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芳
纵观目前的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辛苦。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学生主动、积极、有创造性地表达的课堂,是教师教得快乐、学生学得开心的“低耗高效、讲究策略”的课堂。因此,为了向40分钟的课堂要效益,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
读写结合 高效课堂 探究 实践
一、高效课堂,呼唤读写模式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主阵地、主渠道,“创建高效课堂”是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系统地研究教学的高效性理论,努力形成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体系,用以指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最终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建构主义的提出者、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在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内部世界的知识得到发展,这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和顺应。在皮亚杰研究的基础上,斯滕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知识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一)“高效课堂”属于“有效课堂”
依据皮亚杰理论,“有效课堂”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第一境界,“高效课堂”更符合时代和个体的价值取向,其显性标志是:课堂教学既有课程内容选择上的广度和深度,又有课程实施安排之上的密度和适度,还有课程组织落实上的力度和效度。也就是说,“高效课堂”要做到信息量大,思维含量高,情感培育要真正触及人格和灵魂。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理论更关注学习者如何建立有利于学习者主动探索知识生成和发展的情景。教学过程被看作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建构理论还提出,有效教学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引导学习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保持有效互动,并为学生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真正了解。建构主义理论的深入发展揭示了学习的规律,成为探索课堂模式的依据。
(二)高效课堂要重视模式探究
依据建构主义的理论,构建高效课堂,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的工作重心由自我的认同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因此,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必须实践新思路、新手段,意即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初读——品读——练写”的模式探究。以语言文字训练为抓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学习的能力;读写结合,全面提高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时效,构建和谐、发展的高效课堂。
“初读——品读——练写”的模式,探讨了三步教学:首先,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有效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的语言形式了解文本的认知点;其次,抓牢语言文字的品读体验,培养发展学生的品词析句,感悟理解等阅读能力;再次,巧妙寻找读写结合点,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实践,提高习作能力。具体到实践,就是关注文本的内容、语言形式、表达方法,增强、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识。如低年级运用词语说话、写话,抓住常用句式、有特点的句式进行迁移运用。中高年级结合文本的内容、语言、段式、文章的写法,设计灵活多样的小练笔。一句话,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在文字运用中学习文字。
二、依托文本,实践读写训练
随文练笔,是2011版课标学习后很多老师的共识。这样做,聚焦的是语言文字的运用。但是,受学生现有经验及学生原有积累的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必须大力改进字词教学、加强文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活学生自主表达的欲望,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解决生活所需的实用的表达能力,构建高效课堂。
(一)品词析句,领悟文本奥妙
如《桥》一课,作者应用了大量的短语,渲染情境的紧张气氛。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像泼,像倒。”大致理解雨大。接着,教师创设多种情境,“乌云满天,紧接着,雨”生接读“像泼,像倒!”;“雷声阵阵,紧接着”生接读“像泼,像倒!”“雨点儿敲击着地面,紧接着”生接读“像泼,像倒!”在不同的情境中理解雨大,情况紧急,充分领会在这样紧张的气氛中,这样的生死关头,老支书的镇静,舍己为人是多么的可贵,领悟语言表达的魅力。最后,创设自己考试前,或比赛前的紧张的情境,引导学生适当应用短语,写出自己的紧张,领会语言表达的魅力。再如《临死前的严监生》,先让学生充分领会课文中守财奴的动作、神态的特点,而后深入领会作者为什么吝于严监生的语言描写,理解依据文本的情境选择适当的方法。让学生试着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的特点,迁移写老师的眼睛,妈妈的手、奶奶的嘴的片段,了解细节描写的奥秘。体现了教师在课程实施安排之上的密度和适度。
(二)延续文本,尝试语境补白
对故事进行续写,或对人物进行评价,或对欲说还休的补白,或设身处地地以文中人物语气进行写作,不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习作的自信心。如《金色的鱼钩》教学后,让学生写“如果你是博物馆的解说员,对来参观的少先队员,你会说些什么?”如教学《杨氏之子》后,写一写杨氏父亲回家后,杨氏之子如何介绍自己与孔君平的对话,更加深刻地体现杨氏之子的智慧。但是,续写、改写、换写必须与文本的表达风格相吻合,才能让阅读教学做到高效,读与写相辅相成。体现了课程组织落实上的力度和效度。
(三)模仿样式,尝试参照习作
好的文本都是好的参照物,都具有典型性和多向性。教师应该导在适合时、合适处,才能方法在课堂,功夫在课外。如一老师在教学《牧场之国》后引导模仿写“_______这就是真正的校园。”学生从朗朗的书声是真正的校园,静谧是真正的校园,环境整洁是真正的校园,花草繁茂是真正的校园等去想象。学习课文的比喻、拟人、排比的写作方法,实践言语表达的益处。
(四)拓展想象,增强读写趣味
如想象孔君平与杨氏子见面的情境,双方如何对话,对话时的动作怎样,神情怎样,对话时双方的心理如何都可以写一写。还可以想象对话后第二次见面的情境,双方见面时动作如何,又进行了怎样精彩的对话。在练写中理解课文,在练写中习得围绕人物特点,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如教学《触摸春天》,可以抓住安静“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想象安静到了哪些地方呢?她来到了翠绿的山林,看到_______;她来到碧绿的草地,看到_______;她来到百花争艳的公园,看到。从而理解安静对于春天,对于生活,对于生命的热爱。
三、增强信心,把“准”读写点
(一)句中学,模仿写作方法
如《穷人》一课,作者应用了大量的省略号进行心理活动描写,写出桑娜心情的忐忑不安。可以让学生模仿写法,适当应用省略号,写自己考试前后,或比赛前后的紧张、矛盾的心里。充分领悟语言表达的魅力。再如,《老人与海鸥》,先让学生充分领会课文表达的海鸥对老人的深厚情谊是应用了动作、叫声、神态描写增强文字的表达效果;而后深入领会作者为什么对海鸥的语言进行描写?这是依据文本的情境而应用的方法。让学生模仿写法,迁移写自己喜爱的动物的眼睛,动物的神态、动物的叫声的片段,了解细节描写的奥秘。学生在读写中揣摩到了方法,有了习作的热情。
(二)做中学,尝试延续语境写作
如《鱼游到了纸上》一课,作者抓住青年的动作、神态,渲染青年对金鱼的喜爱和对画画的一丝不苟。我先出示“姑娘绣花”画面,理解“细致”;接着引导学生“工笔细描”一条金鱼:鱼眼睛怎么画?鱼鳍怎么画?鱼尾巴怎么画?鱼鳞怎么画?慢慢地画,细细地品,理解了“工笔细描”。最后,出示练笔,让学生用文字描写自己如何画金鱼的。因为有了工笔细描的过程,学生对画面有了清晰的印象,写起来就得心应手。读与写相辅相成,课堂朴实高效。
(三)悟中学,尝试参照表达
好的文本都是好的参照物,都具有典型性和多向性。教师应该导在适合时,合适处,才能方法在课堂,功夫在课外。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可以初读理解,课文讲的是雷利对和平的渴望,对父亲的思念,对战争的痛恨。接着,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写一写:春天的周末,父亲怎么带你和妈妈去踏青?家长会后,父亲怎么教育你?除夕夜晚,父亲与全家共庆佳节,会说些什么……领悟和平带来的快乐;或引导学生想象:父亲在维和部队怎样工作,敌人的子弹射中父亲是怎样的情景……领悟战争带来的伤痛。应用文本,尝试表达,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欲望强烈,运用语言文字实践的热情高涨。再如,教学《我多想去看看》后引导学生模仿写北京城里“____________非常壮观。”学生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壮观,鸟巢壮观,天安门城楼壮观,长城壮观等去想象。真正实践言语表达的益处,体现课堂教学课程内容选择上的广度和深度,
俗话说,“三天不练口生,三天不练手生,”“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有位作家说“反复操练是非常必要的,你越多地将所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他们就变得越自然。”这些名言警句都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真理:要全面提高表达能力,必须多练;阅读课堂要“低耗高效、讲究策略”,应该实践读写结合。
参考文献:
\[1\]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
\[2\]高觉敷.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03).
\[3\]钟启泉.知识建构与教学创新——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论及其启示.全球教育展望,2006,(8).
\[4\]建构主义.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