到极至之美,意境之美。
色彩美是风景油画营造意境的另一重要方式。色彩的表现力决定了作品意境的营造。不同的色彩被赋予了不同的情感内涵。色彩反映什么样的感情和意境,是以人们对各种颜色不同的心理感受和经验联想为依据的,从而产生了各种色彩情绪。如,强烈的红色象征着热情、力量;深邃的黑色给人沉重、内敛的感受;蓝色让人平静;橙色使人感到轻松活泼。描绘不同的季节、地域,就应运用不同的主色调,让观者一眼就能感受到画家想表达的情绪和内容。吴冠中先生一辈子断断续续画江南。去过江南的人都知道江南的风景特色就是白墙黛瓦、小桥流水、湖泊池塘,并因南方的气候的原因,总体给人的印象就是湿润、阴天,色彩含蓄、优雅。黑、白、灰是江南的主调,因此吴先生所描绘的江南风景以银灰基调。他说:“银灰调多呈现于阴天,我最爱江南的春阴,我画面中基本排斥阳光与投影,若表现晴日的光亮,也像是朵云遮日那瞬间”。这不仅是吴先生笔下的江南,也是观众印象中的江南,画者与观者在经验和情感上达成的默契和共鸣就使一幅风景油画成功了一大半。
在风景油画的创作中,画家应以色彩规律为基础,尊重内心的感受,从本质上理解色彩语言的内在情感表现力,色彩是表达物象形态、情感、生命的要素之一,艺术家凭借画面的意境需求调遣手中的色彩,通过色彩把情感转换成一种美的形式语言。色彩的丰富表现力和它所产生的意境之美,是画家和观者心灵之间架起的沟通桥梁。
三、风景油画意境之表达对创作者的要求
唐代画家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深刻指出了意境创现的基本条件,即艺术家不仅要深入自然,对自然物象有深刻的认识,而且也要求艺术家要不断地修炼自身的人格涵养。
画家的生命在于不断创作优秀的作品,源源不断的创造力一定是建立在艺术家不断摸索、实践以及学习、总结前人成功经验的过程中。艺术家的美术天资固然重要,但后天美术技能和美术素养的培育将直接决定艺术家的艺术成就。
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画诀》中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就是对艺术家如何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指出了具体的方法。他要求艺术家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特殊的生活体验及长久的艺术实践,并注重艺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自然就脱去“俗”味,给观者营造出画面的意境美。风景油画中意境的高低就体现在艺术家自身文化修养、生活实践的基础上,一个有不俗艺术涵养并积极注重积累创作源泉的画家也将会创作出意境不俗的风景油画作品。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 吴冠中.文心画眼[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8
[3] 李可染.谈学山水画[J].美术研究,1979(01)
[4] 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5] 马晓娟.浅谈油画色彩在意境表现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3(09)
作者单位:
江西省文联江西油画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