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蓝耳病的诊断及预防

2014-04-29 23:08徐光峰
农民致富之友 2014年10期
关键词:免疫预防消毒

徐光峰

[摘 要] 本文主要阐述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病因及该病的流行特征,并详细叙述了不同日龄猪群的表现特点。对本病的措施做了重点的探讨。提示猪动脉炎病毒,可引起猪体免疫机能下降引发疾病的主因。在防控中用免疫方法外,用营养与免疫调控的方法提升机体防疫机能也是重要的防制方法。

[关键词] 蓝耳病 动脉炎病毒 消毒 免疫预防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271-02

猪蓝耳病又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一种免疫抑制性病,以成年猪生殖障碍、早产、流产和死胎,以及仔猪呼吸异常为特征的传染病。高致病性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病性传染病。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母猪流产率可达30%,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

一、病因分析及发病特点

1.病毒感染的引起疫病的发生及特点

1.1病原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是我国目前流行的主要毒株。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属于动脉炎病毒科(Arteriviri-dae)、动脉炎病毒属(Arterivirus)病毒属,为单股RNA病毒。有以LV株为代表的欧洲型和以VR-2332为代表的美洲型两种类型,它们之间的抗原性区别很大,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仅为60%左右。但是,它的复制情况、细胞形态和传播方式和途径等都完全相同,多呈二十面体相堆成的球形,表面十分光滑,核衣壳外绕脂质体双层膜,直径45~65nm之间,包含20~35nm核芯。猪原代肺巨噬细胞(PAM)和CL2621、MARC-145等细胞系是毒株生长的最好环境,一旦出现感染,就会开始随着折光性的加大而不断地萎缩,以致最后脱落。

1.2流行特点

猪是易感的动物,且感染部分大小和品种,主要是对任何形态下的猪群都能带来感染。传染源病猪和带毒猪最为知名,其在耐过的猪体内可持续存在2~3个月,在康复猪体内可持续存在6个月之久,并向体外排毒。成年猪排泄病毒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14d。感染猪的口鼻分泌物、粪便、尿均含有病毒。

传播途径 不同日龄、不同品种的猪均可感染发病,发病规律为:多数猪场首先从母猪或生长育肥猪爆发,然后再传到保育猪、哺乳仔猪。本病传播迅速,且任意季节都可能出现。而且它的传播途径也很广泛,空气、精液和胎盘等都可能导致小猪的感染。一般感染的部位也可以通过眼耳口鼻、肌肉、静脉、子宫等多种脏器来进行传播,在感染病毒后2~14周均还可能传染给其他猪。通过感染猪的运输、粪便、灰尘及污染器具等途径运输也可导致本病传播而空气传播范围可达到3km。

1.3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为三天到三十七天,差异非常大,而且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慢性、急性和亚临诊等几种类型。

1.3.1急性型

发病母猪会精神懒散,不时出现莫名其妙的困乏和食欲减退现象,也会出现发烧和呼吸急促等情况。如果是发生在怀孕母猪即将生产的时候,还会因为这个疾病而造成流产、死胎、弱仔等情况的发生,并且感染几率高达35%以上。而且很多的小猪由于在母猪体内受到感染,生下来后要么运动失调,轻瘫,要么就会发生死亡现象。而且母猪也会在产后没有奶水,或者分泌物不停上涨。这些都是典型的发病症状。当小猪长到一个月大小的时候,小猪就会开始出现呼吸急促、腹式呼吸和食欲减退等现象,而且会由于内部失调而使得眼帘水肿,毛发粗乱,闹肚子,体温高等情况。而有一些小猪则会出现皮肤发紫或者躯体末端皮肤发绀。而且在断奶的前后,小猪的死亡率更是近乎百分之百,随着体重的快速下降而出现死亡情况,也会由于这种情况而并发多种后遗症。

1.3.2慢性型

这是规模化猪场PRRS的主要患病类型之一。在这种情况下,猪群生长十分缓慢,而且繁殖力和免疫力都呈现下降趋势,很容易遭到病毒的感染而诱发各种疾病。

1.3.3亚临诊型

感染猪只是PRRSV的持续性感染,但是血清学抗体阳性率为10%~88%,所以一般不发病。

1.3.4剖检变化

病畜剖检时可见心脏、心冠脂肪、心内膜均有出血点,肝脏肿胀,有坏死灶。出血性肺炎和弥漫性间质性肺炎,个别右肺有瘀血。脾脏肿大,肾脏肿大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喉头充血,颌下淋巴结肿大出血,切面肿大,胃出血溃疡,回盲口、膀胱出血溃疡。气管黏膜炎症,充满填充物。

1.3.5诊断

根据临床诊断已经无法彻底检查出来,有很多的并发症,为此给诊断带来很大的困难。在生产的任何阶段,猪群中出现呼吸道症状,发现有繁殖障碍,猪群整体情况不理想,就要考虑PRRS。即使临床症状不明显,或缺少临床症状也不表明猪群中无PRRS病毒,因此还应结合实验室的检查。

2.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等综合因素的发病

一般猪场发病主要是由蓝耳病病毒感染发病,从而引起动物机体免疫缺失。环境卫生及饲养管理上没能及时跟上,或疫苗使用不当,疫苗的质量不达标等因素造成免疫失败,也可降低机体的抗病力,同已存在饲养环境中的猪瘟病毒、伪狂犬、圆环病毒Ⅱ型、传染性胸膜肺炎及气喘病等以呼吸症状为主传染疫病源的感染而发病。病猪疫病死亡后,从病死猪的实验室诊断和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都可以检测诸如圆环病毒、细小病毒等等是否有感染倾向。同时也可以对各种寄生虫和细菌进行详细的检测和化验。但是,人们非常不重视沙门氏细菌的感染,而这种病毒感染严重情况下可能诱发败血症,从而加大了病猪的死亡率。而且一旦这些链球菌、猪瘟、弓形虫等微生物病毒的感染,将会使得这种病毒的传播更加肆无忌惮。

3.饲养管理不严造成疫病流行管理不当

如外购猪、引种前未严格检疫,人员对制度执行不力,进出未严格消毒,在饲养区内饲养小动物未加管理,外来人员的流动及疫苗失效等。环境因素造成的影响,如有的猪场猪的规模饲养扩大了,但猪的相应设施却没有跟上了,例如猪舍经常出现脏乱差的局面,蚊子苍蝇到处乱飞,恶臭遍地等等,使得猪的生存环境恶化,免疫力也持续下降。特别是猪受夏季高温的应激,加之夏天有的猪场不注重多添加多维素的,故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失衡使猪的抵抗力普遍降低。免疫疫苗是目前为止作为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但是免疫过程中只有各环节都能按科学正确操作到位,才能产生保护机体的有效抗体,可是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春、秋防中由于高密度的免疫数量,免疫人员可能会出现打飞针,剂量不到位。有些养殖户刚免疫时间不久,再次近间隔免疫很容易造成病源与抗体中和造成免疫失败。免疫人员如不细心观察猪群呈隐性感染,经过免疫的话容易暴发疫病。养殖规模场如有漏免疫,免疫不一致的情況,稍有弱毒进入很容易引起发病。

4.流感病毒等病毒是否有可能启动、协同蓝耳病病毒作用的证据目前还不确切。但应引起畜牧兽医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猪蓝耳病流行也有可能需要一种传播快、感染能力强的细菌或病毒的作为载体启动,就不能忽视流感病毒的作用及存在。当然这是否是引起发病的重要因素都有待今后的实践中验证。

二、防制

1.加强免疫预防

1.1疫苗注射

为确保免疫实施有效,必须建立一个长期监测猪疫病抗体的管理机制,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本猪场要求的免疫制度。免疫程序和接种疫苗并非靠数量取胜,而是要根据当地的疫病的发生几率来进行适度的选择,同时要按照严格的程序来进行接种,特别是要对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气喘病、伪狂犬等进行有效接种和防御。在免疫接种时应认真贯彻执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技术规范》,并严格对动物废弃物进行无害化控制处理。目前市面上应用的主要有两种疫苗,活苗和灭活苗。如采用猪蓝耳病活疫苗,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公猪,配种前2~3个月首免,耳根后部肌肉注射每头1头份,间隔20d后以同样剂量加强免疫一次,以后每4个月免疫1次;母猪配种前5~7d首免,耳根后部肌肉注射每头1头份,间隔20d后以同样剂量加强免疫1次,以后每4个月免疫1次;仔猪在21日龄时耳根后部肌肉注射每头1头份。

1.2种源控制

坚持自繁自养原则,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严禁到猪蓝耳病疫区购买种猪或商品猪,规模饲养场应慎重引种。因饲养需要从外面引进种源的,应做好种猪检疫工作,禁止引进病源猪,从根本上减少传染源。引入种猪到无病毒的猪群中时必须对种猪进行常规隔离和检测,隔离期期限最少为30天。所引进的种猪在猪场外隔离14天后,并对所有的猪进行血检,如果发现有感染PRRSV,应隔离舍内的所有猪只都要运出处理,场地和设施用95℃热水清洗并用癸甲溴铵、聚维酮碘等消毒,至少空闲7天。外购种猪进入阳性场之前应尽早接种PRRSV疫苗,二次后和以前感染猪只接触以便增强免疫保护。或在新母猪进场后让其全部自然感染,具体方法是:关在隔离区未与保育猪直接接触的新母猪,采用“粪便喂饲”,这是最恰当的接种方法。如果采用分娩舍的材料(例如胎衣) 接种或让新母猪与淘汰母猪接触,这种传统方法,其病毒量可能很低,甚至根本不存在,不能有效达到目的。

2.建立健全蓝耳病监测预防体系在蓝耳病的防控中,应进一步健全疫情监测体系,完善防疫员和疫情报告观察员制度,坚持疫情举报核查制度。继续开展定时定点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要切实做到对监测阳性畜禽及时处置,对监测抗体水平低的及时补免,对监测发现的疫情隐患及时消除。加强生猪疫情高发地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监测。发现不明原因死亡的要及时报告,及时处置。同时,密切关注境外疫情动向,评估风险,发布预警信息,提高疫情分析报告的准确性、时效性,对防控疫情的发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3.加强饲养管理

针对仔猪发病率极高的现状,首先应加强怀孕期的管理,胎儿初生重的70%~80%和胎儿免疫器官的发育都在母猪怀孕的后半阶段来逐步完成。在这个时期,一定要保证母猪的营养,也就是说在生产前的三十五天之内,可以额外使用1%的“大方维宝”来保证猪仔的各个器官都能够正常发育,而且初始重量也能达到三斤以上,从而可以保证身体健康,对一些疾病也具有很好的免疫作用。小猪在出生三天后,可以给它喂食母乳,因为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是一种有效抗体,一旦被小猪吸食之后,就可以使小猪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不被蓝耳病等疾病所感染,从而能够健康圣战。具体的喂食方法是在要喂初乳的母猪的食物里面加入百分之一的“大方维宝”,从而使得母猪的初乳量大而且质量高。对仔猪的饲养时应注意,仔猪在三到四个周大的时候,母源抗体会逐渐变弱直到完全没有,而这个时候的断奶却很容易形成猪仔的一系列反应。而这些反应对小猪的影响都很大,例如体内氨气浓度的突然升高等都会组织小猪的营养的正常吸收,从而使其换上蓝耳病。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我们必须做如下的防范行为:

(1)严把“断奶关”。

断奶的时候,应该慢慢来,不宜一下子停止,应该在喂养的母乳中慢慢加进一些干饲料,然后有个缓冲的过程,让小猪慢慢适应。

(2)过好“保育关”和解决保育仔猪疾病综合症。

小猪的保育过程会遭到如下的难题:营养应激问题,断奶过程中氨气浓度升高而造成小猪的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免疫力低下,病毒感染等等。因此,针对如此的难题必须采用合适的方法来进行防范和解决:首先,要依据全进全出的原则来选择饲料;其次,要在小猪成长到近一个月的时候给其注射防疫疫苗,从而有效减少氨气的存活指数。此外,还要保证小猪生长环境的通风见光、干凈无污染,同时要尽量减少氨气的排放,适量补充蛋白。

(3)做好猪舍内温度控制和通风换气工作。

对于猪舍的环境要及时进行清扫和整理,务必做到干净整洁,同时还要避免将很多头猪放在一个猪舍内的情况,避免相互感染;提供营养充足的饲料和干净的水分,以保证其在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一些营养素,为了避免小猪的抵抗力不强,免疫力下降的情况发生,还可以在每天的饲料中适量加入一些维生素和加强免疫力和多维电解质的药物,来提高小猪的免疫力,从而使其少受外界环境和食物本身的影响而减少患病的几率。

(4)加强免疫,提高特异性抗病能力

首先,可以选用国产的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灭活苗,也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选用。如果在当前情况下没有做好免疫注射的猪场,要紧急免疫1次。以后每半年免疫1次。后备母猪引种时应做好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灭活苗免疫工作。另外,配种之前再强化免疫1次。

4.规范消毒程序

建立和完善以卫生消毒工作为核心的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及时清除并无害化处理猪的粪、尿,严格消毒,每2周全场大消毒一次,每周一至二次带猪消毒。猪场尽量做到全进全出,改善猪舍环境。坚决杜绝与生产等没有关系的人进入到生产区域,而且即便是生产者在进入前,也要进行手脚衣物等的消毒。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对猪场使用的消毒用品等要定期进行检查和调换,以免药效的丧失。同时,在对消毒剂选择的问题上,尽量选择一些广谱的,对猪影响小的来使用,以免破坏环境和肉质,也要防止昆虫等媒介带入疫病。同时对那些病死的猪的尸体要及时进行消毒和清理,一般不能在对外卖死猪,而应该对其进行焚烧和火化,以免感染别的猪群。同时,要对病猪待过的地方进行严格消毒,以免这些残留在猪圈内而使得其他的猪受到感染,同时对病区的水源、食物等也要及时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止病原向外扩散。必要时,对发病猪和同群猪进行扑杀并无害化处理,同时采集样品进行实验室诊断。通过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最大限度地控制病原体的传入和猪场内病原体的传播,把疫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将疫病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三、小结

通过本文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病因分析及疾病的发病特点和综合防制措施的阐述,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对养猪业虽然危害严重,但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不可控,养殖业者完全可以通过试验摸索、同行的相互交流来熟悉它的产生,发展到发生的全过程,在饲养实践中遵循“养重于防、防重于治、养防共举”的综合防制措施。从加强管理入手,提高猪体的抗病力,同时结合有规律性的效果好的其他措施,才能使猪病的防控做到有的放矢,做到健康养殖。通过科学合理的综合防控措施,来有效预防和控制本病的发生、传播和流行是完全可行的。

猜你喜欢
免疫预防消毒
替诺福韦与产后联合免疫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如何做好家庭消毒
Osmotex推出全新的消毒灭菌技术
专家建议这样消毒
猪水肿病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药物治疗和免疫预防措施
肉牛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免疫预防
鹅蛋子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治疗与免疫预防
鸡球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药物治疗和免疫预防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及免疫预防
猪引种的消毒和隔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