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唐诗宋词中“月”的意象

2014-04-29 16:50牛影影
杂文月刊(学术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少女意象情感

牛影影

众所周知,月虽然只是自然界中一个纯客观的物象,但它却逐渐成为华夏之邦人化自然的组成部分,成为诗人某些特定情感的信息载体。作者在创作时的处境、情怀不同,从而导致了他们作品中“月”这一意象的不同思想内蕴,它们在特定的语境中,表现出了难以言表的情感流程以及十分鲜明的价值取向。诗人借月来抒怀言志,因而望月思乡,望月怀人,望月感怀几乎成了诗词中的永恒主题。“月”在中国文学中出现频率呈倍增长,至晚唐北宋达于巅峰。“月”自从进入人的审美视野,便不断派生、衍生出丰富的象征意。

一.“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月本无情,人却有意。月亮的阴晴圆缺,其实只是再平常不过的自然现象而已,但诗人通过它却映射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在以月破状分離这一意象的词作中,又可细分为两小类:

1.送别之作中的“月”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时的那种落没与惆怅的心情是无以言表的,面对即将离去的亲朋好友,只能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时此刻的月亮也带有几分凄切伤感的色调。诸如“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牛希济《生查子》)“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张先《江南柳》)“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周邦彦(风流子))。这些送别词中的诗句,具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月”的意象都并非“圆月”“满月”,而是“残月”“新月”。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认为从自然科学角度分析,古人远行,多启程于黎明之前甚至夜半时分,此时月将西斜,月亮表现出来的特征便是残缺的、低垂的、朦胧的,因此,运用“残月”“陇月”等意象是符合实际的,是真实的客观描写。从词语意义的角度分析,“残”与“缺”同意,“残月”即“缺月”,“残月”与“新月”都是不团圆的象征,所以,天边显现的一弯缺月正是象征了分离,是离别之人心理情感的生动而贴切的写照。

2.怀古、亡国之作中的“月”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年年花开,岁岁月圆,但常常是物是人非,如今之明月,犹当时之明月,可如今的人事情怀却已大异于当时了。面对依旧高悬于天空的明月,此刻心中难免会涌上一种凄楚的感觉,那难以预料的世事变迁,只有明月才能作证,正如张若虚在其《春江花月夜》中所叹:“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所以,欧阳炯在《江城子》中咏道:“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这首以凭吊六代繁华的消逝来寄寓现实感慨的怀古之词,一方面展现了日暮时分金陵古城的全景,一方面又在这些景物的描写中暗寓了历史沧桑之感,词人面对那象征着滚滚而去的历史长河的“无情月”陷人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如今,那轮曾照姑苏台上歌舞的明月,依然象“西子当年的妆镜一样,照临着这座历尽沧桑的江城,但吴宫歌舞,江左繁华均逐逝波去尽,眼前的金陵古城,是否再要重演相似的一幕呢?”全词意境就是借着这姑苏台上的一轮明月而显现出来的。试想,如果全词中不用“月”这一关键的意象来扮演历史见证人的角色,那么又怎能反衬出繁华易逝呢?

二、“我寄愁心与明月”

我国是一个有着二千多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那个时代,在森严的等级制和严格的家长制束缚中,连男子都要遵守许多封建礼法,就更不必说青春年少的女子,她们被绑缚在严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伦理规范之中,几乎被剥夺了最起码的人生自由,她们无权随意走出闺阁抛头露面,无权自主爱情婚姻,从肉体到精神上都遭受着严重的摧残。然而,她们毕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的少女,对自由美好幸福的爱情婚姻的追求正是她们这个年龄的特征。可是她们隐密的“闺情”又能向谁倾诉?只有那轮天边的明月才是知音,才是她们痴痴倾吐情慷的对象。正如韦庄在《女冠子》中写道:“除却天边月,没人知”。把明月引为知己,这倒更显出了人间的孤独,“明月不知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其实,明月的“知”本属子虚乌有,而“没人知”就更凸现了少女无限的寂寞与无尽的悲哀。

在这一类表达少女“闺情”的词中,“月”是作为一个虚实结合的意象出现的,此时常常和“梦”的意象组合在一起,表达一种“觉来知是梦,无胜悲”的情感,说明少女们把月作为她们倾诉对象的空虚缥缈,迷茫惆怅。这样便能达到虚实相间,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

三.“庐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唐诗宋词中写女子伤春惜别之情时,常常用“月”来比喻象征这些纯结、美丽、多情的女子形象。如晏殊的(烷溪沙)中“鬓弹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他用“月”与“霞”来隐喻女子的眉和脸,从而让人可以想象出这位姑娘的美艳。再如晏几道的(蝶恋花)中描写一位少女午睡醒后的闲愁时是这样写的:“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作者跳出了依托明月遥寄相思的传统作法,自出新意.以“绿云”暗喻少女乌发,以“新月”暗喻少女整于乌发之下的愁眉,这样,通过景物的暗示性与象征性,使少女容态与自然景致相映,不仅让读者获得联想生发的广阔天地,而且造成了浓重的情绪气氛,读后倍觉生意跃于纸上,情思溢于纸外。此时的这种比喻比《诗经》中的比兴可以说具有了更加细腻的情感,更形象,更生动。

猜你喜欢
少女意象情感
抚远意象等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一击即中
失落的情感
情感
承认吧,这就是暑假在家的你
当这届90后老了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我的少女心一击即中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