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4-04-29 14:50李斌
课程教育研究 2014年10期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摘要】为了更好的提高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文在分析“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有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改革。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37-02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纵深发展,人才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也随之水涨船高,计算机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突出指标。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今天,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被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从近几年的教学状况和效果上来看,出现新的状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学习起点不一致,教学效果两极分化

从近几年的生源情况来看,城市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普遍高于农村的学生,发达地区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明显高于贫穷落后地区的学生。学生起点不一,“单一化、统一化”的教学模式,势必造成学习效果两极分化的局面:层次高的学生“吃不饱”,埋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浪费时间,学习积极性不高;层次低的学生“吃不了”,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畏惧,进而妄自菲薄、自我放弃。

(二)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降低了学习吸引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该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依赖于上机的实践与钻研。目前,有些高校使用的教材过于理论化,从二进制的转换、操作系统发展、office办公软件到网络体系结构及应用,一应俱全。几乎所有的院校仍采用的是1+1教学形式,即上一节理论课,由老师讲解相关内容,然后学生上机操作,理实分割,限制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综合提升。

(三)学生学习个性无法发挥

目前,绝大多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教——学生学”。由于学生存在着学习上的差异,采取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难以适应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不利于因材施教。因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性强,技术更新较快,同时又是各个专业的基础课程,如何针对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设计课程是一个重要课题。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方法与实践初探

鉴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国内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并为学习和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专业实际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点,经验在教师的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经验往往妨碍了新的教学思想、教育技术的应用,因为有的教师从事多年教学,习惯了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因而,教师必须转变、更新教学观念。要重视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数量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当向一专多能的多科性、综合性教师方向发展。教学过程中应当适当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突出个别化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正迁移。

(二)实行分级教学

由于地区差异,各地中小学在信息基础的普及方面存在差异。教育部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白皮书建议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实行1+X,其中X充分的体现了各种层次、专业等的差异教学。因此,我们应针对不同对象实施分级教学,及时调整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来适应时代的需求,达到培养个性化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新生入学伊始,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摸底测试、分级,在进一步征求学生意见的情况下,开设不同内容、级别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三)加强实践环节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性强,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专业特点、特长设计典型案例,在案例的选取上要尽量选择学生容易理解、感兴趣、经常接触或者将会接触的案例,要做到整个模块的连续性、统一性。例如,在数据库应用技术(Access)中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个“XX曲目管理系统”,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个“国画大师管理系统”等等,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可以针对不同的知识模块,同时结合学生的不同专业设定不同的任务,比如WORD模块中将大学生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版式设定为任务;理工類侧重于图表设计、嵌入;艺术类侧重于图形、图像嵌入等。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四)改革考核形式

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能力。根据不同课程特点采取多种课程考试考查形式,旨在提高大学生IT素质,具体是采取“模块化考核”+“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学生课程总成绩还需要参考日常上课考勤情况和上机成绩来综合评定。例如,Access课程结课形式采取小组合作完成应用系统,让学生根据案例、教学收获,自拟或自选教师提供的参考题目,班内组成小组合作完成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并且选一步筛选部分同学进行现场演示与答辩。旨在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团队合作精神,科技创新意识和初步科研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潘海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装备制造技术,2012(2):200-202.

[2]闫萍.“工学结合,项目驱动”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3):53-55.

[3]陈桂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福建电脑,2009(3):193-194.

[4]曹庆旭.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9(13):154-155.

作者简介:

李斌(1982-),男,汉族,湖南衡阳人,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网络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工程与应用、职业教育教学管理。

猜你喜欢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设计与制作实践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任务驱动和专题式相结合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