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丽媛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是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某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技术服务融于一体,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顺序,理中有实,实中有理,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适用于理论性强、课程内容较为抽象、不进行实验不易理解的课程,如维修技术类课程;技术性强、不进行训练难以掌握的课程,如数控编程加工、测量技术类课程;研究性强、不深入现场无法讲授的课程。我校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相关核心课程理论抽象、技术要求高、研究性比较强,适合理实一体化教学。
由于此种教学方法强调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性,这就要求作为课堂的实习车间 (实验室)要有足够的工位,必需的教学环境,如黑板甚至多媒体教学设备。当然,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又要具有不同的设备和环境。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打破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将教学计划按三年制“2+1”模式制定,推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分为文化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及综合素质拓展课程模块。其中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要求编入课表和阶段性完成教学过程。例如《钳工工艺训练》每天四节课(其中—节理论、三节实训),六周为一个阶段完成一个教学模块,并组织参加工具钳工中级工技能鉴定;下一个阶段再进行六周的《车工技术训练》教学模块或四周的《电工技术训练》及两周的《CAD技术训练》教学模块。同一模块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由一位教师主讲,同时实践教学还根据课程的需要安排一至两名专职实习指导教师辅助实践教学。学校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使机电专业的教学与机电实训基地的建设相匹配,着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紧缺人才的需要。
在借鉴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对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原有的课程结构、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组织教师编写了一套以项目为引导、以任务为驱动的理实一体化校本教材。这几本教材突破了传统的教材重视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統性的课程体系.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任务驱动为主体,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整合,根据企业用人的具体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与组合,对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适当的调整,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校本教材中,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降低专业理论的重心,将“综合性”与“职业性”有机统一,突出了与实践技能相关的必备的专业知识。通过实践,这套校本教材理论知识删繁就简、通俗易懂,实践技能便于操作、实用性强,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具有较熟练的实践技能,更要具有理实结合的教材分析及过程组合的能力。教师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双师型人才,更要具有创新综合能力。为此学校专门制定了专业教师培养计划,组织教师参加出国培训、省骨干教师培训、示范专业负责人培训、实训基地负责人培训等。每学期都要抽调一至二名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开展行业或专业的社会调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科技、新工艺;同时,带着教学中的一些课题,到企业去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以及进行科研开发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为我校的职业教育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在教学改革中也存在着许多困难。例如:教师对教学改革的认识不到位;学生数量多,设备配置不能完全满足相关专业的教学要求;课程改革还不尽完善,课程设置还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校本教材的开发水平有限,跟不上教学改革的步伐;评价体系还不够全面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深化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克服、不断完善。“教学有法,教无常法”,理实—体化教学法和其它教学法没有绝对的对错、优劣之分,都有—定的适用性。职业教育应不断地分析市场,研究学生,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出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