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主张是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的生长点,“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笔者深信,“动态·跟进·生成”教学主张深植于长期滋养自己专业成长的“土壤”里。本文从课题的提出、核心词的界定、研究现状与价值、教学主张的提炼等方面进行较全面的论述,展开了讨论,通过提炼、验证、完善、发展教学主张,构建了“动态·跟进·生成”教学主张的教学实践体系。
教学主张 小学数学 动态·跟进·生成
一、背景与缘由
“教学主张: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的生长点”,笔者从普通教师走向学科带头人,再从学科带头人挺进在名师的征途中,生长点在哪里?那些不经意的教学“套数”是如何历练而成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一个老师的知识底蕴、理论功底、教学思想、教学经验,是靠自己的教育实践来获取的,是通过自己的教学行动来体验自己崇尚的教育理论、教学思想而吸纳于心的。30年追星旅程,导致个人的教学风格、教学行为深深烙下“尝试教学理论”印记,扎在“尝试教育的理论”的土壤里。在引导学生“先试”和“先练”之后,下意识的“常规”就是去关注“动态”,认为,唯有“动态”才是“先试”和“先练”的真正目的。但是,“动态”之后,如何教得有效、高效?于是提出了“跟进策略”。10年过去了,该观点得到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校老师的“跟进”,也成就了自己的教学个性——提出教学主张。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进口”的理论与观点逐渐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新课程再出发,必须在反思与改善的新起点上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绽放本土教育观念与思想的生命力,发现、培植、提升当代中国教育家的理论或本土名师的教学主张成为当下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中小学改革就必须去找到自己理论的‘根,没有理论的‘根,这些改革经验不可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跟进策略”虽在“动态生成”理念的引领下应运而生,然而一个课堂就是一个系统,“跟进策略”背景下的课堂教学需要建构一种课堂教学机制来满足师生的发展的需求,而教学主张的提炼就是基于这种考虑而提出的。
二、教学主张内涵
教学主张可用“从动态处跟进,在跟进中生成”来表述,这是开放数学课堂的教学方式。“从动态处跟进”是以“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为出发点,精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而营造、盘活课堂教学资源,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主导作用,通过活动的、互动的、多向的交流与融合,引领每个生命个体的发展方向,跟进学生的思维(或问题),在推动资源的增值与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自主、主动的发展。教师“从动态处跟进”才使“生成源”交往互动,才使“生成源”灵动充盈,才有课堂的生机与活力。“在跟进中生成”是指课堂教学应视“尊重与关爱学生”为优先选项,以开启学生的思维为主要任务,跟进学生的思维(或问题),竭力满足学生自行拓展思维和追求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在有效把握“基础性与发展性”“生长点与延伸点”中,适度调控课堂形态,确保学生获得独立、自主的新见解、新体验、新感悟以实现过程目标和结果目标。简言之,该主张以“动态”为载体,即以创设教学情境或引发思维碰撞或交往互动为出发点,以“跟进”为驱动,即教师针对“动态”进行品质判断,在有效把握形态过程中,既“价值引领”,又“适度调控”,选择合适的时机,对学生突出的思维倾向和提出的问题采用跟从、推进的办法,引导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深入思考、激活思维发散,实现“生成”课堂教学目标(过程目标和结果目标)的教学系统。其中的“动态、跟进、生成”三个元素既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也不在同一个平面里,是分属三个不同的维度且不断运动的系统中。
三、现状与价值
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在“动态·跟进·生成”教学主张中,蕴含着诸多教育家理论的元素或观点意含:(1)最早可追溯到十八世纪卢梭的自然教育,他认为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这里隐含着“跟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思想。(2)上世纪初,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杜威认为,教育是“经验的不断改组或改造”,教学以儿童的自身活动为中心,只有“使个体知识得到不断建构与生成”,并且是“主动建构与自主生成”,才能确保“学习者得到持续不断地发展”。(3)二十世纪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的维特罗克提出的“生成性学习”理论,认为大脑是知识的加工厂,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是“生成自己的经验、解释和假设”。(4)叶澜教授于1997年首先提出了“动态生成”观念,倡导要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审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期望“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5)余文森教授对“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刻的系统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影响,这是对“动态生成”观念的深化和发展,形成了“预设与生成”观点。(6)笔者于2003年开始着手“跟进策略”的研究,2004年1月12日,首次报告研究成果,并刊登福建教育,首次见诸报刊。近年,相继出现了成千上万的“跟进策略”的论文,例如,汪树林的《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跟进策略”》(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9年02期)、徐伟建、夏雪君的《浅谈数学课堂中学生“错误”资源的跟进策略》(《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2年第7期)、姚焕娇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跟进策略》。
日前,笔者用“动态·跟进·生成”百度找到相关信息33,500个词条,用谷歌找到约 8,080,000个词条,用360搜索找到相关结果约2,210,000个,但“动态·跟进·生成”作为教学主张却没有。
2.研究价值
“动态·跟进·生成”的教学主张,来自于长期教学实践的积淀与持续反刍教学行为的感悟,更是不断学习教育理论、汲取现代教学理念、拓展教学思维不断熔炼的结果,它对现代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教学意义和教育价值。
(1)从哲学的角度看,教学主张遵循了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基本思想,以为数学课堂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学习的集合体,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2)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学主张遵从了马斯洛的金字塔理论,以尊重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自我实现需要为基本价值取向,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跟从学生的问题,推进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主动的发展”的教学基本思路。
(3)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教学主张以教育学领域的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提炼和完善教学主张。“情境、协作、会话”是课堂教学中“营造动态”不可或缺的途径,“协作、会话”是实施跟进的基本方法,“跟进”又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具体行为,“意义建构”是生成的一个阶段的“结果目标”。当然,主张中的“意义建构”的不仅是“结果目标”,还有过程性目标。
(4)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教学主张积极引入“教育的互动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情境、开展活动、促进互动,充分“营造动态”,认为“数学教学的本质:活动、互动、发展”。所以,笔者以为,动态是现代课堂的生命线。
(5)从教学论的观点看,教学主张符合现代教学论的发展趋势和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精神。通过创设问题的情境或引入生活情境“营造动态”,重视创造活跃思维的条件,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激起师生、生生互动,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实施跟进”,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以跟进学生的问题、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推进学生的思维,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结合,培养学生探索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通过“促进生成”,既关注结果目标,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四基”,也关注过程目标,适时捕捉学生的思维“亮点”,促进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四能”,还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的精神,关注数学课程的目标生成。
四、教学模式
基于“动态·跟进·生成”的小学数学教学主张是笔者长期课堂教学经验积累,其教学程序逐步稳定,成为范式。但教学主张源自教学实践应高于实践,在提炼教学主张的过程中,构建了四种教学模式(图示):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教学主张: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的生长点.中国教育报,2014-1-26(第四版).
\[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行是知之始.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3\]李帆.中小学改革要找到自己的根.人民教育,2013,(17):17.
\[4\]陈敬文.数学教学本质:活动、互动、发展.福建教育,2009,(7).
\[5\]陈敬文.从动态处跟进,在跟进中生成.福建教育,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