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
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说,“有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及复杂多变深感痛苦。在德国,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不会回避现实世界的许多负面的東西,而是让孩子近距离接触社会阴暗面,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6月的一天,德国汉堡青少年法庭现场。法官正在审讯一名持刀杀人的少年犯。观众席上鸦雀无声,来自汉堡亨利希中学初二B班的20多名学生专注地聆听着……
时间倒回到30年前,德国中小学教育一度出现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三者的脱节。20世纪90年代末期,德国推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使教材内容适应社会发展。亨利希中学学生上法庭“听课”,就是“学校教育和社会结合”的例子。
亨利希中学校长韦泽博士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以前的教育内容属于阳光式教育,而现在的教育结合社会现实,如阴暗面教育,是一种面向社会的开放型教育。”否则,如果为了保持学生心灵的“纯洁”,总是回避甚至不让学生了解社会的丑恶现象。这样,学生长期与社会隔离,对社会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一旦接触社会,看到某些阴暗面后,就会感到茫然若失,无所适从。
这从德国学校的教材也可见一斑,在《语文》《数学》《社会》等多种课本中,不仅有“阳光”的内容,还涉及了社会的“阴暗面”,如种族歧视、违法犯罪等。其宗旨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解释各种社会现象。
为把“阴暗面”引入到对学生的教育中,亨利希中学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生活。
首先,让学生走出学校,进行社会调查,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以此为参照来调整、充实自己。比如以“专题研究课”形式了解社会。学生们自愿组成几个小组,讨论出研究主题,然后到社会上去调查,最后写出研究报告。例行的“周三社会日”,学校老师会组织学生参观监狱、禁毒展览、反艾滋病展览等。
其次,让学生把从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中发现的社会热点、疑点等现实问题带回课堂上,通过演讲、辩论、演反面人物等,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进行“免疫”教育。
“我们无法永远保护孩子,但是我们可以教给他们怎样认识生活和社会、保护自己。”韦泽校长说。
这种不回避现实的教育贯穿德国的学校教育:请殡仪馆的工作人员现身讲台,讲述人死时会发生的事情;拜访吸毒者的家,感受吸毒给人带来的悲惨后果;到警察局了解社会存在的违法案例等等。
相比德国学校这种不回避现实的开放式教育,中国中小学教育就像一座“围城”,把孩子牢牢地关在象牙塔里。孩子学习成绩优秀,不出事,学校和家长就算“圆满”完成任务。殊不知,这样的孩子成年后,很难迅速适应复杂的社会,禁不起挫折。所以,当中国学生和德国学生在一起是,后者在待人处事上往往显得更为成熟。孩子总会要面对社会现实,在这方面,学校和家长也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